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长大时间过得越快?

『为什么我们对时间的感受会不同呢?』
我们是不是会有这样一种感觉:
小时候的日子总是过得让人心焦。
每天絮絮叨叨的盼望着暑假的到来,捧着日历上蹿下跳,实际上却是第一次月考还没来临;
每天心心念念期待着自己长大,却还是只有八岁。
长大以后,却发现时间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无声无息的就流逝了。
我们会觉得这是错觉,但是这种感觉却是一天比一天强烈。
然而,这是为什么呢?总的来说,这就是心理时间的欺骗性。

因为客观的时间是不会改变的,无论是我们还是孩子,都是用的同样耿直诚实的钟表,一分钟六十个滴答,没有哪个正常的表会自己加班,或者是偷懒。
真正会骗人的,是在人与时间这段交互关系里人的体验,也就是说我们对于时间的体验的确是不同的。
那么,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提出疑问:什么是心理时间呀?
有人把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时间称作空间时间或者客观时间,是表示宽度和数量的概念,按照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依次延伸、发展的线条型逻辑关系。
简而言之,客观时间也就是一年12个月,一天24小时的概念。
而相对应的,个体主观感知到的时间被称为心理时间,因为我们对时间的感受是不确定、是主观的。
会不自觉的将现在的感受带入到过去某个时间点,就会觉得时间突然变慢、或者变快了。
举个例子,你和你的朋友都花了20分钟看星星,这20分钟是客观时间,也就是空间时间。
但是,你的朋友是和他女朋友恋爱吵架分手后刚复合,一起并肩看星星,每每回忆他都会描述:我和我的女朋友和好那天,看了一晚上的星星。这是他体验的心理时间。
而你,百无聊赖的玩着手机,无所事事,于是到阳台上看了20分钟的星星。
当你回忆那天的情境时,你只会觉得:有一天,我看了一会儿的星星。这是你体验的心理时间。
那么为什么我们对时间的感受会不同呢?
时间心理学认为,影响人对时间感觉的因素有三个:内在心理预期、人的机械化运动和注意力集中程度。
第一个,人内在的心理预期是什么。
如果你有急切盼望的事情,就会觉得时间过得很慢。换句话说,也就是你越希望时间变快,它就会变得越慢。
当我们长大,对有些事情就不会像小时候那么期待。
比如小时候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期待着春节的到来,因为可以穿崭新的衣服,可以不用写作业,可以放肆的玩;
但是长大了以后呢?
新衣服已经没有那么大诱惑力,工作可能也是和平时一样做,对春节远没有小时候那么期待。
所以,我们总是会觉得,一晃眼一年又过去了,时间总是过的那么快。
第二个,人的机械化运动。
机械化运动会让时间过的很快,因为此时的大脑减缓、甚至暂停了思考,时间不知不觉的也就过去了。
而小时候,我们生活的多姿多彩,上课时能够接触到不同的知识,周末也有各种娱乐活动等着我们,还会产生天马行空的想象。
但是长大以后,生活越来越程序化,我们每天机械性的起床上班,下班回到家也是玩手机、睡觉,大脑很少接触新鲜事物、进行思考,所以当我们偶尔意识到时,时间已经过了很久。

第三,注意力的集中程度。
人在高度集中时,就会觉得时间过得快;漫无目的、无所事事时,却会感到时间很漫长。
小时候,我们似乎总是不能专注于做一件事,做作业时却时不时的望向窗外的滑滑梯;
长大后,我们不得不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去,亦或是看电影时,也总是会感觉时间转瞬即逝、意犹未尽。
总之,时间仅仅是一个客观的概念,时间其实并不是公平的。
即使并肩站在一起的两个人,对时间流逝的的感悟都有自己的根据,因此也会有自己的不同的体验。
换个方式看待时间,也许它会更加生动起来。
其实啊,我们要想做好一件事,不一定需要特地腾出一段时间来做他,只要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也能达到相同的效果。
现在搜索微信公众号“柠檬心理课堂”回复“碎片”,一起来看看怎么利用碎片化时间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