三月小记
1

今日艳阳高照,温度攀升至二十五摄氏度,倚办公室的玻璃窗递送目光,楼朝外凸出的一面橙白相间的瓷砖看上去好热,仿佛往那一泼,水即刻烫伤了般发出呲呲的哀鸣。
已是复工之第八日,仍复骑车上班去。较初日不同,封闭昏暗的便利店门已敞开接受阳光,店家一对夫妻齐戴上防身保命的湖蓝色口罩,老板娘熟悉的眉头挑起,手指点点,老板的口罩扯至下巴身子一上一下地整理着货架,门前倦怠的花猫蜷着身漠漠地打着盹儿。红绿灯前车子有序地一辆接着一辆,花坛旁的斑马线上路人目盯着手上的玩物,指头忙碌地弹跳,在网格构成的世界里留下一道道的痕迹,我也在等,下一个绿灯。
不知为何,有一种置身梦中的虚幻,自那时起鬼影般侵占心头,时间与现实与错觉,彷如那篇小说《梦与猪与黎明》,轰鼻的气味,脚踩的实物,过去的记忆,混乱的时代。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
午休归家食饭。清冷街景历数时后抖然换了一个画家,人的影子多了,车的款式也增加几样,冷灰色墙壁刷上一抹鱼肚白,寒溪河上闪闪发着金光,街道两旁的风铃花开,柠檬黄一朵朵随风轻曳。到家后该做的清洁措施依旧,仍然是脱下外套,解下口罩,清洗双手,换上室内拖,衣服和鞋子放到庭院处晒着,利用阳光进行消毒。虽新闻所说不是爆发区域,有些步骤可以减少,况复工后公司已不接新单,只线上接单,亦不许生人进入,如此谨慎是源于恐惧和重担,一方面由外界而来,前不久看一条概括很准确——我看人人为病毒,人人看我亦如此;另一方面由内而发,家中老老小小只我跨出家门一天在外,自当做好防护措施,那么说这些行为也有作秀的因素?不可否认确有一想是为让家人放心(我有意识做防护),父亲的目光偶尔也会随着我的动作上上落落,他自是监察者之一,此前,已让我请假一星期,至今,我所在的小镇暂无确诊病例。
庭院的木板上承受日光浸的还有嫂子的快递盒,该有两天了,仍未拆封露出实物。木色的纸盒风尘仆仆来,又换上新处的风尘仆仆。最初来的时候,吓得一家人如临大敌!父亲排在头位,手挥阿挥让冒然出发的嫂子停住脚步!不要动!不要开门!准备晚餐的母亲提着刀从另门出,亦大声斥停嫂子欲想接近大门的冲动,叫他扔进来就好!接着,大哥也来了,父亲便让他戴上消毒喷壶,东西不要拿,先喷消毒水,过几天再拆。那阵势在我和弟来看,都不禁吐出一句,太夸张了吧?其实在朋友圈看到有老人家不听年轻人劝告不愿戴口罩、不愿呆在家中时,固执出门遛弯会友,这一现象是我不解,怎会不听?平日他们每个养生的讯息接收那么多,为了延迟衰老购买多少保健品,这关乎生命的事倒不着急了?我家父母两人一听这事就非常紧张、忧心,有时候紧张到,我们要讲一些新闻上看来的好消息告诉他们,事情正在好转,有什么疫苗正在研发了,等到四月下旬会投入使用,邻镇病例的活动轨迹不包括小镇,等等,来松解他们的紧绷。真是两种极端。
办完事后,进入屋内,见父亲、哥和弟三角围绕母亲,上前探入,原是母亲割伤了手。手指头已缠了几圈的白纱布,父亲让母亲抬高,说那样血就不会往上冲。厨房内,桌上三碟子,水槽里,胡萝卜炒牛肉片,秋刀鱼煎,白菜煲,三道菜的原料经已备齐,我高挽袖口,承接下下午饭的订单,母亲进来对我说了声抱歉。
弟踅入厨房,问,中午吃什么,有什么要帮忙的。当然,有问必有答,我便将秋刀鱼交予他,煎鱼最容易了。接着,我问他,妈的伤怎么回事。他说,磨刀的时候不小心磨的。我续道出问话的实质——“你都在家,为什么不帮忙,要不你替我去上班。”有时候,父母听不出这类笑话的趣味,忧心忡忡地认为各人斤斤计较,断定手足情不如过去,一天一天终像陌生人。仔细观察弟的反应便可知,只他们有自己的逻辑。弟笑了笑,扭了扭身体。
