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札记】前现代西方诗人
莎士比亚 彭斯 布莱克 华兹华斯 柯勒律治 骚塞 拜伦 雪莱 济慈 海涅 莱蒙托夫 雨果
【莎士比亚】
看了企鹅版的序,专家的研究只让人敬而远之。梁宗岱的翻译优于屠岸(梁宗岱译文在前),试比较:
五三
Speak of the spring, and foison of the year, The one doth shadow of your beauty show, The other as your bounty doth appear; And you in every blessed shape we know. In all external grace you have some part, But you like none,none you,for constant heart.
一提起春的明媚和秋的丰饶, 一个把你的绰约的倩影显示, 另一个却是你的慷慨的写照; 一切天生的俊秀都蕴含着你。 一切外界的妩媚都有你的份, 但谁都没有你那课坚贞的心。 就说春天吧,还有那丰年的收获; 春天出现了,正像你美丽的形态, 丰年来到了,有如你仁爱的恩泽, 我们在各种美景里总见到你在。 一切外表的优美中,都有你的份, 可谁都比不上你那永远的忠贞。
一〇四
To me,fair friend,you never can be old, For as you were when first your eye I ey’d, Such seems your beauty still. Three winters cold, Have from the forests shook three summers’ pride, Three beauteous springs to yellow autumn turn’d, In process of the seasons have I seen, Three April perfumes in three hot Junes burn’d, Since first I saw you fresh,which yet are green. 对于我,俊友,你永远不会衰老, 因为自从我的眼碰见你的眼, 你还是一样美。三个严冬摇掉 三个苍翠的夏天的树叶和光艳, 三个阳春三度化作秋天的枯黄。 时序使我三度看见四月的芳菲 三度被六月的炎炎烈火烧光。 但你,还是和初见时一样明媚; 我看,美友啊,你永远不会老迈, 你现在还是那样美,跟最初我看见 你眼睛那时候一样。从见你以来, 我见过四季的周行:三个冷冬天 把三个盛夏从林子里吹落、摇光了; 三度阳春,都成了苍黄的秋季; 六月的骄阳,也已经三次烧光了 四月的花香:而你却始终鲜丽。
看了一半,提不起兴趣。
【彭斯】
王佐良 彭斯诗选
王佐良的序已经说得很好了,关于翻译的讨论甚合我意。
彭斯是感官的纯洁的。基本配乐,不知道唱和的效果如何。像《亚顿河水》,意象、音节和情感融为一体
多么挺拔呵,甜蜜的亚顿河,你旁边的山, 你画的河道,又是多么曲曲弯弯, 每天太阳高照的时候,我都在那里漫游, 眼睛却盯着羊群和玛丽的甜蜜小楼。 多么愉快呵,你的两岸和岸下的绿谷, 林地里樱草花一簇又一簇, 每当柔和的黄昏弥漫草原的时辰, 喷香的桦树常把玛丽和我遮荫。
光照的山和蜿蜒的河,所以了解所以喜爱是因为玛丽;绿谷和桦树,这些描写能把情感表现得更含蓄。最后一段“轻轻地流”回环。
再有《英俊的织工》《为了我们正统的国王》等,复句叠章都用得到位。《爱情与自由:大合唱》,音乐性的极致。
彭斯是真正的平民诗人,他赞颂农民,他们的人格比贵族高大。生活的激情是他诗的源泉,他的诗背靠朴实坚毅的苏格兰土地,表现细节不会琐碎,抒发情感不会造作,热爱平凡不忘高贵。
《佃农的星期六》,宗教的内容有点多,但它的主题是论证虔诚的“土地之子”才是“苏格兰的伟大所在”。《两只狗》的描写和讽刺艺术炉火纯青,是可以一读再读的作品。农民的生活是
