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定要丢东西,也能完成“断舍离”
物品也好,男人也好,离别的时候重要的是要干脆。——《我的家里空无一物》
为什么“断舍离”如此风靡?是因为“断舍离”本质上逼你去面对一个问题:如果你必须断绝、舍弃或者离开一些东西,你会选择哪些?
这也逼你去检视自己的生活,进而审视自己的人生,什么是最重要的。因为最重要的事情永远是你最不舍得舍弃的。
但我觉得这个问题问得不够直接,因为其实我们会因为与物品相处的时间,或者说习惯,不愿意也不舍得去丢弃一些物品,断绝一些关系。但这些事物不一定是重要的。
相比而言,去问自己,这是不是自己喜欢的,是不是自己想要的,是不是自己认为重要的,能更加触碰到问题的核心。
这也是为什么《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里, 近藤麻理惠一再地强调,必须用手去触摸,用心去观察每一件事物,再确定这是不是自己想要的。 她是相信身体是不会撒谎的。
这两种哲学,我更倾向于第二种。因为我认为更难的不是放弃,而是接受。
接受自己与他人的缺点,接受童年的创伤,接受不堪的过去,接受他人的爱,比放弃面对人性的弱点,放弃原生家庭,放弃一段人生,放弃一段关系,更难。
可是我们通常不承认这个事实,以为放弃就能过得更好。而实际上,那些你接受不了的隐痛,总会在皮肤下溃烂。照顾好自己,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我们不愿意去碰撞,去沟通,去思考,放弃没办法解决真正的问题,除非你知道如何避免问题再次发生。
彻底的放弃,总是必须伴随与自己和解的过程。而真正的和解之后,放弃不放弃其实不那么重要了。总是会有人问分手之后是否还能做朋友,如何面对原生家庭,女朋友打过胎怎么办。这些一地鸡毛还能困扰到你,是因为你无法接受,你在意而已。
不要被“断舍离”三个字所迷惑,它只是提供一个直达你内心的工具,而这条路,还是要你自己去走。它更像是一个reminder,时时告诉你,在使用物品的时候、开始一段关系的时候、转变一种生活方式的时候,想一想你的本心,想一想你喜欢什么,想一想你想怎么样被人对待,想一想现在的生活状态是否满意。
而这种审视,恰恰是现在忙碌的生活中所缺少的。我们总是习惯了消费东西,习惯被公式化地对待,也总是习惯去做大家都认可的事情。
你不一定要丢东西,也能完成“断舍离”。
不一样的,是这种生活的审慎态度。是好好整理完一切,再好好对待自己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