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y 1| 苏州古城空间形态文献摘录及思考
1. 空间序列:巷-弄(备弄或配弄)-天井的空间层次可以归纳成公共-半公共-半私有-私有的序列。半公共与半私有空间显得特别重要,具体地说,包括一些门前空间(边界)、街巷的凹进处(边界)、部分公共天井庭院。它们成了居住区内居民相互交往的场所,人们在这些地方乘凉、下棋、谈天,儿童在这些地方嬉戏。有时也出现邻里间的种种纠纷,引起纠纷的原因则多是私属内部空间的界限不清。而外部的空间则对于居民关系多是起着积极的效应。有意增加各种级别、各种形式的外部空间,同时又严格分清各户内部私属空间——孙骅声等《传统居住街坊空间的保护与改造——苏州古城改造规划设计的几点启示》
2. 对于传统风物的分布现状:找出古井(社交空间和实用功能兼备,可以算做节点)、树木、有价值的古建筑(义庄、眼目祠堂,可以算做地标)、避弄、骑楼,标出所有院落。传统住宅的改造上,面宽窄而进深大,用地节约、通风好。——孙骅声等《传统居住街坊空间的保护与改造——苏州古城改造规划设计的几点启示》
3. 街巷弄堂有等级层次、园林有等级层次、过渡空间有等级层次、最重要的建筑主体也有等级层次,设计时充分考虑层次带来的空间复杂度和丰富性
4. 这些街道总体看来有规律,但在其中行进时,这种规律性就被无序所打破,使人时常处于意外的境地,即使在直线型的街道中,人们也往往感觉不到“直线”的存在。古城街道不断地呈现出细微的收缩、放大或转折。收放与转折给了街道平面丰富的形式与意义,让人感觉空间的构成是连续的多边形,因为直线的概念已消散,只有当人们走完这条街时,才能得出“直线”这一意象(或许这种街道的变化可以归类到街巷坊弄的空间层次下,设计中取消直白的直线,用折现营造流线)——相秉军&顾卫东《苏州古城传统街巷及整体空间形态分析》
5. 街巷的多中心平衡,不像别的街道讲究开始、序列、中心、高潮。水乡街道处处可以成为开始,处处可以成为中心,处处可以成为高潮。多中心平衡(Bawa 在 33 Lane House 的设计中同样讲究多中心布局,放弃核心中庭,或许多中心可以转而强调流线和流线中的复杂空间转换。但是园林空间本身是具有向心性的,会以池为视觉中心,因此是否可以考虑整体格局着重强调 garden 而余下空间不再设置中心?或者说,平面的有机性和生长性,有种 Mies 流动平面的感觉,而不是通过强烈的格网轴线控制)
6. 利用边界空间之间的相互关系,试图寻找一种方法联系同一城市片区里的各个园林,形成特殊的、兼具开放性与封闭性的片区公园。发觉居民和游人的交流活动主要发生在隐匿于苏州古典园林边界周边的城市空间之中,这类空间是苏州城市空间中最复杂并且表现形式最丰富的空间,更是人们活动最活跃的空间——沈华桑《基于城市设计视角的苏州古典园林边界空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