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22:年轻人精致穷有错吗?(来自奇葩说第六季)
有错: 傅首尔: 因为不精致,才有后来的成功 詹青云: “精致就得消费”是商家的手段,是外界定义的 精致不一定非要穷 黄执中: 精致是因为恐惧粗糙 诗词、小说与生活习惯的精致(“精致不一定穷”的进一步说明) 没错: 雷哥: 扯 许吉如: 既然必然有穷的阶段,那就最好精致 不“精致”一把,怎么知道这种精致的虚伪与无用 肖骁: 就是迎合外界定义的精致,因为这让人更“幸运” 精致是高的野心,穷是低的现实,年轻人即使身处低处也应该有升的欲望 李诞: 年轻人就应该粗糙,这样老了才有吃苦的能力 薛兆丰: 追求精致是人之本性,自古有之。 蔡康永: 精神上精致了,别人就会觉得人精致 外界的说法可以听,但是要择而从之 罗振宇: 中年人为了解油腻,必须精致 论点总结: 有错: (1)物质精致让人受穷,且不稳定;精神精致不让人穷,且很稳定(主); (2)非精致是因为吃不了苦; (3)不精致,即能吃苦,让人成功。 正确: (1)精致让人更有高升的机会(主); (2)既然穷,就要穷得精致; (3)精致过后才知道精致的无用。 论点简化: 首先,抛却“正确”的(2)和(3),因为曲解题目了。对(2),本身因为精致而穷。对(3),这里说的精致是长期精致,而非短期感性。其中,“有错”的(2)和(3)可以合并为非精致=能吃苦=易成功。因此,可以简化为: (1)物质精致与精神精致; (2)不精致的吃苦让人成功; (3)精致让人成功。 个人理论: 其中,二三点看似矛盾,其实不然,因为“不精致”提升精神存量,“精致”提升物质存量,任何人都知道,精神强而外表一塌糊涂的人与外表美而精神恶毒的人都不易成功,即:要想成功,得二者兼顾。 因此,提出自己的包容性理论: 所有人都有一个客观的潜在的“最优自己”,他有一定的精神存量与物质存量,而这个客观的自己在意识中的主观的复刻就是“精致的自己”。由于商家制造的广告效应的影响,多数人所认识的“精致的自己”相对于“最优自己”会向物质存量更多、精神存量更少的方向偏移,从而导致系统性的过度消费,即“精致穷”。 关于这个问题的解决,我有如下思考。客观潜在的“最优自己”虽然人人不同,但是其大致方向符合社会基本价值框架,包括有钱、有才等。所以,按理说,社会上偶然出现“最优自己”的人应该会引起其他人主动学习,从而抹掉“精致穷”的现象。也就是说,“精致穷”按理说应该主动消失。然而现实却不是这样。 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信息流动非畅通无阻的。其主要原因是实现“最优自己”的人不愿与其他人分享自己成功的经验与知识(出于鄙视和幸灾乐祸,或是表达能力欠缺); (2)基础教育缺失。当代教育没有使大众充分了解社会与科学,从而没有使人人都建立世界观。没有目标,因此更无“理性”可言。 因此,根据学习经济学的经验,我提出应该可以用类似保证自由和适当干预相结合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保证自由是指确认信息平台畅通,适当干预是在教育中加入经济与政治的学习,使“成功者”和“待成功者”可以正确表达自己和正确吸取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