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念不忘的地方美食
查看话题 >寻点好吃的(二)——台州,小吃摊
比之在香港吃的那几顿印象深刻的鲜香美食,我其实更爱吃小吃。对山珍海味的大餐虽然也馋,但能惦记着日日去吃的终究还是些小吃。餐桌上的硬菜只能浅尝辄止,若作为居家日常便觉得无福消受——一餐丰盛的美食后会有好几日没有平时的胃口,就想着赶紧做点青菜、土豆丝让肠胃重获平实之感。见识过真能享受大餐的朋友,他能一天吃上好几顿正经宴席,然后还有兴趣和胃口探究更多更好更香的吃食,对此,我只能望食兴叹,如果这大快朵颐的几餐能分散在一个月甚至是两个月内享用当是多好的事情。总之,吾爱大餐,吾更爱小吃。
何为小吃呢?个人观念里,价廉、易得、味美当为小吃的三要素。价廉,按照我目前居住城市的物价水平当是人民币5块左右为宜,实在原料较多工艺复杂的,也可放宽到10元上下。其次是易得,这卖小吃的形式最好是流动摊贩,或者是在热闹的菜市场边上租个小摊位,或是在居民区里有一片拼凑出的狭窄店面而已。来这小吃摊的食客,也大多为熟客——冲着这一口美味自然而然地聚集起来,这一处地方还会逐渐成为食客们闲话家常之处,透着一股世俗生活的烟火气。
这三要素实是相辅相成,选择摆摊的形式主要服务于价廉,租金一定要低——最好是零租金,只有如此才能把有限的预算大部分投入到真材实料里,再辅已个人全身心的手艺投入方能造化出独特的吃食。一旦这美味的小吃被周边食客接纳,买卖双方便能发展成令人愉悦的共赢关系,“民以食为天”这事儿更直接地说便是——好吃的小吃天塌下来也要吃吧。
爱小吃实是童年养成的习惯,课间小卖部总有鸡蛋饼、豆腐干卖,放学时校门口又有各种糖果、烧螺丝、炸串煮物等等,都是色香味俱全的美妙吃食。那个年代,作为一个孩子的零用钱相当有限,多则一两块,少则两三毛,但是,只那么点钱也都能买到些许热腾腾的零嘴解馋,这便是小吃的本质——小投入大回报也!现在回想起来,倒是极佩服这些小摊贩,赚孩子的钱并不是多容易的事情,烧螺丝只能买上五、六个,炸物只要一串豆腐干,还有不少光看不买、只咽口水图解个眼馋的小家伙们,却也没人赶,总得耐心地满足这些小食客们的各种需求,还得盼着看久了热闹、闻久了香气的小馋鬼们也会忍不住要掏钱。
我的小吃启蒙教育是上了小学后正式开始的。因为不再被家长接送,因为可以和小伙伴们一起回家,更因为有了一星半点的零用钱。这与现在真是大不一样,且不说大多数孩子一到放学就被早早等在校门口的爷爷奶奶们接走,毫无行动自由可言;也不说为了确保学校周边的卫生安全云云,校门口早就没有了小摊贩们聚集的景象。孩子们哪怕再有钱,手机支付再怎么便利,也只能去奶茶店、肯德基、麦当劳之类的地方玩闹、解馋,根本没机会去光顾小吃摊。不是要批评这些快餐连锁店的东西不好吃,只是于我而言,快餐是不属于小吃这个范畴的。与快餐关联的是高效、统一,这与小吃不同,小吃是低效率不统一的存在,因为那是种需要亲力亲为的手工作业,需要摊贩个人付出心力的地方更多,与需要机器作为主要参与方的快餐业不可同日而语。
思来想去,极有可能只是那时候生产力落后,人们赚钱的机会和技能有限,只能想着法子做点小成本的买卖,所以才绞尽脑汁地想出这许许多多的小吃品种来。现在热门的是互联网创业、科技创业,哪怕是开个电瓶车送外卖感觉上都比摆个小吃摊更赚钱。理智上我也能接受服务半径有限的小吃摊被发达的经济社会自然而然淘汰的命运,只是每到一个新地方,又或是在久居的城市里,我依然会时不时地近乎偏执地要去找可能在犄角旮旯里的小吃摊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食物的记忆大概就是这么神奇,它不受理智的控制,它来的时候毫无道理,却能强有力地掌控住我,让我一次次充满期待地踏上寻觅之旅。
by:老阿姨我本扣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