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句:与我心有戚戚焉
1)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源自阅读公众号“物道”文章《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
正如文中开头所言,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苏东坡。提起老苏,可能在我印象中就是那句“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透露着轻描淡写的洒脱自在,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或者如《前赤壁赋》中慨叹,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的怡然自得之乐与亲近自然之情。
却是第一次读到这一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初识如鸡汤畅饮,再品却意味无穷。又受教了俺~
共赏:苏东坡《临江仙·送钱穆父》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另附,苏东坡 打油诗:
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

2)中国最可怕的地方就在于,他从来就不只是一个国家,他是文明伪装成了国家的样子。
源自阅读公众号“卢克文工作室”文章《世界的远方》后的网友留言。

初看时,惊吓我一大跳。真是闻所未闻的一个观点,却细思有那么一点参透真相似的道理。
那篇公众号的文章写得怎样,暂不提了。作者自己留言也说了,“这不算文章,只是随便聊聊”,聊的略有偏颇,我也留言表达了自己的意见,但作者放不放出来,看他心情喽。
还是回到上面那句令我振聋发聩(夸张一下下)的论断,本以为是网友高见,没想到百度框里一搜,竟是一个美国人(??)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一书中提出的“惊天动地”的观点:“中国是一个伪装成国家的文明。”
中国人有一种自信,他们觉得自己本该在哪个位置,目前的情况只是因为一些意外,当意外过去,他们慢慢积累,终究会回到那个位置。
英国著名汉学家马丁雅克曾表示:中国从来不是一个民族国家,中国人之所以自认为是中国人,不是因为民族身份的认同,而是因为近2000年文明成果的认同,当代人稍微用心,就能分辨出秦朝简牍上的文字,再仔细点,甚至能够读出青铜器上的铭文,他们的文字、语法,思维逻辑其实并没有变,中国是一个早已成熟的文明体系。所以,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西方民族国家是有本质区别的。
此人还说,在绝大部分中国人的心中面对中国的迅速发展并不像我们理解的那样认为中国正在崛起,而他们一直将这样的快速发展视为:复兴。因为中国从古至今都是世界强国,或许我们只是记得中国近百年软弱的样子,而不去了解中国过去的辉煌,所以“崛起”一词或许只对于我们中的绝大多数的西方人不了解中国应用的词汇,但事实是“复兴”更能解释中国的发展,再次成为世界最强国。
以上不代表我的理解,只是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这句话。我们中国确乎有源源不断的文明长河,也确乎有着天然的民族自信心流淌于华夏血脉,但同时我们也有家国天下、九九归一的历来抱负及强大意念。
中国怎能是一个文明伪装的国?中国分明是在文明向心力之下所有人的故土与家园。
中华儿女坚决支持祖国统一复兴大业早日完成。
3)拿全世界人类曾经走过的路都要算是我走过的路之一。
源自《十三邀》栏目,许知远对话许倬云时,许老以一个历史学家的胸襟与气魄,语重心长,同时斩钉截铁,毫不犹疑地说:
“要人心之自由,胸襟开放,我们要想办法拿全世界人类曾经走过的路都要算是我走过的路之一,要有一个远见超越你未见。我们要想办法设想,我们没见过的世界还有可能是什么样。”

这样的大格局、大气魄,不愧是天地之间堂堂正正站立的盘古后人才能有的见识与思想啊。
许老还说,人要自重,“我是宇宙之间那个人,我不自尊谁能尊敬我?”
重建知识分子的传统,今天的大学是不能完成了,但是在讯息如此发达的今天,一个人可以从最起码的阅读能力摸索出来。
不去争,不去抢,往里走,安顿自己。
谢许老,敬许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