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张志伟-苏格拉底的问题
雅典哲学-智者
早期 智者的积极意义,智者对于传统观念起了启蒙作用,但是他们采取的方式是感觉主义,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 这种方式一方面使知识成为不可能,另一方面激发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后来哲学的发展
智者的概念:原本是希腊圣贤,希腊七贤。公元前5世纪 概念变化,主要指职业教师,收费教徒,主要讲述修辞学和论辩术。智者的兴起是雅典民主制的产物,同时也标志着雅典民主制的衰落。语言的力量。历史上 智者通常和诡辩论划等号,因为他们不再考虑是非真假对错曲直的问题, 关于自然的知识不可能,关于人事的知识也没有,一切都是意见。那就看论辩术,是否能让别人哑口无言。能够让别人不得不承认你的道理。事物没有对,只有论证方式。
智者的第一位代表:普罗泰戈拉,
普罗泰戈拉两个命题:1,人是万物的尺度:人不是普遍的人,而是个人,尤其是作为感觉经验的个人,万物的尺度在个人感觉经验,所有人都是万物尺度,那就是没有尺度。每个人的感觉不一样
2. 一切理论都有其对立的说法: 没有真假对错 是非曲直。不讲真假对错,主要看谁更雄辩
雅典民主制度 在人心淳朴,每个人都大公无私,表决的时候才有可能有比较正确的结果。但每个人如果都从自己出发,所形成的结果就很难说。
在古希腊时代,智者否定了知识的可能性,认为一切都是意见,每个人都是万物的尺度。只有意见,没有知识。希腊人追求的知识是具有普遍性的
苏格拉底:
重建哲学基础,重新树立人们对哲学的追求。苏格拉底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式:知识。 自然哲学家在追问构成自然的本源 (以自然的元素 水 火 土 气来解决本源的问题),苏格拉底认为这条路是错的。苏格拉底认为自然万物真正的主宰和原因并不是物质性的本原,而是它的内在目的,即善(agathon). 万物得到最完满的目标,是善。最完满的表现了自己,最大限度的实现了自己。万物都有向善 实现自身的目标,宇宙也有一个最高的目的。我们认识自然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认识自己。
苏格拉底证明神说错了,我认为自己无知,别人无知却不自知。所以苏格拉底就去让人们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公元前399年,70岁,被判处死刑。公民大会,两条罪名,1 教唆青年人不尊重父母,2,引进外邦的神。内心的良知。罪名 不信城邦的神,信你自己的神的罪名。
苏格拉底 申辩词,
为真理献身殉道的烈士
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的原因:苏格拉底的政治理想和当时的雅典城邦发生了冲突。
苏格拉底:知识救国论。认为治理国家需要治理国家的知识。苏格拉底强调一定要对国家,对政治生活有知识,才能够参与政治生活,才能有效地,有意的去做这些工作。
雅典的衰落,苏格拉底提出的救国方式能否解决也是个问题
知识,重新塑立知识的信心。
苏格拉底述而不著,都是柏拉图整理。如何分辨两人的思想。柏拉图早期作品中关于道德的部分都应是苏格拉底思想。
苏格拉底:1. 认识你自己: 苏格拉底的座右铭。自然万物真正的主宰和原因并不是物质的本质,而是它的内在目的,即善。 每一个事物一定是由它本质所决定的。任何事物的生成总是自身本性的实现。 宇宙万物也有一个向善向完美状态实现它自身的目标。 苏格拉底认为哲学应该关注这个东西。苏格拉底认为哲学的真正对象不是自然,而是人自己,即认识人自身中的“善”。 德性(arête)在希腊语中原指事物的特性/品格/特长/功能,即使一事物成为该事物的本性。德性和善 最早都是伦理学的概念。’马跑的快就是马的德性‘。 认识人也就是认识人的本性。人的德性与万物性行的区别,人的德性是潜在的。
德性即知识
苏格拉底: 未经理性审慎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生活。 完全没有自觉的人生,未经理性审慎的
苏格拉底: 无知即罪恶,德性即知识
苏格拉底比较乐观,认为人知道了好坏,就不会去做坏事。人之所以做坏事是没有自觉到自己的德性。如果知道自己的德性,她一定做好事,不做坏事
但是今天我们看其实并非如此,一个人知道了好坏对错,她不一定按照对的去做。
苏格拉底认为人要以对自己德性的自觉作为一切行动的一个根本前提,一切行为要以一个善的意志为前提,人的行为才是善的。
苏格拉底: 伦理学从知识的角度考虑
如何获得关于德性的知识?
为什么,是什么?苏格拉底的系列的对话,始终围绕着“是什么”的问题
苏格拉底的问题(三)
苏格拉底 自认无知,问问题
苏格拉底的每一篇对话其实都是训练抽象思维的一个范例。每个问题都是追问事物的本质
巴门尼德区分了意见之路和真理之路。但是奠定哲学基础的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苏格拉底认识事物的本质,
通过理性认识把握事物的本质。
助产术,辩证法, 后来有黑格尔/马克思
希腊:赫拉克利特,芝诺,苏格拉底
赫拉克利特: 朴素的辩证法,斗争是事物运动的动力
芝诺:以提出四个关于运动不可能的悖论而知名,悖论,二分法,概念的辩证
苏格拉底:与黑格尔辩证法联系非常多。
希腊时代,辩证法更多的是一种论证方式,甚至于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种游戏。
苏格拉底这里,不是一个辩证的游戏,而是要问出真理对错,要把握到事物的本质
苏格拉底辩证: 反讥,归纳,诱导,定义
知识可教,还是不可教?
智者认为知识是可教的,所以他们收学生。苏格拉底认为知识的先天的,是不可教的。自然哲学的衰落让我们看到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的知识是不可能是知识的。既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知识是不可能建立在相对偶然的感觉基础之上的。
苏格拉底认为人的知识是先天的。
柏拉图就把这种叫做学习就是回忆。
知识问题:经验和先验的矛盾
苏格拉底的问题(四)
知识的根部何在。 任何知识都要有感觉经验。但是科学知识的普遍性就是问题。 科学知识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感觉经验是偶然的,那就意味着感觉经验不是科学。
休谟问题:由18世纪英国哲学家休谟提出,主要是指因果问题和归纳问题。
经验观察是经验问题
经验的归纳可不能下一个全称判断,只对归纳的范围内有效
建立在感觉经验的基础上 能否获得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科学知识
苏格拉底是个谦虚的人,能做的工作是能让你自觉到自己的知识,自我反思,自己认识自己。哲学家不是说教者,是一面镜子。人们通过哲学家的活动认识自己
联合国 每年 11月第三个周四 为philosophy day,
哲学被社会边缘化 哲学自我边缘化
哲学的专业化使之离生活越来越远,在苏格拉底的时代哲学就是生活方式。11月第三个周四是苏格拉底的生日(据说)。
柏拉图 在苏格拉底死后,离开雅典,看各种城邦。
后来回到雅典 办了柏拉图学院:academus。教学著书立说
哲学是要面对时代问题,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
柏拉图的国家篇是与苏格拉底思想一脉相承,苏格拉底知识救国,柏拉图提出了理想国国家的典范
柏拉图: 人的灵魂:理性 激情和欲望。国家就是放大了的人的灵魂:理性 激情 欲望,对应的三个阶层:统治者 保卫者 生产者
什么情况下是个正义的国家,三个阶层各守职责各行其是
柏拉图 四主的多: 古希腊传统的四种美德,即智慧,勇敢,节制,正义
哲学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