等着新春快乐元旦到, 他们就顶着冷风把门窗关好。 烧酒掺奶热腾腾, 温暖了所有的良朋; 瓶装的鼻烟和喷香的烟斗, 殷勤相敬手递手。 青年人坐着放言高论, 老年人坐着清谈浅斟, 这欢乐的光景叫我也情不自禁, 高吠了几声表示我的欢欣。(这首诗是从两条狗的对话写的)
地主太太是
太太们手牵手成群结队, 既亲热,又温文,称姐道妹, 可是听她们彼此在背后刻薄, 就知男盗女娼真是一丘之貉! 到下午她们把精美的点心来吃, 手捧小小的茶杯,笑话别人的阴私; 到了漫长的夜晚她们又紧皱眉头, 专心一意把纸牌来斗, 押下宝来,输掉了农民的整座谷仓, 偷起牌来,活是个无法无天的流氓。
《汤姆·奥桑特》写群魔乱舞的景象很有趣。
【布莱克】
布莱克诗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像儿歌,《天真之歌》有一个主题是宗教的拯救。扫烟囱的孩子会被天使领到天国,“他们奔下绿原,又跳又笑,/ 下河洗澡,在阳光里闪耀 。” 《神圣的形象》:“在四面八方祈求的/ 所有受难的人们,/ 都向那神圣的人形祈求,/ 向爱,仁慈,怜悯,和平。” 在天堂,狮子会为羊羔的温柔留下金色的泪,和羊一起吃草,在围栏外守护(《夜》)。
《天真之歌》中有望被弥补的不幸,到了《经验之歌》已经是无从摆脱的人生苦难(《伦敦》《天使与魔鬼》,这首诗里诗人似乎对“仁慈”“怜悯”等价值产生了怀疑),婴儿跳进这个可怕的世界也要喊叫,挣扎。布莱克还指出,教会势力是这种苦难的来源之一。(布莱克和华兹华斯对平民的表现,像一种观察,在这方面,都比不上彭斯的认识之深,他自己就是被剥削的农民)作者倾向于从孩子的方面反映人生的苦难。《天真之歌·摇篮曲》,诗人从婴儿的形象看到了神圣的“他”。天使陪伴着婴儿,婴儿安慰着母亲,天真是不幸的安慰。但在《经验之歌·摇篮曲》,等到婴儿的心醒来,眼睛里会爆发出可怕的闪电。“婴儿的微笑和婴儿的小手段/ 使天堂和人世都失去和平。”
《土块和石子》,被牛群踩来踩去的土块说:“爱情并不想满足它自身,也不把自身放在心上,它为着别人牺牲宁静,在地狱的绝望里建一座天堂”,小溪里的石子说:“爱情只想满足它自身,束缚人也出于自娱的愿望,它高兴看别人失去宁静,建一座地狱来对抗天堂。”
后期的诗,最突出的变化是一种愤世的情感。
最好的诗是《天真的预言》,诗人用审判的口吻把夸张的关联说出来,世上得不到的公平都在诗里被弥补。当诗人说出
每一天早晨和每一天夜晚, 有些人生下来就幸福无边, 有些人生下来就幸福无边, 有些人生下来就长夜漫漫。
真是落地有声! “一沙一世界”在引用的语境已经和原意无关了。有些诗的大名反而是对原作的侮辱,比如“面朝大海”“以梦为马”。
这个集子只选了短诗,但看《永远的福音》,似乎布莱克的长诗更有一种异色。
【华兹华斯】
杨德豫的翻译传神,优于顾子欣、黄杲炘。
华兹华斯被评为最重要的英国诗人之一,好吧没读出来。诗歌语言纯朴如口语,歌谣情调,背景仿佛总是乡间的自然,充满人情味的世界,童真的年代。直接融入语言和对话,如《我们是七个》《露西·格瑞》,有戏剧性。
A poet could not but be gay,/ in such a jocund company:/ I gazed-- and gazed-- but little thought/ what wealth the show to me had brought:…(The Daffodils)
突然出现的“言志”和“凝望”打断了意境,西方诗人对自然的体验到了华兹华斯还是主客二分的——关键是把转瞬即逝的感受和浑然忘我的体验外化为形式性的意境,而不是冷静后回忆起自然馈赠的“珍宝”。
They flash upon that inward eye/ which is bliss of the solitude;/ And then my heart with pleasure fills,/ And dances with the daffodils.
