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周读书简报
这周主要阅读了《常人方法学》和《规训与惩罚》,前一本书依旧云里雾里,现就后一本书谈一谈感悟。
总体上而言,福柯有着将微观、详尽的分析融于宏观的历史叙事中的写作风格。在本书中,福柯从历史的视角论述了几组概念的流变:法律机制与规训机制、公开处决与监狱惩罚、纪律与训练等。这些概念从社会最微观的事物入手,讨论的却是潜藏在流动、连续表面下隐藏的巨大断裂。因而,从宏观上来说,福柯像是把社会按照历史的时间点截成了数个剖面,从某一个点突然出现的事物互相交叠,构成了讨论任何问题时的历史背景。
除了对于历史的反思,我认为书中还存在着一些讨论未详尽的地方:福柯的讨论主要着眼于权力的发出者,例如君主、法官、监视者等,他们在不同时期角色的变化构成了对于规训体制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接受惩罚者好似变成了毫无特点的“另一群人”,他们只是在惩罚中作为客体,接受不同的历史语境带来的不同审判。这种视角极为新颖,但也似乎与传统社会学多重行为主体的分析视角相违背。那么,人难道真的只能被动接受权力的规训吗?
由于对历史并不够了解,对于福柯所讨论的年代,我还不敢妄下定论。不过,在当下这个“泛监狱化”的社会里,我对此怀有绝对的悲观态度。首先,沿着书中讨论的时代背景,当下的社会只会更加注重经济利益,而社会控制结构化的趋势已被证明是追求效率最好的形式,这点已经成了统治者和每一个社会个体的共识。其次,精神控制取代了肉体的刑罚称为规训的主要形式,惩罚变成了一种符号,侵入了程式化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越来越高效的治理模式带来的是越来越无法感知的绝对统治。最后,人性只得成为复杂的权力关系的效果和对象,回归到最原始时的受制于“监禁”机制的肉体和力量,是本身就包含着这种战略的诸种因素的话语的对象。举个有些好笑也很无奈的例子,有时候在社交媒体上与朋友交流,触及到一些实际上“无伤大雅”的所谓“敏感词”,我们仍然会采取转述、谐音等方式以改变表达形式,并常常在发表一些敏感言论时揶揄道“互联网并非法外之地”。不可否认,当我们被放置入现代社会的那一刻起,我们就生活在无时无刻萦绕在头顶上方的制度性监视中,但当我们将受到监视视为生活的常态,甚至主动去迎合监视者的需要,我们似乎习惯并且享受在其中了,因为这至少代表着一种精神上的绝对安全感。此时,被放置于制度和规范中的人又有什么主体性可言呢?
当然,我认为这也是福柯的伟大之处,当人们越来越被规训社会的思维所同化,他还能够暂时跳脱出来,从历史的角度去审视我们是谁,又何以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