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村庄
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看书有一个习惯,每到共鸣或是感慨处,就要抬头愣一下,再重新回到书里。从石景山游乐园到东单的地铁上,不知道抬了多少次。
本来因为起晚了要迟到一小时而有些懊恼,却因此可以坐在松散的地铁上看书。刘亮程的散文《遥远的村庄》,是个中学语文教辅版本,每到中学教师自觉有寓意之处,都有下划线,旁边有引导学生的注释。倒也不影响,就当是个中学生,学习如何读书吧。
细致、感性、真实以及藏于字里行间的乡村式幽默,真是让我爱到了极点。也让我想到了自己的村庄。以前,我总是不屑于一些描写乡村的东西,暗自以为他们的村庄还不如我的丰富有趣呢。可是丰富有趣有什么用呢,总得能写得出来才好。
但我写不出来。
我曾经尝试过描述和母亲在潭都坝子干鱼、摸鱼的情形,却完全记不起是几时,说了些什么,最后收获了几多鱼,又是怎样给吃了。
我还想写插秧时第一次被蚂蝗攻击的事情,可也只记得爬到田埂上活蹦乱跳的那一个情节。
还有养蚕时抢摘桑叶,我明明记得那时是有许多故事的,比如盯上哪棵树后的蹲点和埋伏,却依然记不得任何细节,唯一记得的是已经长到十几岁之后,还和妹妹爬到院子里的桑树上,摘下几乎一大半的叶子,母亲揉成浆,我们一家人挨个洗头发。因为妹妹说很多洗发水都有什么桑树精华。
还有什么呢?家里过去有一张相片,我唯独穿着一条小裤衩,总是被大家拿来说笑,我想不起来那是几时拍的,我是在做什么,所以不穿衣服。
前天坐哥嫂的新车兜风时,哥哥突然爆料了我小时候掉进茅厕的糗事,我对这件事情的记忆也只限于听大人们描述之后的想象,想象自己如何被同伴挤下去,又如何被淹没,打捞,扔进小水塘里清洗晾晒……
至于四处疯跑摘各种野菜和果子这种最常规的事情,我也想不出什么头绪来,也早已经忘记它们的味道。
刘亮程,他是怎么能记得的呢?
他记得兄弟三人是如何费尽力气挖起一棵大树根,“如果我们以后没干成别的什么大事,那是因为我们在一棵大树根上耗掉了太多力气”。而且他记得搬家时这个东西因为根本毫无用处而被遗弃,甚至没有别人领走。
他所描述的“我们做过多么久远的打算啊——把院墙垒得又高又厚实,每年在房子周围的空地上栽树,树干还是锨把粗的时候,我们便已经给它派上了用场”,我是多么深有体会。
因为我也记得在搬来这个小砖房、大房子没有卖掉之前,我们也曾经给那个家做过许多久远的打算,结果几经修理长到几人合抱那么粗的樟树、从大舅家要来种子载下的几颗年年大丰收的橘树、还有父亲亲手做就的水池和石板路……都成了别人的。
现在,我们又在新的小院子里做着另外一些久远的的打算,谁又能知道久远这回事呢?而关于树,我的感情不如父亲母亲深,他们总是能瞄准某一棵不错的树,然后伺机挖回家,有时候是偷偷的,有时候是正大光明的。偷书都不算贼,偷树也当然。地里活干完了,闲着的时候,母亲最爱出去走河坡,家里堆着的那些干柴火,有些是母亲自己扛回来的,有些是相中了却挖不动,回来搬父亲一起去。去年,赶在哥哥结婚之前,他们用不知何时挖回家的大樟树们,打了一张双人木床。
长大成人后,我当了记者。每次回村庄,大家总抱怨怎么电视上看不见我,我告诉他们是写在纸上的,不是上电视的。每次回村庄,听到父亲母亲和邻里们议论起分田、医保、村干部腐败这些问题,我也感到十分惭愧。我并不能为我的村庄做些什么,即使他们觉得记者很有用。
“这个村庄干了件亏本的事。它费了那么大劲,刚把我喂养到能扛锹、能挥锄、能当个人使唤时,我却一拍屁股离开了它。到别处去操劳卖力。我可能对不住这个村子。”
进城的乡下孩子,扪心自问,谁又对得起自己的村庄呢?
