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纲要》读书摘要和笔记(20200311)
社会系统的规范性要素其实只是一些依赖于情境的权益性主张,只有通过在日常实际接触的具体情境中有效的调动各种制约,才能得到维持,“受到重视”。规范性制约体现出支配的结构性不对等,而那些名义上隶属于规范性制约的关系其实也是五花八门,不只是表现出人们想象中规范所引发的那些承诺。
戈夫曼敏锐的将各种共同在场条件下的关系称为日常接触,这些关系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展开而逐渐淡化。……戈夫曼的著作之所以重要,在相当程度上是因为他执着的思考社会活动在时空向度上的安排过程。——“第一章 结构化理论要点”
如果说,我们只有通过日常活动在社会实践中的反思性构成,才能把握主体,那我们脱离了身体所经历的、行动者生产和再生产出来的日常生活的例行常规,就无法理解人格机制。以实践意识为基础的例行化概念是结构化理论的关键所在。行动者在沿着日常生活路径前进的同时,还保持着人格的连续性;而社会制度只有在它的持续再生产中才成其为社会制度,对这两点来说,例行常规都是题中应有之义。
共同在场是以身体在感知和沟通方面的各种手段为基础的。一旦行动者“感到他们是如此接近,以至于自己正在做的一切,包括对他人的体验,都足以被他人感知到,他人也足以感知到自己这种被感知的感觉”,就具备了戈夫曼所谓的“共同在场的充足条件”。虽说这种“共同在场的充足条件”只有发生在那些物质上在场的人之间的无中介接触,但到了现代社会,各种电子通信手段,尤其是电话,已经使得中介性接触也可以带有共同在场情形下的某些亲密性。(注:现代通信工具如QQ、微信、微博等大量使用,使得相互关注的人形成一种共同在场的感觉和意识,极大的拓展了共同在场这个概念的外延。)
制度形式的固定性并不能脱离或外在于日常生活接触而独自存在,而是蕴含在那些日常接触本身之中。(注:日常接触总是转瞬即逝,但是一旦它们被看作社会生活重复性的内在要素,这种日常接触的实质内涵就会大大丰富起来。这种短暂而琐屑的日常接触,在例行化过程中,与社会制度的再生产结合在一起了。)
戈夫曼在理解日常接触的维持于再生产方面最具说服力的贡献,在于他对以下两方面问题之间关系的探讨:一方面是对身体的反思性控制,即对手势、身体运动和姿态的反思性自我监控;另一方面则是互动过程的相互协调,它是通过交往技巧和尊重他人的需要与要求来实现的。
所有社会互动都是定位在情境中的互动,就是说互动是发生在具体时空情境中的。可以把社会互动理解为断断续续但却是例行发生的日常接触,会逐渐消失在时空之中,又能在不同的时空领域里持续不断的重新构成。日常接触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规律性或例行性正体现出社会系统的制度化特征。……戈夫曼有助于我们认识到,绝大多数社会活动的例行化特征,都需要由那些在自己的日常行为中维持这些特征的人持续不断的“打造”。戈夫曼著作中最显著的缺陷之一,就在于未能充分描述动机激发过程。——“第二章 意识、自我与日常社会接触”
场所可以是屋子里的一个房间、一个街角、工厂的一个车间、集镇和城市,乃至由各个民族国家所占据的有严格疆域分界的区域。但场所的典型特征是它们一般在内部实行区域化,其中的各个区域对于互动情境的构成来说至关重要。
区域化可能包含着在时间跨度或空间范围上千差万别的分区。所谓广泛的区域,就是指那些在空间上涵盖广袤、而在时间上也延续弥久的区域。当然,在这些区域中,空间和时间的“范围”都可能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相互交织在一起,但所有范围较大的区域都必然倾向于依赖某种较高程度的制度化。(注:中国的发展历史对于这种观点无法给予有效的支持,而是证伪了这个观点。)
区域化特性的一个方面,就是与场所的特定形式联系在一起的在场可得性程度。“在场可得性”这个概念是共同在场概念不可或缺的附属部分。共同在场中的所谓“在一起”,要求行动者借助一些手段从而能够“来到一起”。
我们并不能将社会制度解释为各种“微观情境”的聚合。而且,如果这些情境指的就是共同在场的情况,那么只考察这类情境,对社会制度的描述就不能说是充分全面的。另一方面,即使是那些最为变动不居、范围有限的“微观情境”,也深刻蕴含着制度化的行为模式。
社会整合必定和共同在场情境中发生的互动有关。我们可以通过考察各种区域化方式,来探究社会整合和系统整合之间的关联。这些区域化方式引导着一个共同体或社会的成员在其日常活动中遵循的时空路径,反过来,这些时空路径也形塑了前者。这些时空路径也受到它们潜在涉及的社会系统基本制度参数的强烈影响,反过来同样也再生产出这些基本的制度参数。(注:场所、区域化、共同在场、情境、社会整合和系统整合,这几个概念都是围绕时空在社会中的现实反映建立起来的,体现了社会结构和制度的建立基础和过程。)
伴随着时间的转型,空间的商品化也建立了一种特征鲜明的“人造环境”,表现出现代社会中一些新的制度关联方式。这些新形式的制度秩序变更了社会整合和系统整合的条件,并因此改变了时间和空间上邻近与遥远之间关联的性质。——“第三章 时间、空间与区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