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死钗嫁的爱情悲剧意蕴

王国维说:“《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这是学术界比较认同的一个观点,那么在宝玉的婚姻问题上,黛死钗嫁的结局,就是这个彻头彻尾悲剧的体现了,那么黛玉,宝钗,宝玉都是这一悲剧的扮演者和承担者,他们共同演绎了怀金悼玉或者悲金悼玉的红楼梦。在这个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两者之间到底是谁孰胜孰败了呢?
首先可以说木石前盟未必失败,黛玉泪尽而逝了,木石前盟的破灭自然是一个悲剧的结局,读者可以看一下这个《终身误》的曲子当中透露了一些信息,在小说中第五回提到,与其说是谶语,我觉得也可以理解成结构上的倒叙,那么在这个写给宝玉的终身误曲子当中呢,也隐含了当他娶了宝钗之后,内心依然想着世外仙姝寂寞林这样的信息,我们看这个:”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古望,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所以说在宝玉的内心当中依然有美中不足之感,由此看来,这个木石前盟虽然抵不过金玉良缘,但是黛玉依然活在宝玉的心中。
众多的读者多期待宝黛之间的木石前盟能够开花结果,固然是一种美好的愿景,这或许只是世俗之念的追求,因为在绛珠仙子的木石前盟中,只有还泪偿恩的许诺,并没有以身相许结婚生子的俗念,所以呢,黛玉泪尽而逝也算是无悖木石前盟了,再看金玉良缘,其实金玉良缘,也未必是以喜剧结局的,那么宝钗嫁给宝玉似乎意味着金玉良缘终成正果了,然而宝钗的婚姻与爱情并不同步,也未必不是悲剧,读者可以从小说前面的第三十六回一些章节中能够看到一些征兆。
在小说第三十六回《绣鸳鸯梦兆绛芸轩》这一回目中,其实还写了这样的一个情节:袭人被王夫人内定为妾了。薛宝钗来向她道喜了,却看到了袭人在那里绣鸳鸯,其实是宝玉的肚兜上的鸳鸯戏莲的图案,这个时候作者巧妙的安排,使袭人暂时离开,于是宝钗因为看到针线活计比较鲜亮,就情不自禁的坐在那里绣起鸳鸯戏莲的图案。可是在她绣花的过程当中,尽管我们能够感受到有一种针线闲拈伴伊坐的这种和谐的场景,但是宝玉在梦中却喊骂道,他不相信和尚道士的话,他不喜欢金玉良缘,他喜欢木石前盟,他喜欢木石姻缘。此时的宝钗听到这些话时硬是怔住了,在这个时候,现实中的宝钗和梦境中的宝玉其实已经有一次对话了,宝玉已经告诉她自己在金玉良缘和木石姻缘之间的选择了。
同样在《绣鸳鸯梦兆绛芸轩》这一回目中,宝玉在梦中喊出了对木石和金玉的取舍,作者安排得巧妙而又无情,林黛玉无意间看到这样一幕景象,宝玉穿着银红纱衫子,随便坐着,在床上坐着,宝钗在身旁做针线,旁边放着蝇帚子,那么初一看,这似乎是夫妻恩爱的生活温馨画面,也就是所谓的针线闲拈伴伊坐的场景,宝钗手上所绣的鸳鸯戏莲的花样尤其显得意味深长,但是和宝玉梦中的喊骂却构成了不和谐的对比了,然而我们看宝钗听到的却是宝玉梦中喊骂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宝钗不觉怔了,正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无奈的表现了,宝玉宝钗让人的情感从来就没有同步,也没有共鸣过,婚前如此婚后也是如此,这是金玉良缘悲剧的深层体现。