只见我,不见意象。
《迈克尔》里堕落的儿子,《苏珊的梦幻》:城市与农村的对立,城市是荒淫的陷阱
While with an eye made quiet by the power/ of harmony, and deep power of joy,/ We see into the life of things.( Tintern Abbey)
泛神论,对自然的崇拜和依恋
《孤独割麦女》,我相信作为诗的对象的画面和意念都是在瞬间启明了诗心,与其敷衍成篇,不如施诸画布,更能传达意境本身的氛围(虽然“the Vale profound is overflowing with the sound”唯诗能言之),否则读到的基本是诗人自道,I saw, I listened, I bore……如何在时间内展开对象呢,诗人先把夜莺和杜鹃的歌鸣加以比较,然后猜想割麦女的歌声的内容,最后用心里的余音作为衬托。
《未访的雅鲁》,可以引出诗学的讨论,诗能说出对象的什么呢,诗是对象的缺席,它并不描述,更不会面面俱到,说得太少,并且过剩,但我们仍愿着迷于词语的魅力,在词与词的留白上绘出最倾心的美景。这首诗也说明了追求的心理活动,诗人明智地与小客体保持了恰当的距离,欲望是不可得的,在得到的时候也就永远失去了。华兹华斯甚至可以说,我比雅鲁的乡民更懂得雅鲁的美。或许要问,为什么不实地游赏,得到两倍的雅鲁?何况没有山水草木积累于经验,诗的魅力也无所着力。这正说明小客体仍需要一种真实性的保证,这是其价值之一,因为人人们根深蒂固地认为完美的也必须是存在的。举例明之,有些人迫切地揭穿某某网红是整过容的,仿佛如此便打杀了她外表的价值。最后,互文性的观点,罗兰巴特。这在下一首诗更加明显,凭吊的活动不仅是在山水真容中见出历史的痕迹,主体通过灵活地思考传统而得到升华,还需要通过再创造把自己编织进入传统,使象征性的体验固定下来。如此,我们整个是在人化的自然中游玩,并获得了时空间更大的自由。
《已访的雅鲁》,这首诗不是简单地呼应上一首,诗人并不失望,诗里有着复杂的情感线索。为什么忧郁,不仅仅是历史和遗迹引起的喟叹,飘忽的雾霭也让诗人想到了自己,“One hour is theirs, nor more is mine”。雅鲁的美既令人感伤,也抚慰人心。
《无题(我记得一些大国如何衰退)》,几首诗里都批评了世风日下,但在面临拿破仑入侵时,诗人感到有必要肯定“人类正义事业的屏障”,也就是为了后者搁置批判的态度。我没研究,不能对华兹华斯的政治态度下定论。
《责任颂》,自由和责任、理性的冲突,自由使诗人厌烦,责任才带来永久的安恬。偏说教
《永生的信息(或译:不朽颂)》,说的大概是孩童的好奇。
To me the meanest flower that blows can give/ Thoughts that do often lie too deep for tears.
