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疫情观察
查看话题 >关于疫情的日记-写自巴黎(2020年3月1日-3月15日)
有人说:新冠疫情,中国打上半场,境外打下半场,海外留学生打全场。的确,从疫情开始,就从未停止关注。都说是见证历史的时期,写写,怕忘了见证过什么。
【2020年3月1日】
2月底开始,新冠在法国的确诊人数开始快速增长。最初发现病例是在1月25日,当时,巴黎2例,波尔多1例,也没人预料到,疫情的扩散如今会以更为惊人的速度在欧洲发生。2月25日有14例确诊,随后,18例,38例,57例,到2月29日达到100例。
今天,法国确诊了130例新冠,政府要求取消5000人以上的市内活动。这个数字在当地没有引起太多的在意,讨论新冠更多的是在留学生之间。可以说,从开年国内爆发新冠疫情之后,每天的新闻和与朋友间的聊天就再没离开过这个话题。
疫情初期,经历过非典“洗礼”的父母和长辈们对于新冠的重视程度似乎不如子女,于是,“如何劝父母戴口罩,让爸妈少出门”之类的话题便不断被讨论。我也以多种方式不断给父母灌输防护的重要性。
当时,关于病毒的信息还并不多,感染人数也在一定范围之内,病毒是不是真的很严重?在春节期间让家人取消聚会或者探亲是不是太没有人情味了?如果传染病不严重,那错过了春节的聚会将来会不会自责?自己做的对不对啊?这类的自我怀疑和相互安慰不断出现。直到感染人数越来越多,封城、隔离、出门必须戴口罩等一系列的措施出台之后,才万幸当时没有没有太大意。那时,每天看新闻,都会担心父母会不会防护措施做的不够好,想着如果在爸妈身边就好了,可以“监督”他们有没有做好防护。
如今,反过来变成父母担心我们。我知道这种担心是更为强烈的,毕竟父母在子女眼中往往是无所不能的,而子女在父母眼中永远都是孩子。
目前,法国政府不建议健康人群戴口罩,但建议勤洗手,尽量避免握手、贴面,交流之间保持一定距离。不建议戴口罩主要出于几点考虑:1、口罩是生病的人为避免传染他人采取的防护措施。2、相比于飞沫传播,接触病毒并无意之中触碰口鼻可能造成的感染概率更大。3、如不是近距离接触感染者,口罩的防护作用有限。4、口罩应当留给真正需要的人,如体弱者、一线医护等。
今天下午,里昂火车站着火,从视频看浓烟滚滚,可以听到楼下消防车开出的声音,不知道是不是去灭火的。后来报道纵火是由于当天刚果歌星Fally Ipupa在附近举办演唱会,有政见不合的抗议者放火烧车,后导致火势蔓延,火车站关闭。
也是在下午,还在议会爆发了游行,原因是昨日(2月29日),法国总理菲利普引用宪法49-3条款,宣布将不经投票强行通过饱受争议的退休改革法案。总理称这是为了结束与反对派的无谓争论,进入下一步法律程序。
今晚,是法国第45届恺撒电影节,曾陷性侵风波的罗曼·波兰斯基执导的电影《我控诉》入围并获得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和最佳服装设计奖,众多女性自发去香街游行抗议。难怪不断听到楼下有消防车和警车的声音,恐怕是开去香街的。
【 2020年3月2日 】
早上,多所学校发邮件通知,从疫区(除了湖北)回来的同学都不用经过14天的隔离了,因为疫情已经在法国蔓延了,所以从疫区回来的人就不会再成为传染源,可以回来上课。我确认了几次自己对字面含义理解是无误的之后,对其中的逻辑感到哭笑不得,只能尝试解释一下。
这个逻辑可能和我们总是听到的法国进入到“第几阶段”有关。2009年H1N1型流感爆发之后,法国在2011年确立的大流行性传染病应对的四个阶段和策略:
第一阶段:防止病毒向国内传播。尽早发现第一批到达该国的病例并采取措施,如边境的卫生检查,患者及接触者的观察和治疗等。
第二阶段:病毒已在境内传播,需通过不同程度的集会禁令减慢病毒的传播速度,为医疗系统准备和疫苗准备争取时间。
第三阶段:病毒大范围扩散,医疗系统有可能饱和,需要减轻流行病所产生的影响,医疗资源将集中供给重症患者。
第四阶段:疫情渐好,逐步开始恢复正常生活。
按照这个说法,是否可以理解为从疫区隔离观察这个举措是为了防止潜在的传播,但是现在既然已经出现了境内传播,那么就追踪不到源头,隔离的目的(防止扩散)就失效了,那么就不用隔离了。简单讲,隔离的目的是为了避免扩散,既然已经已经扩散,就没有必要隔离了。可是不用考虑如果不隔离会带来更大范围的扩散这件事吗?还是我没理解明白?
