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的本质》一位印度经济学家笔下的贫穷世界
知道这本书还是从一篇公众号文章开始,那篇文章也只不过是一篇因为鸡汤而强行引用的《贫穷的本质》。
在我读了这本书的前40页之后发现这本书并不是讲述的类似于穷人如何励志逆袭之类...而是从经济学家的角度,用多个实验来证明作者所论述的观点。有些观点是我们早已经熟悉而有一些却能引起我的共鸣, 引发我的思考。
贫穷的本质一书开篇就提出了这样的几个问题:为什么穷人越穷富人越富?作者文中称作“贫穷陷阱”。这也是我们所熟知的马太效应。其实我们也很容易观察到,对于贫穷并非是教育的原因,更多的有社会深层次的原因
目前我看到的话题,是作者在讨论是否对贫穷的人们伸出援手。我们第一反应当然是:必须帮助,就如同我们在疫情面前会毫不犹豫的帮助我们的同胞,在此不得不佩服一下我们国家的民族认同感。当然我也不知道其他的国家。回到话题,如果我们伸出了援手,那么就意味着我们会直接提供哪些类似金钱或者工具之类,而这些人在获取到足够温饱的经济之后,是否会由此而转向未来的发展之路?是否会依照我们的想法来一番屌丝逆袭之路?作者所提出,在穷人满足了基本的温饱之后,并不会继续将钱浪费在之前的路上,而是会选择性的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但问题就在这里,他们会怎么提高呢?穷人们往往会因为他们的认知而选择短期的快乐,比如去买烟叶抽烟,去赌场赌博,或者是在原本温饱的基础上,对食品的选择更加突出品质,将大米换成甜点,然而我们知道,这样的高质量食物并没有之前的符合人的营养需求。
但不排除有少部分人会选择用这些钱去规划未来的发展之路。他们会选择读书,了解世界的运行规则与周期,更好的适应这个社会。但是会有多少人这样做?穷人们很难意识到,通过怎样的途径可以改变自己,这就涉及到了作者另一个观点:信息得不对称。
其实我们目前生活的状态很多都是由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比如我们在同样需要购买东西时:网购会方便很多,但是那些被网络“淘汰”的人们却只能被一些微信微商或者广告群所吸引,而我们在网购时,同样会面临这个问题,比如我今天买一双鞋,京东,淘宝我选择哪一个?哪一个便宜而且质量好?哪一个打折?但是我最后选择了毒app。信息爆炸时代就是这样,总会有各种各样的选择摆在面前,然后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消失。
回到这本书,那么不伸出援助之手,任由其发展会有怎样的弊端呢?很简单的例子,非洲部落我们从来只是要求他们为我们提供国际地位,并且批判他们不卫生而产生的艾滋病毒,类似于种族歧视。这样下去还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他们才能完成自我的救赎,并且在没有外界刺激的情况下。以中国近代史看,战争是刺激一个民族团结,一个国家奋起直追的最好的方式。但战争牺牲掉的人会招来世界各国的不满。这种同类意识存在于世界人的眼中。
目前只看到了这一部分,明天接着看,看完了整理一下做一篇大的评论。
比较无趣的书,但是有很多的社会问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