艾略特,玫瑰-思想。
手边的译本都没有《序曲》
【柯勒律治】
杨德豫译本
《温柔的容态》,写分手,结句“但往事依然会浮现:淡弱,却鲜明,/像绿柳成荫的河上那一弯虹影。”
《风瑟》,我喜欢人-风瑟-自然的同构比喻,最后一节不恰当
比喻,往往是不重形似,不着形迹,只在抽象的特征上本体和喻体建立联系,喻体自身展示出一种较独立的诗境,滥觞于荷马史诗,待考。(《题一位女士的画像》)
《老水手行(或译:古舟子咏)》,老水手的口语反而把瑰丽谲怪的氛围更好地传达出来,亦真亦幻。海上日夜的交替、异象和鬼魂的显现,非常的浪漫主义。
《柳蒂》,古今情人心头语
《孤独中的忧思》诗人的哲学家气质在这首诗里转化为复杂热烈的情感,而不是湖畔派更普遍的卒章显志式的启示和劝告
柯勒律治似乎很喜欢古迹废址,带有梦幻感的中世纪符号
《日出之前的赞歌于沙莫尼山谷》,柯勒律治的诗更突出地表达泛神论,且较之华兹华斯的田园情怀,有更丰富的性情风格,比如这首恢弘澎湃,圣洁热情。总的来说,柯勒律治的诗有更鲜明的个性(爱情经历、神秘主义)
【骚塞】
顾子欣,英国湖畔三诗人选集
《布连海姆战役之后》,老人也许不是无感于战争的残忍(或者考虑诗人的疏忽),他的叙述已经有了反战的倾向性。这首诗更沉重的理解是战争的意义不属于人民人民却要认可。还可以联想诗歌没说到的部分,谁把战争的事讲述给老人的呢,父亲的口吻一定是悲痛的;老人也有孩童时期天真的诘问,他后来又耳濡目染了什么呢
《童尼卡》,戛然而止,明明是可以写成《古舟子咏》一样的题材
【拜伦】
短诗:杨德豫,长诗:穆旦
拜伦的诗正是青春的诗,真切,深挚,爱憎分明,热情洋溢
悼亡的一组诗情词缠绵
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译者选的几首都体现了自我与群体、自然与社会的对立,并且拜伦写来毫无做作。
《审判的幻景》,政治讽刺诗。尽管缺少对这类诗的兴趣,但不得不佩服拜伦点铁成金、肆无忌惮、嬉笑怒骂都能入诗的才情。
《唐璜》我想看的是拜伦怎么重塑这个人物,从选段里看不到。似乎从拜伦的游历对当时的社会现象加以讥刺。
《海盗》是选择性地借海盗写冒险的精神和反叛的态度:
在暗蓝色的海上,海水在欢快地泼溅, 我们的心是自由的,我们的思想不受限, 迢遥的,尽风能吹到、海波起沫的地方, 量一量我们的版图,看一看我们的家乡! …… 我们过着粗犷的生涯,在风暴动荡里 从劳作到休息,什么样的日子都有乐趣。 噢,谁都能体会出?可不是你,娇养的奴仆! 你的灵魂对着起伏的波浪就会叫苦; 更不是你安乐和荒淫的虚荣的主人! 睡眠不能抚慰你——欢乐也不使你开心。 谁知道那乐趣,除非他的心受过折磨, 而又在广阔的海洋上骄矜地舞蹈过? 那狂喜的感觉——那脉搏畅快的欢跳, 可不只有“无路之路”的游荡者才能知道? 是这个使我们去追寻那迎头的斗争, 是这个把别人看作危险的变为欢情;
后面波折陡出,从死亡写到船员间的真情,且挑选的场景也很特别,在瓜分胜利品的宴会上,
谁不落泪,当回忆暗淡了每人的前额: 现在,那倒下的勇士该会怎样地欢乐!
上一句还是回忆,下一句便是虚拟的现在,设想没者的欢乐之极,在场的伙伴又该如何悲痛,跳宕多姿,又都是入情入境语。
【雪莱】
穆旦,拜伦雪莱济慈抒情诗精选集
选的诗不多,雪莱其实主调是忧伤,诗人爱一切美好的事物,且渴望欢乐,无常和死亡便占据了敏感的心灵。写诗像是迫切的救治和绵长的叹息。窃以为出色的是下面提及的和《阿波罗礼赞》
I weep,——my tears revive it not! I sigh,——it breathes no more on me; It mute and uncomplaining lot Is such as mine should be.(On a faded violet)
《西风颂》,情感和音节完全融为一体。韵式aba bcb cdc……fgf gg,便如同狂风鼓荡。大量的停顿也使节奏顿挫,Oh, lift me as a wave, a leaf and a cloud! 等等。
《云》诗人对自然的赞颂不是寻求慰藉和归宿的心灵家园(湖畔派),而是与能够代表自己信念的意象相呼应。这首诗固然不能各处以比附解之,但云自由自在、放荡不羁的精神是与诗人同趣的。这般的段落也自然有了超越形象的感染力:
From a cape to cape, with a bridge-like shape, Over a torrent sea, Sunbeam-proof,I hang like a roof,—— The mountains its columns be. The triumphal arch through which I March With hurricane, fire, and snow, When the power of the air are chained to my chair, Is the million-coloured bow; The sphere-fire above its soft colours wove, While the moist Earth was laughing below.