弟常说要下厨显示自己的厨艺,他的厨艺无非是大学的时候去乡下当志愿者老师那个阶段“积累”的,他说,那时候他们同学几个只能自己处理伙食,村里鸡鸭常见,价格也实惠,常自己杀之烹之,味道如何,好吃啊。多好吃?就好吃啊。父亲有不同意见,他认为,从那里回来后,弟的身材大幅走样,因是贪便宜,吃肉太欢了以致失控。于是同一件事给不同人留下不同的记忆点。后来,要求弟下厨露一手,他兴冲冲地答应了午饭由他掌厨,后来母亲进去看了看,又嫌弃他动作慢吞吞,洗菜,切菜,准备功夫没得利索,触犯了她一向快手快脚的生活习惯,“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吃上噢,不会午餐变成晚餐吧——”这种时候少不了我落几句踩。母亲却推开弟说仍旧她来做好了,看得她恼火。
于是,证明弟厨艺的事就一拖再拖,其实,大家伙都知晓,他属于那种知道过程,但下手做就露马脚得。练什么都得有个基本功吧。
不出所料,煎鱼,上来就开火,转身还问我,油放多少。那姿态也不害羞,仿佛该掂量掂量的人是我,我该告诉他要怎么做。接着,他又指点我,“要等油热了以后再放鱼。”手掌浮于煎锅上,一副洋洋得意的表情,嘿。我等,下一轮又该换导师。弟将一碟鱼不分大小囫囵倒入锅中。我双手置后,下巴向前探,摇头啧道:“应该一块块放进去,这样鱼皮都被你弄坏了,你看,像什么呢!没做过也看过电视剧吧,这怎么搞的。火再小点,接下来要做什么知道么,需要我告诉你么?”
三道菜在热力与暗劲之间无恙地孵出。半小时后正式开饭。
饭席间,父亲问:“有什么最新消息没?”近年来,父亲已不看电视,眼睛畏光,移动的影像久了会使他眩晕,医院里分两科去寻找原因,一眼科说是干眼,老人家常有的泪液分泌少导致的;二说是颈椎,坐姿行态不正确落下的,总结两者都是日积月累下来的,只能选择尽少地不触犯它们。本来,父亲与我晚上必看的《海峡两岸》、凤凰新闻、南方台的抗日剧一一因此而停追了。父亲的讯息来源转为微信短视频,或偶来家中作客的友人告知现今世事,这一点常让我想起泰坦尼克号电影里男人热衷于政治聚集在一个小房间谈论的画面。很奇怪。有时,我们也会口述给他听,最近发生了什么事。自疫情以来,父亲每日必问——有什么最新消息?渐渐地,我们也摸索出父亲想知晓的最新消息属于哪一种,这些消息可从新闻可知,可从热搜可看,漫天底都是好消息,我们只要摘几个下来,令他听了心情舒畅便可。
今年延长的假期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心底里涌动的不安及越加深刻的罪恶感。
前者是将宅家行为当作是一种休息,过着如常的一日三餐,生活仍在继续,日常的列车沿着原先的轨道继续前进,似乎没有什么变化,或者说变化这词实在狡猾,它渗进日常,已不着痕迹的方式渗入。我们心底的不安由虚渺的感情转化为实在的行为。例如,我们会三不五时地刷新闻,看,留意哪里新增了多少病例,醒来的第一时间是去看热搜,又出现了什么事情,看很多的短视频,听很多人的解释和建议,一个平台不够,总得三方结合,讯息量轰炸,又在看到令人心酸的事情上,想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一条一条地追索最初和过程,这些所有综合起来是不安,是个人的无力感慢慢地腐蚀所有感官。
后者是因为害怕前者给自己带来伤害,所以开始回避现实,寄情于电影,娱乐,游戏,电影却选了一部《绿洲》,海报看起来明明温馨。然后,总要回归现实,某一刻又刷到一条,又觉得自己隔身在外的行为残忍。自己不是个勇敢的人,一直在排解自己的情绪,于是,好像是一墙之隔,我和另一个我,穿来穿去,你看我,我看你。有时候看到别人在记录自己的疫情日记,或者转发别人的求助信息,内心是钦佩,他们参与到这次的疫情中,展示个人的力量也是珍贵的,像我是认为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一个转发能够改变什么,后来,看到有一些求助者是因为一个一个的转发而获得了关注,获得了帮助。所以我是为了保全自己的希望吗?他人的悲境真的会影响到我吗?我在害怕、躲避、怀疑什么?过去在某件事上我鄙视不作为的人,那么现在,我又是属于哪一种人呢。
