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艺导赏 | 回顾系列(三)—《比赛继续,舞台留下》
点击下方

“知艺导赏”是由“知艺学院”定期推出的线下观展活动,每场持续邀请专业人士进行60分钟左右的专场解读,以求获得更加开放的跨文化的观看视野。组织者摒弃晦涩生硬的圈内术语,用“听得懂”的语言优美流畅的阐释艺术,意在为观众提供一个生动有趣、深入浅出的艺术观看之道,带领观众建立理解艺术的思维和视角。
杨青展读 导赏展览:《比赛继续,舞台留下》
展览空间:广东时代美术馆 导赏与观众交流时间:2019年8月3日,15:00-17:00 导赏顾问:杨青 主办机构: 广东时代美术馆 知艺学院 联合支持:联合书店,1200 bookshop
策展人:陈立 参展艺术家:陈维、陈轴、致颖与陈亮璇、庄伟、冯俊彦、高磊、郭鸿蔚、郝敬班、何兆南、高倩彤、关尚智、李然、李晓斌、刘窗、刘艾真、覃小诗、唐潮、王博、王音、辛云鹏、姚清妹、杨嘉辉、余政达。
时代美术馆群展《比赛继续,舞台留下》,以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中国作为展览的观察出发点,24位艺术家连接庞大的时间跨度与地域跨度,在改革开放、香港回归、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事件的社会背景下,探讨个人在社会动荡与时代变迁下如何面对政治的许诺,个体在面对集体无形的操控下,如何直面焦虑,作出自由意志的选择。

李晓斌 摄影 1982年冬,北京颐和园知春亭餐厅 作品图片由艺术家惠允,时代美术馆提供
王博的《轨道》以网球运动员胡娜在1982年的“出逃”经历作为切入点,对比二十五后李娜作出个人职业化的选择,从两代运动员脱离国家体制的行为,呈现了个体在宏大的集体政治间作出的抉择,以及在时代变迁中公众所作出的不同反应;郝敬班的《正片之外》记录了中国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的社交舞风潮,挖掘被政治风向包裹的个人生命故事;在刘窗的《舞伴》作品中,两辆白色汽车以最低限速在快速节奏的北京道路上行驶,在符合规则与合法的边界间,重新审视权力掌控下的体制。

郝敬班 正片之外,2016,高清单频录像,21′18″ 作品图片由艺术家惠允,时代美术馆提供

刘窗 舞伴,2010,高清立体声单频录像,10′30″ 作品图片由艺术家惠允,时代美术馆提供
此次展览的诸多作品涉及舞蹈、运动、舞台表演,通过身体的“表演性”来表达个体的意志,探讨身份政治的认知,以更直接、个人化的视觉叙述,让观者感受直观体验。如姚清妹的《蜕》以三屏影像,由歌剧合唱团、舞蹈演员共同演绎肢体语言对现实的安检制度的回应;在余政达的《形容词舞蹈》作品中,健美操演员用肢体的跃动,幽默地诠释带有严肃政治含义和抽象概念的词语;杨嘉辉在《消音状况》舞狮表演的创作中,将表演中的音乐声、锣鼓声、敲打声抹去,即抹去我们所理解的“主流”的声音,只留下个体的呼吸声、脚步声、碰撞声。

余政达 形容词舞蹈 ,2010 ,三频影像装置 ,05′ 11″、12′ 08″、12′ 38″ 作品图片由艺术家惠允,时代美术馆提供

杨嘉辉 消音状况#2:消音舞狮 ,2014 ,消音状况指示卡、单频录像 作品图片由艺术家惠允,时代美术馆提供
庄伟的表演作品《空白意识》的道具,基于《西游记》中代表意识形态的金箍棒、紧箍咒、五指山。表演中所使用的金属圆环、棒、布料,象征着小说主人翁孙悟空所拥有和对抗的力量。艺术家以抽象化结构形式和集体性的身体表演来呈现集体与个体之间的力量拉锯及权力制衡,以此隐喻当下所处的社会现实。