这一段奇数句句内内韵,偶数句句间内韵(除了倒数第一三句),恰似bridge shape、wove colours
《致云雀》,比喻的艺术登峰造极,把云雀的歌比作云破后满天的月华、彩虹落下的一滴雨、诗人感动了人心的歌、少女幽阁回响的乐音、空谷花草间的萤火虫、随风飘香的玫瑰,诗人不满于修辞的工夫,做出了思考:假若我们不知伤悲和恐惧,又怎么懂得云雀的纯美?
【济慈】
穆旦
《夜莺颂》,恍兮惚兮的诗境
《希腊古翁颂》,非常巧妙的,诗人借助古翁上的图像讨论了静与动的关系,恋人永远追不上,也永远爱,爱的人永远不老,理想就是“美即是真,真即是美”。
【海涅】
海涅诗选,杨武能编选,冯至、钱春绮、杨武能译。不推荐这个译本,早期作品占比太大,又忽略了这个时期的不同题材的作品。
早期的诗,虽然显然是学民谣的浅近明快,但给我的感觉就是变着法写苦恋,实在是平庸的诗。后来看到张玉书的译文(海涅文集诗歌卷),才品出点意思来。歌固然可以不重内容,但伴着旋律,就有了音乐上的克制和激发,否则歌词一览无余,作者自己再感动,读者也视如唾余。海涅的这种诗,译成汉语就得设计出某种音乐性。如果《国风》没有整饬中有变化的格式,没有虚词的运用点缀,读出来就干巴巴的。
《乘着歌声的翅膀》
一座红花盛开的花园, 笼罩着寂静的月光; 莲花在那儿等待 它们亲密的姑娘。
紫罗兰轻笑调情, 抬头向星星仰望; 玫瑰花把芬芳的童话 偷偷地在耳边谈讲。 (冯至 译)
花园里姹紫嫣红 沐浴着月色幽微, 莲花朵朵在等待 她们亲爱的妹妹。
紫罗兰娇笑调情 抬头仰望星空, 玫瑰花悄声耳语, 说得香雾迷濛。 (张玉书 译)
整齐的句式和停顿是这种音乐性的关键,在冯至的译文中就被打乱了。如果是雪莱的诗,还能在情感的张弛中体会诗意,但海涅的诗中,直白的语言就离不开格律的节制。
《北海集》(张玉书),在英国浪漫主义的诗歌里,诗人还将想象的因素附丽于自然,那德国的自然在海涅的笔下仿佛还有着神性,还是古希腊神话里的模样,或从童话里走出的。诗人和神可以直接交流,有时自己发挥出无边的力量,
我用强劲有力的手从挪威的莽莽森林 拔来最高的枞树,它高耸入云, 我把它插进 埃特纳火山口,那里烈焰飞腾, 我用这饱蘸火焰的巨灵之笔 在黑暗的天幕上写下我的心声: “阿格纳斯,我爱你!”