饭后还有一小时半的午睡,质量一向低下,似睡非睡,醒来时,头依旧沉沉晕晕。
晒了近两小时的外套,热烘烘的,干燥里尘土烘干的味道,口罩也热了,热气覆上鼻梁,轰上眼眶,我再次换上外出鞋,牵车出屋,锁门,上班去。
晚些时候,日光退至云团,对面楼的瓷砖失去高光,复归原貌,风尘仆仆。再后来,太阳挪了几步,阳光直照地面,坑洼的间缝出现了一些短短窄窄的阴影。它们是大片阳光下秘密的存在。
我想起不久前看的那部电影《阳光普照》。
想起在电影里他们唱的那首歌:
花的心藏在蕊中,空把花期都错过;你的心忘了季节,从不轻易让人懂;为何不牵我的手,共听日月唱首歌,黑夜又白昼,黑夜又白昼,人生为欢有几何;春去春会来,花谢花会再开,只要你愿意,只要你愿意,让梦划向你心海。
好像是第一次听到这首歌。
2

看完《阳光普照》已有些时日了,不知为何一直想起他,应该写一篇影评,给自己一个总结,好像才算得上是喜欢这部影片。2020的第一季度即将结束,最近也没看新电影,那么就把《阳光普照》列为第一季度的第一Pick吧。以下,挑几个喜欢的点来说一说,这部影片吸引我的地方。
烈日当下,陈以文撑着伞在训练场指挥学员张先生倒车。张先生考了六次仍没有拿到驾照。接着,他再次失误。
陈以文在旁指出他之所以一直考不上,是因为他坚持要开手排车。
张先生反驳,“开自排就没有开车的感觉。”
陈以文不以为意:“车子跑起来就有开车的感觉了,谁管你开手排自排?”
这句话是不是跟另一句有点相似:“不管白猫还是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手排自排,白猫黑猫,不管哪种方式,要的是结果。接着又会想到另一句话:“小孩才做选择,大人只要看结果。”
(因为我还想做小孩,所以对这句话感到有点伤心。)
电影里,大儿子陈以豪上补习班要重考他第一志愿的医学院,在这里,大人们喜欢的职业出现了:医生。从小,被规定的将来职业有几样:老师,医生,公务员。那时,这些职业共同的好处是:稳。稳这词带出另一个意思——大人不喜欢意外,喜欢循规蹈矩,喜欢听话的孩子。(常听父亲对弟说,你只要入编,有很多好处,退休金就跟你现在代课不一样。是的,很快就讲到未来,几十年后的退休生活都想好了。长远目光来看,这些职业大多稳定且有保障。)而小儿子陈建和在陈以文心里是一个定时炸弹,他没有放关心在阿和身上,认为他迟早会出事,而这一切与他无关,是阿和不思进取,烂泥敷不上墙。两个儿子自然形成比较,一个向上发展,一个自甘堕落,他根本不想知道阿和不学好的原因是什么,也不想了解以豪在坚持学好的路上做了怎样的努力,他只要一个看得见的结果,不要看不见的心路历程。这一点又会让我想到在日本的职业男性即使没有工作要忙,也要晚点才回家的习惯,类似点在于一个大家都满意的结果。
当然,陈以文并不是唯一的持有这种念头的家长,很多人,包括我的父母,也都是一样,他们要看的是期末的成绩单,要收到重点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要知道儿女在社会上的竞争力如何,还要拉着别人一同见证,好的一起骄傲,坏的一起吐槽。后来,我渐渐能够理解另一个大人的习惯——报喜不报忧。
伤害这一词是一个循环的圈,每个人从别人身上接收到伤害,父母也被他们的父母伤害,而这一份伤害会成为一个死结,或许是寻常的,因为我们习惯了隐忍,习惯将心情埋在心里消解,我们本就不是一个擅长沟通的民族,很多时候,我们的文化告诉我们要遵守一些道德伦理,这些东西有时会压制属于一个人的真性情,在一个追求群居的社会里,个人的思想一定程度上要附和一个大的已有模板的道德观,如果这么说,那么每个人都在妥协。