庄伟 空白意识,2019,表演 现场表演图片,由时代美术馆提供
当我们处于历史变革与社会浪潮的推动下,如何在宏大的环境中直面个体的焦虑,艺术家在他们的作品叙述中,留下了各自复杂的思考和难以言说的涟漪。
杨青有感 我们所身处的时代带给个人的焦灼感,无处不在又难以名状,并有愈演愈烈之势。面对《比赛继续,舞台留下》这个具有相当“野心”的展览,我一时间不知该如何入手,甚至理不出一条清晰的头绪。它所涉及到的本质命题和宏大叙事,从远处的迷思到切近的激烈,如汇集了各种支流的大江大河,最后壅塞在胶着的出口,可能是该展览无法“一言以蔽之”的原因。展览的视角和当下现实发生奇异的映射,竟然无意中变成了纪实者和预言者。在此,当代艺术所回应的“当代”,距离之近已经让人无法呼吸,每个人都不能置身事外。
“相信”是在本次展览的发问中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这让我想起十几年前看过的小说。一对留学生在德国读书时相恋,他们分别来自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迥异的国家,横亘在两人中间的是对很多事情截然相反的感受。在一次争吵过后,男主人公幽幽的对恋人说:“你知道我为什么喜欢你吗?因为你常用‘相信’这个词。而在我的国家,还没碰到一个会说这两个字的人,这个词对我们太奢侈了。”和策展人陈立的交流让我回忆起了小说中的片段,无力感和苦涩感再次弥漫。较之被剥夺了相信的权利,我们现在更可怕的遭遇是,不知道该不该相信,也不知道该相信什么。
《比赛继续,舞台留下》试图展现个体在社会动荡变迁中的生存选择和价值判断,这当中的困境,仿佛一把抵在喉咙的匕首,你必须学会如何自处和与它共舞。策展人通过作品设置了若干“困境方阵”:个体与集体,局部与系统,边缘与主流,民间与体制。这些关系又生发了一系列关键词:裹挟,绑架,侵犯,规训,对抗,解构,怀疑,戏谑。为了让被遮蔽的声音可见,艺术家掀起了庞然大物的裙角,让观众看到隐藏在其下的个体微观生存处境。策展人提供了两条观看的线索:时间轴从70年代到现在,地理轴从中国大陆到珠三角。而让这片抽象的时空变得具体可感的,则是从身体开始的一场回溯。
很多人应该都对上世纪70年代末悄然兴起的交谊舞热记忆犹新,彼时政治风暴刚刚消退,冰冻已久的空气将开未开。跳忠字舞、穿灰外套的身体首先从这场禁锢中醒来,犹如嗅到惊蛰春雷的动物,这是发自本能的悸动。舞蹈就是对身体的一场启蒙,和那些曾被批判为“靡靡之音”的音乐一起,开始解禁精神和意识。人们卸下了僵硬的肌肉,脸上的表情也显得松弛,人与人之间亟待建立新的关系,兼具社交属性和释放情绪功能的交谊舞得以风行二十多年。李晓斌的镜头历史性的记录下了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解冻时期的各种时代风向:从人民大会堂的舞会到各种公园的即兴起舞,从广交会初创到时尚杂志出现。郝敬班则从现在还存在的北京老式舞厅入手,进行了一场个体命运考证。
也许跳舞总是与资产阶级情调联系在一起,它也成为想象另外一个世界的投射。在80年代解决香港问题的谈判中,大陆提出了“马照跑,舞照跳”的一国两制构想。可见再棘手的社会变革,依然要落脚到具体而微的世俗生活。这个政治承诺一经提出,港人的复杂心态在社会文化中皆有表现,典型的体现之一就是僵尸片的逐渐流行,它似乎揭示了港人在不确定的未来中的宿命心态与集体焦虑。在1985年推出的大热电影《僵尸先生》中,道长施展九种道教手势驱邪降魔。艺术家致颖和陈亮璇研究和复制了这些手势,以期作为应对当下焦虑的解决之道。吊诡的是,扮演道长的演员林正英在该片大获成功,却于1997年去世。
道长的手势能否应对焦虑还未可知,但走在改革实验和社会巨变前沿的珠三角和香港,却在变化中加速了更多不确定的到来。高倩彤提示了广深港高铁项目在两地引起的不同反应,官方层面的宣传包装和民间的异议形成鲜明对照;何兆南记录了香港某个特殊时刻无人的街头场景,空寂的现场似乎只是下一波危机来临前的酝酿;覃小诗在深圳湾大桥上的深港两地手机信号转换处拍下了海面的风景刻度,并在照片上写下“沉醉不知归路”,这不禁让人反问“归路在何处”。
城市化浪潮与技术革命是全球化的一部分,在这个巨浪面前,只有变化到来的先后快慢,没有谁能逃脱幸免。珠三角今日所遭遇的一切会不会在国内再演?揣摩几招道长的手势是否能带来些许心理安慰?陈维的“一支关于未来的广告”已显示出几分魔幻。
把镜头拉回国内,再接续身体的话题。身体本身即具有政治性,因为身体牵涉到权利,也就是身体能否由自己主宰。这个问题看似可笑——难道我的身体还不是由我自己说了算吗?辛云鹏拍摄的一段中学生接受军训的画面会勾起观众的集体回忆,整齐划一的拳法,一模一样的校服,不仅抹杀了个性的差异,也规训了每个青少年的身体。这是所有人必经的成长礼,由于太过日常,它已显得天经地义,甚至我们都无意识的接受了这套僵化的塑造。同样还有不得不接受的身体规训则是安检,可以说,它比军训更加日常和冠冕堂皇。姚清妹的影像审视了这一看似无比正常的行为,以安全的名义,个人权利被审视和剥夺,从身体的顺服到大脑的屈从,一切变化都发生得无声无息。而将身体与国家利益捆绑在一起的,则是举国体制的体育运动。运动员的身体附属于国家意志,王博的录像装置通过两代网球运动员胡娜和李娜的命运轨迹,对比个人与体制的角力。
既然规则无处不在,那么个体意志该如何与集体意志共舞?刘窗、庄伟、余政达、杨嘉辉都提供了不同的“解决方案”。我最喜欢刘窗的黑色幽默与举重若轻。在刘窗的影像中,两辆白色轿车始终以最低限速并排行驶在市区公路上。它们给旁边的车辆造成了不便,但又没有违反任何规则。在制度允许的最低限度内,它们仿如一个安全的“肇事者”,无声挑战着日常生活中种种不合理的可能性,并暗暗摧毁某些看似牢固的结构。
《比赛继续,舞台留下》唤起观众作为个体的自觉,也试图寻求智慧的共存之路。正如今年上海双年展上阿根廷艺术家恩里克.耶泽克的作品呈现的那样——前进两步,后退一步;前进一步,后退两步。徘徊于进退之间,行走在历史的循环往复,哪怕只有“一线希望”。同时处在最好的时代和最坏的时代,不失为一种幸运。
导赏顾问

