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拼音文字与会意汉字对人的不同影响
柏格森的《创造进化论》认为,意识是人的延伸,意识使集体无意识中的极乐境界黯淡无光。 语言的意义正在于把人的意识独立出来,把人与人分开,把人类和宇宙无意识分开。 在古希腊神话中,卡德摩斯王杀死巨龙,将腓尼基字母引入希腊。巨龙的牙齿在落地后长成一个个身披甲胄的勇士,拼音字母则给希腊带来了繁荣昌盛。 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的神话,仓颉见到鸟兽各自不同的蹄印,领悟出不同的符号可以代表各种寓意,于是创造了汉字的原型。此后各路鬼神得到敕封,中国进入大发展时代。 各国神话都善于将漫长的演化过程凝练成瞬间完成的顿悟,但语言的意义并没有被夸大。 文字的诞生使人的听觉经验和视觉经验产生分裂,让使用者用眼睛代替耳朵,从谈话者的声音中抽离出来。东西方都一样,受过文字教育的人更容易摆脱集体无意识状态,因为文字带给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使他们从现实世界抽离出来,转而重视自身的精神世界。 语言通过作用于人的意识,主要会对人的情感、经验处理和思维方式产生影响。 下文就将从这三个方面阐述拼音文字与会意文字对人的不同影响。 情感 拼音文字的特点是形、音、义和言语内容相互分离,用拼音文字书写的词汇牺牲了意义和知觉。 这种特性赋予使用者在行动时压抑情感和情绪的能力,让人从家族情感中抽离出来,所以西方人在亲情上更淡漠,但同时也更具个体分离性。 换句话说,受过拼音文字教育的西方人,在与人交往时会有更加明确的边界感。 象形文字和会意汉字能将意义和知觉固定下来,文化内涵更丰富;它们的使用者有更强烈的同情心和抗压性。 相对而言,使用会意汉字的中国人更加重视家庭情感,人与人之间的边界也不够明确,常常会有越界的行为发生,所以中国社会整体上联系更紧密,个体则相对缺少分离性。 经验处理 字母表的威力是延伸视觉统一性和连续性模式;使用拼音文字的西方人,思维上具有连续性的线性序列。 他们轻视整体性的经验,追求探究经验的因果,擅长将经验分解成整齐划一的单位,以产生更快的行动和形态变化。这使得西方在进入工业化时代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另一方面,拼音文字也使西方文化卷入了一整套相互纠缠的、整齐划一的现象之中;一味追求效率,使西方的工业计划有时也会显得咄咄逼人,剥夺了人的多样性,将人变成追求效率的零件;典型的例子如卓别林的《摩登时代》。 中国文化在经验深度上保留着丰富的、包容宽泛的知觉,在表达的广度和精巧方面要比西方文化优越。 中国人也更擅长从总体上把握以往的经验,典型的例子可以用两个成语概括:庖丁解牛和胸有成竹。 这种从整体上把握经验的习惯,常常让中国古代的读书人陷入诡辩和玄学,将两个毫不相干的事强行联系起来,比如:天将大兴,必有祥瑞;君王无道,大地干涸…… 思维方式 使用拼音文字的西方人比较偏重作为逻辑和理性记号的演绎链。含义明确、连贯的拼音文字可以很好地标识逻辑的节点,使思考者的逻辑链条更加清晰。 西方人擅长逻辑,也要求以逻辑指导生活和思考,他们相信事物都有因果,是顺次、连续地展开的。 但大卫·休谟在18世纪已经证明,无论是自然序列或逻辑序列里都没有因果关系。序列是纯粹的相加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 最新的量子物理学也发现甚至光都是不连续的,事物是不连贯的,甚至是没有因果的。 汉字赋予每一个会意字以存在和理性的整体直觉,在使用汉字思考时,汉字在标记思考的路径和节点中发挥的功能比较小,因此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偏向顿悟和跳跃性,连贯性和逻辑性则较差。 看一下中国先贤的著作就会发现,基本上都是圣人讲座式的传道,没有因果和逻辑的推论,比如《道德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成功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号称强辩的《孟子》也大多是自嗨式的扯淡——装逼的时候:“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装逼失败的时候:“彼一时,此一时也……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 不是结论的结论 讲究线性的西方逻辑被量子物理学质疑,那么以此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现代科学会不会也是一种新型的迷信? 讲究顿悟的东方哲学,在无限算力的加持下,又是不是真的能实现超脱性的整体把握? 这种问题我是解答不了的。 东西方思维方式之争,可能压根就不是单选题,而是多选题……取长补短嘛。 比如说,计算机的系统是建立在“0”与“1”之上的,而“0”正是东方哲学通过禅定式的顿悟提出来的,之后编程的发展则更多依赖西方线性的逻辑思维。 崇洋媚外和抱残守缺都是要不得的,不过你很大概率叫不醒这些人。 本文主要内容来自《理解媒介》。
-
edith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7-18 13: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