截至18点,法国感染人数为191。
【 2020年3月3日 】
比起担心疫情,更担心不知道怎么缓解父母对自己的担心。我从内心真的没有感觉心情上、生活上等各方面有任何不适,其实很多业余生活没那么丰富的留学生,日常也就是上上课、上上网、看看书、刷刷剧、玩会游戏聊会天之类的,所以最近的生活和日常生活感觉无二。但是父母总会觉得孩子一个人在外会很“惨”,而且还不信你不感觉“惨”。
聊起这事,朋友也有同感,毕竟关心子女这件事上,父母都是相似的。朋友说:“我妈跟我说他们打中国人“,我回复:“莫非父母们都看的是同样的报道?我妈也这么说”。打人这事是否是真实的?我觉得也有可能。世界之大,人口组成复杂,哪怕不是因为疫情,在一些安全系数比较低的区域,也会存在一些风险,我和我身边绝大多数朋友都很幸运没有遇到过,也希望所有人都不会遇到。无论如何,对周边环境多留心,保护好自己都是必要的,不过也的确没有必要过度担心,毕竟,被善待的新闻总是没有被打的新闻有看点。
今日公布感染人数212。
【 2020年3月4日 】
今日数据是285例。街上没有多少人戴口罩,但电台电视总是在探讨要不要戴口罩,究竟有没有作用。卫生部长每天回答的问题里基本都有关于口罩的。当然,答案还是如前,对健康的人作用不大。
尽管如此,上周(2月28日),在口罩还没有成为“处方药”之前,我去药店,排在我前面的男士(非亚裔,也不像法国人)正好要买口罩。他打着电话,似乎是电话那头的人有购买的决定权。医师告诉他:ffp2口罩15欧一个。我以为自己听错了,他打着电话给对方报价的时候我又问了一遍医师,确实是:15欧1个。可这口罩不是一次性的么,15欧,将近200元rmb,戴一次?太金贵了,果然不是我等凡人能够使用的。而电话另一头的决定者大概决定了要买,所以,我前面的人又问还有多少口罩,够不够一百个?医师清点了一下,数量差不多,结果那位男士全买了,直接买光。1500欧100个口罩,真是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同时,他还买了100个消毒免洗洗手液,大家看到他买这么多,赶紧每个人都去拿了好几个,我也跟风拿了两个小的。当时觉得可能没什么用吧,如今看,居然哪哪都断货了。后来问朋友,说住处附近的口罩有的9欧一个,有的7欧一个,药店里没听到比7欧再便宜的了。这天价,限制了购买力。
【 2020年3月5日 】
今天数字423例,比昨天增加了138人,7人死亡。这些日子,看着各国不断增长的数字,想起以前和朋友聊起过一个话题,在战争片中,死一个人和死一群人哪个更令人心痛?答案很可能是“一个人”。因为一个人,电影会拍出他的经历,他的想法,他的亲人,他的爱人。你会感受他的坚定或者恐惧,会理解他的坚持或者放弃,会看到一个不惧死亡的人可能害怕小虫子,会听到他打给父母的电话,和爱人说的知心话,然后了解他的心情,感受他的死亡。之后,他可能有葬礼,可能被纪念,他的死会不断被提起,然后成为英雄,你会记住他的名字,记住他的一生。相比之下,如果枪口下是一群人,是更多的人,我们记住了此次战役死亡1万个人,却容易忽略那其实是1万个“一个人”,他们每个人背后都有家庭,有故事,都有做出选择时的犹豫和困难,他们都有名字,但最后却变成了统一的一个数字。这些人,组成了这个数字,但还有人,可能连数字中的一部分都无法成为。
被病毒感染,是一场横祸。之前微博当中的求助,一个一个的故事,一个一个的家庭,令人心痛,这种心痛感不及当事人之万一,而能做什么?无力感,很真切。
【 2020年3月6日 】
由于我没有口罩,朋友说分给我一些,拿到口罩,很感动。现在大街上还没有人戴口罩,我是既不喜欢也不敢戴的,但是这个趋势下去,早晚有一天需要戴吧。
和导师聊到新冠的话题,和大部分法国人一样,他也是觉得不严重,因为感染人数和死亡人数还没有流感多,已经死亡的也是因为本身就患有疾病。可能是政府如此的引导,民众的确很淡定,淡定到我都不知道这病到底严不严重了。
晚上看bfmtv的讨论,主持人问嘉宾说现在法国采取和其他国家不一样的措施:不建议戴口罩,不停课,不大规模检测(轻症居家隔离,重症检测),但是比如中国、意大利、日本韩国他们的措施是戴口罩,停课,大范围检测,难道是我们认为他们的措施错了吗?意大利比法国走在前面,法国明天可能就是意大利的样子,现在意大利采取了措施,法国认为意大利不对吗?嘉宾回答说: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政策和方法,适用于本国的国情。中国的措施更偏向集体主义价值观,法国注重个人价值和自由。我理解是或许针对法国人,如果政府要求他们不出门,下一秒大家就可能都出来游行,但如果不禁止出门,却不断讨论出门的风险,让他们自行作出居家隔离的选择,在情绪上或许能更让他们接受。
今日确诊653例。
【 2020年3月7日 】
最近,每天晚上像追剧一样在bfmtv上看卫生部长的讲话,发布政策、公布数据、回答问题。今日法国确诊了1020例。在18h时候官方公布的是949,晚上实时数据从949到1009到1020。就这样突破了1000的感染人数。产生的心理作用就是,平时没事,一看新闻就感觉想咳嗽,就开始怀疑自己。转移了注意力之后又再次没事。
【 2020年3月9日 】
在朋友圈看到有朋友说走在路上被当地孩子叫“病毒”,底下也有人留言听到过不友善的言语。后来又看到一条遇到歧视情况的朋友圈,写道以前没有遇到过这种不友好的情况,这次是第一次。这种情况客观讲,存在多少歧视的成分我难以判断,不过其中多少是有情绪化的表达和宣泄。