终身误的曲子有一句是这样唱的:”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美中不足的是什么呢?是宝玉与宝钗二人之间的情感,在红楼梦中,我觉得宝黛钗三人的婚姻爱情的悲剧,应该是同时考虑的,应该说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悲剧,是因为没有婚姻的爱情,那么宝钗和宝玉的婚姻的悲剧,因为是没有爱情的婚姻,金玉良缘是世俗社会对青年男女的美满婚姻的憧憬与追求。尽管金玉良缘最终取代了木石前盟,然而对于薛宝钗而言,也不过是一场带来终身误的人生悲剧,究其原因呢,一是这样的婚姻即使动容也并没有动情,宝钗是任是无情也动人,小说里也曾经写过,像二十八-回薛宝钗羞笼红麝串的时候,因为元春啊是比较倾向于薛宝钗的,所以送端午节的礼物的。她给宝玉的和宝钗的是一样的,那么看到薛宝钗带着这个红麝香串贾宝玉呢,贾宝玉看到她雪白的臂膀的时候,也曾想入非非,也曾经为此动容,但是呢,马上他就想到了这个膀子怎么在她的身上,如果长在林妹妹身上还可以,他还可以摸一摸的,当宝玉了被宝钗的外表所动容的时候,宝玉他心里想的依然是林妹妹。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在这一方面是黛玉的心,就算在九泉之下,她有可能会含笑,但另一方面更是宝钗的悲哀,她所嫁之人-宝玉心中并没有自己,宝钗大婚之后呢,宝玉的很快就出家了,薛宝钗呢不得不空闺怨。
众所周知,宝钗身边的那个丫鬟名字叫莺儿,黄金莺,我们能否想到唐代有一首诗,就是金昌绪写的<<春怨>>。原诗是这样的:”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这里写的反映了一位独守空闺的女子的闺怨,她对远方的丈夫的思念。梦到了与丈夫欢会,却被黄莺的叫声吵醒,于是早起去打那个惊醒了她的美梦的黄莺儿,所以说这个黄金莺也是宝钗闺怨之情的一种表现了,我们看林黛玉呢,没有婚姻的爱情固然以悲剧告终,那么薛宝钗没有爱情的婚姻,同样是一场悲剧,前者有目共睹,后者似乎更为潜隐,因而就更加可悲了。鲁迅曾经这样评价红楼梦:”悲凉的雾气已经遍布于表面的繁华,然而能呼吸、感觉到这种隐隐变化的只有宝玉一个人。”我们看第五回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的时候,在警幻仙姑那里喝过一种茶叫千红一窟,品过一种酒叫万艳同杯,这千红一窟万艳同杯谐音了,哭和悲也预示着这些女子的悲剧命运,黛死钗嫁的结局便是这种悲剧命运的集中体现,也是宝玉呼吸而领会的最沉痛的经历了。
秦可卿病死之时呢,假宝玉从梦中听见说,秦氏死了,连忙翻身爬起来,只觉心中似戳了一刀的,不忍哇的一声喷出一口血,这是第一次他经历了贾府中人的死亡。秦钟临终弥留之际呢,宝玉前往看望,携手垂泪道,有什么话留下两句,我们刚才说秦可卿病死之时托梦给宝玉了,那么秦钟病死之时呢,也曾经留下两句话给宝玉了,那可以说,在这些人临终之时呢,都是有话的。
那么接下来,再写晴雯弥留之际的时候,宝玉在身旁守护着,小说在七十七回写道:晴雯被撵回家,宝玉私自前去见了最后一面,宝玉拉着她的手,只觉瘦如枯柴,手腕上犹带着四个银镯因泣道:"且卸下这个来,等好了再戴上吧,"这样的依依惜别之情,也让宝玉觉得有一丝的欣慰了,接下来他回去还写了芙蓉女儿泪,但是我们说林黛玉临死之际,宝玉却未能前往看望,反而蒙在鼓里与宝钗成婚,直到婚后过了回九,因为小说里这样写着回九,就是九天回门了,那么宝钗呢才告诉她黛玉已死,这种被骗的感觉使得他不顾新婚,且并未痊愈,必要到黛玉的灵前,亲自的去哭一场,在九十八回是这样写道:宝玉一道想起未病之先来到这里,今日屋在人亡,不禁嚎啕大哭,对于这个场景,在2002年的越剧版红楼梦中,将宝玉哭灵这一段演绎得极为真切。我们可以去欣赏一下。