例如,父母不一定想要你这种儿女,你不一定想要那种父母,但你们的关系、一个外界的目光,将你们绑起来,那么你们之间会产生一个结,如果……
(没有继续写下去了,我不是一个擅于总结的人,还是要写熟悉的木鱼所说的沉浸式影评)
3

《家变》读后感:房 子
小说在开篇描述了一位老人离家时的状态,他满面愁容,动作轻微,于是,作者写他的心情是:
“他直未再转头,直走到巷底后转弯不见。”
一开始经由书的名字《家变》对故事有了一个最初的轮廓,而开篇直接就告诉读者一位老父亲离家出走了,那么这是家变的开始,还是结果?作者接着告诉读者,这个家的状况,它的外形,结构,历史,居住的人对它的态度。
“篱围是间疏的竹竿,透现一座生满稗子草穗的园子,后面立着一幢前缘一排玻璃活门的木质日式住宅。这幢房屋已甚古旧.显露出居住的人已许久未整饰它:木板的颜色已经变成暗黑。房屋的前右侧有一口洋灰槽,是作堆放消防沙用的,现在已废弃不用。房屋的正中间一扇活门前伸出极仄的三级台阶。阶上凌乱的放着木屐,拖鞋,旧皮鞋。台阶上的门独一的另装上一面纱门。活门的玻璃已许久未洗,而其中有几块是木板替置的。由于长久没人料理。屋檐下和门楣间牵结许多蜘蛛网络。”
这房子首先是古老,是日治时代留下的房子;然后房子的残旧,显示居住的这家人的经济状况一般以下;再接着是房子的破坏,我想,这或许是在暗示这家人的关系并不美满以及说明家庭成员的数量是不多的。这房子要不是有人住,照描述来看几乎是荒屋了。以我的认识来看,家作为一个外露的建筑物,是一个居住的环境,一是显示经济水平,二是反映家庭关系,家人间关系如何,家庭的氛围如何,你是否爱你的家,是否讨厌你的家,对家的态度不同,家的状态就不一样。所以经常可见,外人评断家庭氛围的第一是看它的装修如何,是否温馨,是否充满爱。
“你看到爸爸了没?”
“你进来问过三次了。他怎么啦?谁看到他没有?我是我,他是他,根本拉不上关系,我饭吃多了,管到他人在那里!他不在,好,去他的!”
从母子两人的对话中,可以知道事情是这样的:这家有三口人,父亲已于下午离家出走,察觉不对劲的母亲四下寻找未果后,便将丈夫失踪的消息告知唯一的儿子。从儿子的态度来看,他对母亲的担忧并不着急,他对自己被打扰的读书时间感到愤怒,对母亲的喋喋不休更感到厌恶。他的反应没有过渡,是直接跳到爆炸的状态,也就是说这家人的关系,已经走到那种拉紧弦、千疮百孔的状态。儿子更将自己看作是一个受害者,他说:
“不-要-在-看-书-时-打-扰-我,我讲多少遍了。你一次接一次,侵犯过多少遍了。你——还有他——从来不屑听我开口,只当我在放屁。天,我过的是什么生活,谁会知道我过的甚么生活!你看书,才看到第三句,噗,有人进来拿东西,不就是扫地,不就随便间你一句。你们就不能给人一点不受干扰,可以做一会儿自己的事的起码人权吗?你们为甚么要侵犯我,我侵犯过你们没有?天,这所房子简直是间地狱。没有一天听不到争吵,没有一天不受到他悲哀面容的影响。他是个大悲剧演员,他免费请你看悲剧。别站在那儿象—上绞架一样,你不配扮这张脸,扮这张脸的人该是我,知道吗?该是我,是我!你还要我对你说话恭敬,敬爱的母亲,您怎不看清,恭与不恭敬,我根本不想说话!一句我都不想说!我可以象蚌蛤一样闭嘴从天明闭到天暗,二十四小时,四十八小时,都没痛苦。痛苦?那才乐哩!只是我知道我别妄想,我别想得到。”
《他们在岛屿写作·寻找背海的人》里讲述当初这本书出版时曾经引起很大的争议,而这一段也在纪录片里以话剧的形式表演出来,当时看,觉得《家变》要是能拍出来就好了。我想,放到今天也是会引起一阵议论的,书中的儿子势必会被网暴。但是拆开来看,不论态度,看他说的话,“你们就不能给人一点不受干扰,可以做一会儿自己的事的起码人权吗?你们为甚么要侵犯我,我侵犯过你们没有?”侵犯看上去是狠了点,换成打扰,那么你会不会有那么一点点认同?
