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劇《凡妮莎(Vanessa)》誕生始末

歌劇《凡妮莎(Vanessa)》誕生始末
作者:理查德·孔拉德(Richard Conrad)*
1958年1月15日,塞繆爾·巴伯(Samuel Barber)的第一部歌劇《凡妮莎》在美國紐約大都會歌劇院上演,而此時,巴伯已年近48歲。
身為作曲家,巴伯在年紀輕輕之時就曾取得成功——1930年代晚期,他就曾憑藉出色的管弦樂作品成名,而對聲樂的熱愛(他曾在柯蒂斯音樂學院學習聲樂,並嚴肅考慮過是否走職業歌唱家之路),亦激發他寫出大量歌曲,其中許多成為當今演出的標準曲目。巴伯自6歲時起就意欲投身歌劇創作,那一年他被帶到大都會歌劇院觀看威爾第(Verdi)的《阿依達(Aida)》,擔任主演的有卡魯索(Enrico Caruso),還有巴伯的阿姨、飾演埃及公主阿姆內瑞絲(Amneris)的露易絲·荷馬(Louise Homer)。有些令人費解的是,巴伯自己譜寫歌劇竟需要如此長期的醞釀,儘管他9歲時就曾嘗試創作《玫瑰樹(The Rose Tree)》(一部未完成的歌劇,劇本由巴伯家的愛爾蘭裔廚子所寫),而且早在1934年巴伯就曾表示有興趣創作一部基於美國劇本的歌劇。1942年,巴伯曾有機會創作兩部歌劇——其一是來自大都會歌劇院的委約,但巴伯拒絕了,原因是歌詞已提前敲定,而巴伯覺得不太適合譜曲;另一委約來自謝爾蓋·庫塞維茲基(Serge Koussevitzky),他希望巴伯為伯克郡音樂節(Berkshire Festival)寫一部室內歌劇——巴伯接受了,而且詩人狄蘭·托馬斯(Dylan Thomas)也最終同意撰寫劇本,但他們兩人在戰爭時期過於忙碌,致使這部室內歌劇終未誕生,巴伯最後交付的是一部合唱與交響樂作品《齊克果的祈禱者(The Prayers of Kierkegaard)》。
二戰後,大都會歌劇院再次找巴伯合作,於是,巴伯開始尋找新的編劇。他先後聯繫了桑頓·懷爾德(Thornton Wilder)、詹姆斯·艾吉(James Agee)和斯蒂芬·斯班德(Stephen Spender),但這一歌劇項目未引起他們任何人的興趣。1952年,巴伯的終生密友兼伴侶梅諾蒂(Gian Carlo Menotti)提出可以為巴伯寫劇本。梅諾蒂自己就是一位非常成功的歌劇作曲家,曾寫過《阿梅利亞赴舞會(Amelia al Ballo)》、《老處女與小偷(The Old Maid and the Thief)》、《電話(The Telephone)》、《靈媒(The Medium)》、以及《領事(The Consul)》,不過,他此前僅僅為自己的歌劇寫過劇本。其實,梅諾蒂和巴伯的這一合作方式——即由一位作曲家為另一作曲家撰寫劇本——很可能是……
全文閱讀:歌劇《凡妮莎(Vanessa)》誕生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