对于问紫鹃越剧唱段,这个越剧的词作者对这个情节进行了很生动的一种演绎,唱词如下:宝玉唱的问:紫鹃妹妹的诗稿今何在,回答:如片片蝴蝶火中化,宝玉唱的问:紫鹃妹妹的瑶琴今何在,回答:琴弦已断,你休提它。宝玉唱问:紫鹃妹妹的花锄今何在,回答:花锄虽在,谁葬花。宝玉唱问:紫鹃妹妹的鹦哥今何在,回答:那英哥叫着姑娘,学着姑娘生前的话,这段演绎应该说是对宝玉哭灵的一种补充吧,可以说宝玉问紫鹃,句句透露着对往昔的回忆,对黛玉的痛悼之情,我们可以用李清照词中的一句话来表现,就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黛死钗嫁宝玉痛悼,三个人的爱情婚姻悲剧在此达到了高潮,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悲剧主题当中的怀金悼玉的情感主线,也在这里达到了顶峰,这样的艺术结构与独到的匠心,将黛玉之死的凄美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丧事与婚事同时展开的审美反差,使这一情节具有丰富的悲剧意蕴。
《宝玉哭灵》视频链接如下:
https://video.zhihu.com/video/1222943194444566528?autoplay=false&useMSE=
本文分析了黛死钗嫁的爱情悲剧意蕴,亲爱的读者及红学爱好者们,我们一起来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一、既然作者精心安排黛死钗嫁同时进行,而钗嫁代表着金玉良缘最终取代了木石前盟,然而对于薛宝钗而言,也不过是一场带来终身误的人生悲剧,那贾母为何急着给宝玉成婚,贾政的态度如何?宝玉成婚是否达到了贾母预期的目的呢?
二、在通俗的文学作品中:眼泪似乎最能表现悲痛,那么黛玉绝望时却是一次又一次的微笑,那么这个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处理,你是怎么理解的?
三、黛玉的诗稿是他孤标傲世的自我写照,是她爱的见证和泪的记录,蕴含了她很多的希望和痛苦,她在临死时坚决将她的诗篇烧掉,怎么样理解她的这种行为?能不能写一写黛玉焚稿时的心灵独白呢?
四、林黛玉和薛宝钗之间,说一说你认为贾宝玉应该娶谁(即拥林派和拥薛派两派)?为什么?
附:
红楼梦作者争议事项: 蔡义江先生和梁归智先生在他们的著述中,对雪芹原稿黛玉之死的情节都进行了精密的考证,提出了明确的推想。蔡先生说,雪芹笔下的黛玉之死,与高鹗续书中所写的完全不一样,在八十回后的原稿中,黛玉之死与婚姻问题无关。她既不是死于外祖母及其周围的人对她的冷淡厌弃,或者在给宝玉娶媳妇时选了宝钗,也不是由于误会宝玉对她薄幸变心;而是由于贾府被“抄”。 而是由于贾府被“ 抄没” , 宝玉被拘走, 黛玉痛惜忧忿, 日夜悲啼, 终于泪尽而死。
高鹗续书的问题,在这里我个人认为,目前来讲,这个证据呢是不充足的,所以说2008年以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将这个以庚辰本为底本,后40回用了程甲本的这个版本,就把高鄂的名字去掉了,但是,现在后40回究竟有多少原作者的文字,究竟又是哪一位文人参与了续写,目前还不得而知,所以书本那里写了无名氏,只是权宜之计了。
对于《红楼梦》的研究和校订,既离不开红学研究者,也离不开广大读者。我希望今后能继续走专家和群众结合的路线,实事求是地将这部名著整理解读得更为完善和深入。
欢迎评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谢谢!
参考资料:
1.春怨 唐代金昌绪
2.《中国小说史略》 鲁迅
3.《红楼梦评论》 王国维
4.关于黛玉之死的考证——与蔡义江、梁归智两先生商榷,《红楼梦学刊》1987年 第1期 283-28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