诗人在自然的怀抱中尽情宣泄,爱情和自然之爱合一,万物也呼应着他。
中期的诗,在风格上进一步俚俗化,总觉得泼辣有余,含蓄不足,我是不会欣赏。讽刺诗,他比拜伦要来得凌厉凶猛,但最大的差别是,海涅的诗是感应着革命,呼唤着行动的。直面现实(看《颠倒世界》《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可知)。厌倦和愤怒。时代的躁动冲毁了诗歌的形式。应该从思想史的角度去理解这位诗人。中后期的短诗里印象最深的是《遗嘱(1855)》。
【莱蒙托夫】
这些从火焰和光 脱胎而来的话语, 在尘世的喧嚷声里 得不到回音就消失……
莱蒙托夫的诗就像火炬在和吞噬它的黑暗斗争时的呐喊。之前读的那些浪漫主义诗人也没有像他这样,所有的作品都浸在哀伤和愤懑之中。他是俄国的维特,但无法给他的忧郁做一个具体的解释。压抑的环境和自由的心灵的对抗是一般化了的主题,在各个诗篇里不断地变奏。由此生出几个经典的意象,骏马、云,囚牢。云那无根的自由是与人无涉的,人生来就注定了行于枷锁之中,诗人常感于同代人之未老先衰,变成碌碌之辈。
我们刚跨出摇篮就足足地占有 祖先的过错和他们迟开的心窍, 人生令人厌烦,好像他人的喜筵, 如在一条平坦的茫茫旅途上奔跑。 真可耻,我们对善恶都无动于衷, 不抗争,初登人生舞台就败下阵来, 我们临危怯懦,实在令人羞愧, 在权势面前却是一群可鄙的奴才。…… 我们为无用的学问把心智耗尽, 却还嫉妒地瞒着自己的亲朋, 不肯倾吐出内心的美好希望, 和那受怀疑嘲笑的高尚激情。…… 我们拼命想保住心中仅剩的感情—— 被吝啬之情掩藏了的无用的宝藏。 偶尔我们也爱,偶尔我们也恨, 但无论为爱或憎都不肯做出牺牲, 每当一团烈火在血管里熊熊燃烧, 总有一股莫名的寒气主宰着心灵。…… 我们已厌烦祖先那豪华的欢娱, 厌烦他们那诚挚而天真的放浪; 未尝幸福和荣誉就匆匆奔向坟墓, 我们还带着嘲笑的神情频频回望。 我们这群忧郁而将被遗忘的人啊, 就将销声匿迹地从人世间走过…… ——《沉思》
这里对同代人的描述可以和《当代英雄》参看,年轻人被祖先的过错和无望的现实压得喘不过气,玩世不恭了此残生。莱蒙托夫也给了诗人特别的地位,他是被逐的先知,要给孱弱的人们注入热情。诗人是特殊的
没有痛苦岂是诗人的生涯? 缺了风暴怎算澎湃的大海? 诗人要用痛苦的代价去生活, 要用苦苦的焦虑把生活换来, 他想要买取天国的歌声, 他不愿坐享荣誉的光彩。(我要生活!我要悲哀……)
生活、悲哀和诗是共生的关系。
莱蒙托夫对忧郁的表达也不单调。有时,诗人试图跳出小我,对感伤和幻想加以否定;不过更多时候,诗人沉湎于被囚、流浪和死亡的幻想,尤其是死后,或者被遗忘,或者引起意中人的悔恨,这是最后打动他人的尝试,也是《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青春病。
把复杂多变的心理用妥帖的意象表达出来,具有一种释义的含混性的,莫属《帆》了。(类似的还有《小舟》)
蔚蓝的海面雾霭茫茫, 孤独的帆儿闪着白光!……(背景是朦胧不定的,但孤帆闪着坚定的光。两方面的对照一脉而下) 到遥远的异地它寻找什么? 它把什么抛别在故乡?……(这里的故乡是积极的吗,抑或帆只是习惯了出发?) 呼啸的海风翻卷着波浪, 桅杆弓着身正嘎吱直响…… 唉!它不是在寻找幸福,(异地没有幸福,幸福被抛别在故乡了。帆是被抛在大海上的) 也不想从幸福身边逃亡! 下面涌来比蓝天清澈的碧流, 上面正挥洒着金灿灿的阳光……(没有选择点-面的构图,而是垂直式的,帆似乎顶天立地) (第四个省略号,省略了什么。这首诗的省略号几乎是另一种文字) 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不安分,也就是“我要生活,我要悲哀”一诗说的) 仿佛这风暴里有宁静蕴藏!(不想,然而帆将风暴的预感变成愿望来祈求。风暴里蕴藏了什么样的宁静?)