(未完待续……)
4

逝日如常浏览网页,在一公众号前伫立,它更新的一篇标题为:“停止写日记,是一个空白的开始。”它们是来自英国诗人菲利普·拉金的诗作《忘记过去》。哪个词吸引了我,或许是停止,或许是空白,或许是它们融合汇聚提供了的一种接近现状的状态,一种,放纵,羞愧,难以停止、逃避到底?未来的走向并不明朗。我清楚它会有终结的时候,有可能会在我开始写日记的这个瞬间,有些东西重新回归到我的身体,有些东西戳破了蒙在上头的血块,赫赫地喘着吸入氧气,也不一定。只是,我要踏出第一步,于是,我去买了一个新的USB盘,试着开始写日记,记录下一些我想说然后要马上说出来,以免再次忘记的事情。记忆库越来越缩小了,我感觉,很多时候,如果你不赶快写下来,那些真情实意的想法就会忽地如烟轰散,于我,更奇怪的是想法通常是会在骑车归家的路上,突然就喃喃自语起来,说完了回到家也忘了,所以要录下来么?
除去诗作的刺激,还有另一个来自看理想节目的许子东老师的音频节目《20世纪中国小说》,他里面免费试听的集数还蛮多,可以先试听感兴趣不。(最近在一游戏直播间里学到一个新词——白嫖。)
选了21集:同性之爱?备受争议的青楼小说|郁达夫《茫茫夜》《秋柳》,(选择的理由是:最近在追的一部泰剧)
不得说,许子东老师是讲课的好老师,做他的学生一定很幸福。我听着听着,几次笑出来,在静默黝黑的房间里,感觉到一点点的疯狂。
他里面提到一本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这本我之前也想要看,因为书名很美,料想里面的文字一定也很诗意,迟一点再买?
后来,又补了第20集,再听了22、23集。
在22集里提到郁达夫写的日记后来成集出版《日记九种》,许子东老师说,这些日记写了不少柔情正义,但也有很多荒唐邪念。
“对于前者,就像我们刚才念的很多,思念家人的内容,这没问题。但是对于后者,有一些明明会损害作者形象的细节,为什么还要写下来?为什么还要发表?他不在乎人们的议论的吗?他是故意挑战社会习俗的吗?还是用此来吸引读者的手段?这种隐善扬恶,到底是怎么回事?放在90多年以后,我们今天的人来看,真的会有很多的疑问,不知道这个时代是前进了,停滞了,还是循环呢?
之前写了一篇关于疫情中如何度过的日记文,投稿到一个平台上,接纳了,并且接下来会印成文字。现在想来,日记讲求的是个人的真实状态,那篇日记大约是充当了一种类似于证据的存在,依靠群体记忆来还原一个社会事件,尽可能地从各处缝合粘补,尽可能地抓住易逝的记忆,很棒,因为人的记忆力真的很差,尤其是置身事外幸运的的人们,每一天,我们接受那么多的讯息,这些讯息可能只停留了一下下,可能早上看的新闻,到了傍晚,你就忘记了,等别人问,你可能只记得某些关键字,然后要重新去找。我不喜欢那些关键字,媒体挑选的关键字时常带有他们个人的价值观(或者一个凌驾于他们之上的道德观),那些字很有容易就成为了那件事在你脑部的全部记忆,那不是你的记忆,你要有自己的概括,要看到你自己在意的视角,新闻才不会成为像浮云,轻轻地停留,不知何时飘走了。
最近看犯罪片,丧尸片,游戏直播;玩各种游戏,短视频,等等,都令我渐渐疲惫,看的时候是轻松的,玩的时间也很快,对,一天是消磨过去了,但随后的自责感又来磨损那一份不是真正的轻松。那是一种以暴制暴的伪轻松。就是脑子不想动了。那么现在要不要动起来?先写点吧,看能不能。
“天边风光,身边的我,都不在你眼中。”
那么你到底在干什么咧。
忘记过去 菲利普·拉金
停止写日记
是对记忆的一次沉重打击,
是一个空白的开始,
它不再为沮丧的梦醒
这样的词语
和这样的行为而结痂。
我早想让它们结束,
匆匆被埋葬,
再回头观望,
像一次次战争和冬季
丢失在一个不透明的
童年的窗后。
至于那些空白的页面?
假如它们一定要被填满,
那就记下观察到的
天象循环,
花朵来到的日子,
鸟儿离去的时间。
-
房东直租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7-09 21:49:52
-
豆友191864981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4-23 15:57:23
-
zoe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4-15 22:57:30
-
黑择明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4-11 10:28:36
-
程程程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4-10 17:46:06
-
叔于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4-06 19:13:40
-
冰棍的夏天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4-01 17:44:52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29 18:54:51
-
豆友211514992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29 18:48:39
-
華華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29 09:01:45
-
豆友205114887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28 22:07:23
-
putme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27 21:20:09
-
neumann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27 20: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