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十一)一生总督张之洞
曾国藩
以事功来说,平定洪杨之乱属见仁见智之事,假如不是清政府,而是汉人当政——即使这个汉人信的不是孔夫子,而是上帝——中国是否会走明治维新式的道路,也尚未可知。在推进政制变革方面,曾国藩也远不及秦朝的李斯、唐朝的魏征、宋朝的王安石和明朝的张居正。
偏见:
说晚清的无论什么人物,不得不提曾国藩,所谓晚晴四大名臣,曾国藩居首,然而对其评价褒贬不一,当然民族主义的争吵是不会有具体结果的,但曾国藩确实开创了一个时代,一个汉族封疆大臣的时代。与其同时代的增格林沁是典型的满清大武将,戎马军功,其后一点的恭亲王奕钦是满清权臣的典型代表,这两人的影子都在曾国藩身上痕迹颇深。
历史功过是最不好评判的,只有遗产是显而易见的,对于曾国藩来说,在其身后的汉族封疆大吏们,是他留给近代最大的遗产,而这些汉臣们,左右了晚晴和民国的历史,也是不争的事实。
晚清是一个国破山河在的危世,也是一个很有魅力的时代。危世出豪杰,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到刘坤一、张之洞、袁世凯,这些汉族封疆大吏是晚清政治舞台上最耀眼的明星,连慈禧太后都要顾忌他们三分,既要重用又要提防。假如没有了他们,大清提早60年就会完蛋,变成洪秀全的江山了。
特别在张之洞督鄂的18年里,视武汉为自己的第二故乡,大力施展湖北新政,后来居上,将原本落后的武汉打造成仅次于上海的洋务重镇。最出名的汉阳兵工厂,生产的枪炮,其质量与数量都在上海、天津之上。武汉这个华中通衢之都,有今日之地位,首先要感谢的是张之洞在清末的首功
1895年,康有为到江宁拜访张之洞,住了20多天,身兼两江总督的张之洞日理万机,仍然拨开冗务,每隔一天,就与康有为促膝深谈,每至深夜,有相见恨晚之感。康有为告诉他,想在上海成立推动变法的强学会,恳请张之洞出任会长,张慷然应诺,捐助白银1500两作为开办费。康有为撰写了《上海强学会序》,张之洞也同意以自己的名义刊布。在变法富强上,洋务派大吏与维新派领袖达成了高度的默契。
1900年八国联军入北京之际,唐才常领导自立军在汉口密谋起义,救光绪复辟归政。张之洞毫不手软,将这个昔日的学生抓捕入狱,亲自堂审,张问:你文才甚优,为何谋乱?唐反唇相讥:你读书而不明理,附和太后,忘了与光绪帝的君臣之义!被捕者中有多位他创办的两湖书院和武备学堂的门生,为了摆脱干系,张之洞不经奏报,第一时间将唐才常等20位起义者杀害。
梁启超后来在《李鸿章传》中点评清末从洋务到新政的诸位封疆大吏: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和袁世凯,对张之洞最为不屑,他如此比较李鸿章与张之洞:十年以来,与李齐名者,张之洞也,但张何以能望李之肩背!李鸿章实践之人也,张之洞浮华之人也;李鸿章最不好名,张之洞最好名;李鸿章不好名,故肯任劳怨,张之洞好名,故常趋巧利。张之洞虚骄狭隘,残忍苛察,较之李鸿章有常识有大肚量,相去何止云霄也!梁任公的这段话,虽然有翻脸之后的意气成分,但多少有几分真实。
守旧者依然守旧,固陋闭塞,言新者又多是浮躁浅薄的年轻一辈。张之洞与两边都气质有隔,可谈论者几乎绝迹,只能常常独自一人去西山游览,与自然默然相对,口中吟出的诗流露出内心的无限悲凉:“西山佳气自葱葱,闻见心情百不同。花院无从寻道士,都人何用看衰翁。”
偏见:
书中几乎都是张之洞的片段或他人关于张之洞的片段。
张之洞其人,对武汉贡献至今仍见痕迹。
还记得上学时候,全国都在做的黄冈试题,武汉的大学数量和质量,放眼全国名列前茅,种种都和张之洞密不可分。
孙文曾经点评过张之洞,虽然是满清的大臣,一心维护封建统治,但他在武汉创造的文化环境,孕育了中国革命。
确实,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直接推翻了清政府,至今台湾仍将武昌起义的“双十”视为国庆日。
除了教育,北洋运动的一大遗产是实业,相比于李鸿章较有针对性地军事实业,张之洞在武汉的实业运动为之后很长一段时间的中国发展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汉阳造在之后的北洋、北伐和抗日接连几个时期,都是军队武器的质量标志,手里拿着汉阳造步枪,命都比别人长一点。
但张之洞与其他的晚晴大臣又不太一样,他长时间远离政治中心,在武汉一待就是18年,相比于曾国藩、李鸿章和袁世凯,张之洞从未实际拥有过属于自己的军队,但即便如此,清廷以及慈禧太后对前三者的依赖都高于张。
但张对慈禧的忠心是无话可说的,前文中有摘要张亲手捉拿自己的学生叛党,而这些所谓的叛党,甚至不是反清,只是反慈禧,拥戴光绪。都说张之洞对自己创办学堂的学生好之又好,好到他的学生如果和他的官吏兵勇发生争执,张往往都站在学生这一边。但当学生和慈禧发生冲突时候,张的立场似乎也尤其坚定。
所以很多当时的风云人物,并不把张之洞看做多么伟大的人物,从梁启超对张之洞的评价可以看出,在梁心中,李鸿章的位置是远高于张之洞的,甚至不可同日而语。
看电视剧《走向共和》,可以看出对李和张的不同的刻画,与梁启超的评价基本相符。张之洞看重利,而且要光鲜的利,漂亮的利,好看的成绩单是他的资本,而李鸿章看重本,那时的难做事业,无论军事还是外交,都是李鸿章一肩扛着,朝廷里芝麻谷子的家务事,李鸿章同样当做自己的工作来对待,所以当张之洞的汉阳铁厂缺钱之时,李鸿章可以派自己的学生下到武汉去周旋筹钱,足见二人立足之根本差异。
张之洞一生之最大贡献,远离北京的中央政府,其人一生最大的政治品德,也远离晚晴变幻莫测的政治漩涡,决定舞台开启和落幕的,必然是袁世凯和李鸿章们,张之洞,只是个重要的配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