还要一提的是,莱蒙托夫笔下的风景正是俄罗斯独有的自然。在《祖国》,诗人甚至超脱了自我,展现了“大地”:“我怀着许多人陌生的欢欣,望见那禾堆如山的打谷场,望见盖着谷草的田家茅屋,望见镶着雕花护板的小窗;我愿在节日露重的夜晚,伴着醉醺醺的农夫的闲谈,把那跺脚又吹哨的欢舞,尽情地饱看到更深夜半。”
【雨果】
试比较,虽然浪漫主义响应“回到自然”的倡导,但仍然没有发展出类似中国山水诗形态的诗歌。既不会模山范水体物入微,也没有创造出物我浑成的意境。浪漫主义诗歌的情感是显露的,写到自然物,往往是拿来作自我精神的化身,或者诗人主体抒情的背景。自然是诗人渴望回归的精神家园,但主客观照的关系还是无法消除。浪漫主义诗人没有中国诗学思想的背景,其自然诗最深刻的境界便是抒发泛神论的激情(读《出神》)。基于不同的文化资源,诗人还会把自然神话化(《致阿尔贝特·丢勒》)或童话化(《一八一三年斐扬派修道院纪事》)
《山上听到的声音》,我在山上听到两种神秘的声音,覆盖了地球的交响曲。一种是海洋的欢唱,一种是大地的哭泣。站在与人类对话的高度,从历史中提炼出诗意,表达某种富有哲理性的思考,这是雨果作为浪漫主义诗人独特的地方。雨果和惠特曼都可谓是写出了立足于当代的史诗,可作一比较。
《朋友,最后一句话》《一八三〇年七月后述怀》,虽然是政治诗,但并不口号化概念化,后者能够代表雨果的人道主义,此时他对人类的未来是极其乐观的。而《拿破仑二世》,缅怀拿破仑的武功并不显得庸俗,婴孩和战争两种截然相反的形象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拿破仑在流放地发愁,不是为了过去的荣耀
这不是二十年来东西南北的征战, 在他脚边开花的炮弹有硝烟弥漫, 子弹呼啸声中你争我夺, 那时,他向混乱的海洋吹上一口气, 能让混乱中此起彼伏的各种军旗, 像舰队的桅杆直打哆嗦; 不是埃及的灯塔,克里姆林的宫墙 不是黎明时分的号角在嘟嘟吹响, 露营部队在瞌睡,吹篝火劈劈啪啪, 龙骑兵翎子长长,掷弹兵丰功伟绩, 长矛密密麻麻中枪骑兵穿着红衣, 仿佛是小麦丛中一朵一朵的紫花; 不!这是半张小嘴安睡的漂亮小孩, 金发红腮的面影萦回在他的脑海, 孩子有曙光般美的面容, 而着迷似的奶妈,她情意十分深切, 用一滴停在奶头不滚下来的奶液, 微笑着把他的红唇逗弄。
张力极大,但符合思维的跳跃性。
这首诗归旨于未来即将来临“风暴”,一切都不能预计,即使伟大如拿破仑也做不了自己的主人。一首咏史诗写成这样,既不流于政论,也不徒伤往事,发挥文学不同于历史的想象力,画面感、戏剧感强烈,结以理性的反思,不能不说是极致。雨果还写道,“正在进行革命的人民,是既不看、又不听的大海!噢,诗人!你的歌声有何用?你的天才向着波浪汹涌,唱出这些歌声,反复吟咏,可波浪什么也没有听见!”
雨果还在不少诗中写到人民的阶级仇恨,诗人这时算是向贫民以上的市民发出警告和倡议。
直抒胸臆的爱情诗我读来不习惯,但是一些句子写得精警动人,《既然我的嘴喝过你还满满的酒杯》:“既然我见你哭泣,既然我见你微笑,笑时嘴唇对嘴唇,哭时眼睛对眼睛”“既然我见到掉进我的生命的波浪,是从你的年华里摘下的一片玫瑰”。
《诗人的职责》,一种艺术远离浊世投入自然的怀抱,把自己奉献给上帝,一种是“心里有一根弦,为普天之下的人颤抖”。诗人应该关注社会,他是先知,不忘传统,看得见未来,把真理向人民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