又突然想起自己从未给村庄拍过照片,唯一一次母亲端着我的凤凰拍了几张,却因为冲卷时精神错乱的没关灯,可惜地爆了。母亲后来问起怎么没见相片,我也很惭愧。我记得有一张,母亲几乎趴到地上,拍我在水塘边清洗床单,那时,她的左胳膊已经不中用了。
父亲年轻时开过照相馆,还拿着相机走村串户给村里人拍照,自由摄影师。去年他从母亲陪嫁的红皮箱里,翻出那台古董相机,已经用不了了。我想,如果有机会,让父亲重新拿起相机,拍一组女儿在家乡田野里自在的婚纱照。不知道他愿不愿意。
本来因为起晚了要迟到一小时而有些懊恼,却因此可以坐在松散的地铁上看书。刘亮程的散文《遥远的村庄》,是个中学语文教辅版本,每到中学教师自觉有寓意之处,都有下划线,旁边有引导学生的注释。倒也不影响,就当是个中学生,学习如何读书吧。
细致、感性、真实以及藏于字里行间的乡村式幽默,真是让我爱到了极点。也让我想到了自己的村庄。以前,我总是不屑于一些描写乡村的东西,暗自以为他们的村庄还不如我的丰富有趣呢。可是丰富有趣有什么用呢,总得能写得出来才好。
但我写不出来。
我曾经尝试过描述和母亲在潭都坝子干鱼、摸鱼的情形,却完全记不起是几时,说了些什么,最后收获了几多鱼,又是怎样给吃了。
我还想写插秧时第一次被蚂蝗攻击的事情,可也只记得爬到田埂上活蹦乱跳的那一个情节。
还有养蚕时抢摘桑叶,我明明记得那时是有许多故事的,比如盯上哪棵树后的蹲点和埋伏,却依然记不得任何细节,唯一记得的是已经长到十几岁之后,还和妹妹爬到院子里的桑树上,摘下几乎一大半的叶子,母亲揉成浆,我们一家人挨个洗头发。因为妹妹说很多洗发水都有什么桑树精华。
还有什么呢?家里过去有一张相片,我唯独穿着一条小裤衩,总是被大家拿来说笑,我想不起来那是几时拍的,我是在做什么,所以不穿衣服。
前天坐哥嫂的新车兜风时,哥哥突然爆料了我小时候掉进茅厕的糗事,我对这件事情的记忆也只限于听大人们描述之后的想象,想象自己如何被同伴挤下去,又如何被淹没,打捞,扔进小水塘里清洗晾晒……
至于四处疯跑摘各种野菜和果子这种最常规的事情,我也想不出什么头绪来,也早已经忘记它们的味道。
刘亮程,他是怎么能记得的呢?
他记得兄弟三人是如何费尽力气挖起一棵大树根,“如果我们以后没干成别的什么大事,那是因为我们在一棵大树根上耗掉了太多力气”。而且他记得搬家时这个东西因为根本毫无用处而被遗弃,甚至没有别人领走。
他所描述的“我们做过多么久远的打算啊——把院墙垒得又高又厚实,每年在房子周围的空地上栽树,树干还是锨把粗的时候,我们便已经给它派上了用场”,我是多么深有体会。
因为我也记得在搬来这个小砖房、大房子没有卖掉之前,我们也曾经给那个家做过许多久远的打算,结果几经修理长到几人合抱那么粗的樟树、从大舅家要来种子载下的几颗年年大丰收的橘树、还有父亲亲手做就的水池和石板路……都成了别人的。
现在,我们又在新的小院子里做着另外一些久远的的打算,谁又能知道久远这回事呢?而关于树,我的感情不如父亲母亲深,他们总是能瞄准某一棵不错的树,然后伺机挖回家,有时候是偷偷的,有时候是正大光明的。偷书都不算贼,偷树也当然。地里活干完了,闲着的时候,母亲最爱出去走河坡,家里堆着的那些干柴火,有些是母亲自己扛回来的,有些是相中了却挖不动,回来搬父亲一起去。去年,赶在哥哥结婚之前,他们用不知何时挖回家的大樟树们,打了一张双人木床。
长大成人后,我当了记者。每次回村庄,大家总抱怨怎么电视上看不见我,我告诉他们是写在纸上的,不是上电视的。每次回村庄,听到父亲母亲和邻里们议论起分田、医保、村干部腐败这些问题,我也感到十分惭愧。我并不能为我的村庄做些什么,即使他们觉得记者很有用。
“这个村庄干了件亏本的事。它费了那么大劲,刚把我喂养到能扛锹、能挥锄、能当个人使唤时,我却一拍屁股离开了它。到别处去操劳卖力。我可能对不住这个村子。”
进城的乡下孩子,扪心自问,谁又对得起自己的村庄呢?
又突然想起自己从未给村庄拍过照片,唯一一次母亲端着我的凤凰拍了几张,却因为冲卷时精神错乱的没关灯,可惜地爆了。母亲后来问起怎么没见相片,我也很惭愧。我记得有一张,母亲几乎趴到地上,拍我在水塘边清洗床单,那时,她的左胳膊已经不中用了。
父亲年轻时开过照相馆,还拿着相机走村串户给村里人拍照,自由摄影师。去年他从母亲陪嫁的红皮箱里,翻出那台古董相机,已经用不了了。我想,如果有机会,让父亲重新拿起相机,拍一组女儿在家乡田野里自在的婚纱照。不知道他愿不愿意。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