杨青 艺术公共化推动者,资深媒体人,独立撰稿人
曾长期任职于《VISION青年视觉》杂志,2012年成立QING STUDIO,致力于搭建艺术与社会公共交流的桥梁。2019年创办艺术教育机构知艺文化。杨青在城市公共空间进行过多样的艺术与美学项目实践,同时基于丰富的媒体职业生涯,其始终将公共传播视角带入艺术推广当中。目前工作、生活于北京和广州。
作为研究者和写作者,杨青主要参与展览“后感性-恐惧与意志”,负责对“后感性”及其相关艺术家进行全面的学术梳理和研究。亦曾接受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邀请进行艺术家个案访谈写作。其与艺术家访谈对话被录入汪民安编著的《褶子》一书。
杨青近年在北京、广州、香港分别参与组织和搭建不同的艺术平台,对南北艺术生态均有深入参与和观察:兼任北京地区首屈一指的艺术盛事“2018画廊周北京”项目总监;2018年受“广州设计周”之邀共同发起独立艺术项目“城市艺向”;2017年-2019年受香港旅游发展局邀请担任“香港艺术月”艺术导赏顾问。
2019年,杨青发起系列观展项目“知艺导赏”,亲自挑选和解读展览,带领公众更好的理解当代艺术。同时也将推出一系列的艺术教育项目,以课程、游历、交流的方式开启公众对艺术的认知和感受力。
主办机构 广东时代美术馆

2003年9月29日,时代中国和广东美术馆合作成立的“广东美术馆时代分馆”在时代玫瑰园社区临时空间正式开放,2005年第二届广州三年展的“三角洲实验室”(D-Lab)项目中,策展人侯瀚如邀请雷姆·库哈斯和阿兰·弗劳克斯为美术馆设计了一个永久性建筑空间,该建筑空间最终于2010年9月建设完成。
广东时代美术馆于2010年10月在广东省民间组织管理局正式注册为非营利性公益美术馆(民办非企),2010年12月31日正式对外开放。广东时代美术馆从构思、设计到实现的过程,反映了珠三角地区独特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是一个中国南方城市化进程的独特案例。
广东时代美术馆一直坚持“学术独立”的专业化理念,已发展成为中国重要的专业性公益型民营美术馆之一,并享有良好的国际声誉。2018年11月,广东时代美术馆率先创办中国民营美术馆第一家海外分支机构—时代艺术中心(柏林),立足中国与世界对话,共建跨越国界的艺术发展和生产的平台。
知艺学院

知艺学院是一个融合艺术、美学和人文修养的美育研习平台,承袭文化传统的脉络,结合当代文化的阐释,培育艺术鉴赏、人文审美的智识与趣味。知艺学院推出的专家解读系列“知艺导赏”、体验式艺术旅行“知艺行走”、沙龙教学式艺术课堂“知艺研习”等,旨在培养更多热爱艺术的观众获得艺术观看的方法与途径,以对“艺术”的共同热爱作为社群聚集的新生活方式。
支持机构
联合书店

联合书店致力为读者搜集世界各地的优质读物和文化产品,是充满生活气息,洋溢人文氛围,富有现代感觉的文化活动场所。书店定位和经营理念是:「人文、艺术、优质生活」。
1200 bookshop

1200bookshop是广州第一家不打烊书店。它被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评选为“全球最酷书店”之一;曾被CCTV新闻频道与日本NHK专题报道,是广州城市新地标。“在这里,无论身份、年龄、地位、阶层;也无论白天深夜,所有人,都可以平等地坐在一起,阅读。” 一间24小时营业的书店,在黑夜袭来后,为这个城市提供了一盏灯、一个落脚点,也是一种安慰,一种庇护。
编辑:Kabstarl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