在疫情蔓延这样的特殊时期,不同人有不同的情绪:慌乱、愤怒、无助、心痛…种种,这些情绪加起来,总想寻找一个出口。就像疫情初期,新闻报道一部分国人会抱怨武汉一样,放大到世界范围,中国之于世界就成了武汉之于中国,总有一些情绪会想要转嫁出口。但不论如何,自视为高等动物,理智和客观应当是我们追求的。
今日确诊1412例。
【 2020年3月14日 】
最近几天,政策不断收紧。
3月11日,官方表示新冠和流感有极大不同,禁止1000人以上的活动。
3月12日,马克龙公开讲话,宣布全法关闭大中小学校,呼吁远程办公,和一些列政策,建议所有人尽量少出门。
3月13日,铁塔等多处景点被关闭,100人以上的活动要求取消。
3月14日,宣布疫情进入“第三阶段”,餐馆、酒吧、咖啡厅、电影院等非生活必须场所关,超市、药店,TABAC,银行不关。
疫情升级到“第三阶段”,比预计时间快很多,电视台主持人由此询问嘉宾,说上周他还信誓旦旦说法国和意大利情况不一样,疫情不会像他国一样扩散,我们不会采取封闭的措施,为什么现在一步步的步意大利的后尘?嘉宾很尴尬地重新解释当下的情形。果然面对未知,迷之自信靠不住。
可能是马克龙的讲话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让法国人对疫情重视了起来,所以今天去趟超市,发现卫生纸和消毒用品的货架完全空了,像被打劫一样,不过食品类还充足。但在微信群里也看到有人说自己附近的超市货品齐全,所以也许是我周围超市不多的缘故,大家都去同一处买了吧。
今日感染人数4500人。
2020年3月15日
今天是巴黎市长选举投票,缺席率在53.5% - 56%, 始创新高。
最近讨论度比较高的是留学生回国的问题,看到一个有趣的说法,这次疫情,中国打上半场,境外打下半场,海外留学生打全场。想想的确是,从国内疫情爆发起对这事的关注就没停过。疫情爆发的这段日子,在群里看到有一些朋友选择了回国,也看到国内对境外输入的担心。这些选择和情绪都是可以理解的。
不论任何人,在焦虑或者面对潜在风险的时候,“回家”都是让人感到温暖的两个字,而保护自己,规避风险是人类下意识的天然选择。想回国的人是抱着希望自己安全的想法,担心境外输入的人也是抱着希望自己安全的想法,其实大家的想法是一致的,在这一点上的互相指责都是不合适的。当然,对于隐瞒实情回国和公主病的情况,我也是不太能理解的。隐瞒实情是对自己和他人都不负责,我无论怎么换位思考也理解不了是出于什么想法。
当然,还有很多的留学生选择留在所在国家,囤好粮食和生活用品,像国内的朋友一样宅在家里。今天全法公布全法确诊人数为5423人,死亡127人。在朋友的“危言耸听”之下,我又去了趟超市准备买点儿水。虽然我个人觉得不会断水断电或者出现水污染的情况,不过还是有备无患吧。本以为周日晚上人不会很多,结果结账的队伍都能绕超市一周了,而且有三分之一都戴上了口罩。上次去看食品都齐全,这次看已经空了三分之二,纯净水全都没有了,我只能买了两提气泡水,1.25升的一共12瓶,再加上其他又填了一些东西,提上楼感觉自己要散架了。
网传法国可能会采取全面的封城措施,明天马克龙20h又要公开讲话,可能会有措施发布。等待新闻。
-
卦中有卦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3-02 01:44:36
-
一炉烟火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4-11 05:10:32
-
水底的石头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4-08 16:27:31
-
(10)2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4-05 12:02:00
-
Nitedrive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31 00:56:43
-
YUAN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29 09:08:31
-
哆嗦不已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26 05:18:30
-
醉梦静空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23 03:28:44
-
潜水呓语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18 19:16:51
-
Brandy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18 18:57:01
-
Hannah Murmurs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18 13:54:21
-
JHRRPDK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17 21:2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