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辽 建国、中兴两汉人 (上) 》一一陈再明一一2020、3、13
辽,是契丹人在塞北建立的王朝,在北宋时期是最大的外敌。辽的建国和中兴都和两个汉人的关系很密切,并且这两个汉人也都和辽朝两太后的关系不一般。他们叫韩延徽和韩德让,他俩虽都姓韩,但亳无亲戚关系。
辽的建国,是公元947年,耶律阿保机所建。他就是辽的第一位皇帝一一辽太祖。可是,耶律阿保机在公元916年就巳称帝,国号大契丹,自称天皇帝,述律氐为地皇后。而当初建国,则和一个汉人韩延徽有关系。耶律阿保机就是接受他的建言,打消了要选可汗的念头,羡慕起中原王朝的帝制传统法统,想要当皇帝了。
韩延徽这个汉人,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他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最信任的人,而且还为大契丹始创了典章制度。契丹国的都城上京,就是由韩延徽设计建造的,因为面临潢水,又叫临潢府,这个名字也是他取的。尤其韩延徽还为耶律阿保机解决了一个最头疼的难题,就是汉人北迁的问题,他为契丹人成功地实现了″一国两治″。
说起韩延徽,我们听评书《杨家将》就会知道,杨家将的对手主要就是契丹的韩昌,他就是韩延徽的后代,并且又是驸马,娶了萧太后的大公主,二公主嫁给杨四郎,杨四郎也就是他的妹夫。所以在辽国有三大势力:一为皇族耶律、一为后族萧氏,另一就是韩姓了。
韩延徽,他本来是幽州节度使刘守光的部下,幽州就是今天的北京。幽州地近契丹,刘守光极力巴结耶律阿保机,并以婶娘礼待述律后。为了请救兵,刘守光派韩延徽去契丹。韩延徽见到阿保机,长揖不跪。阿保机火气上来了,说:″你主子管我叫叔,你一个奴才,見了我居然不跪?″韩延徽回说:″自己拜天、拜地、拜父母,就是不拜别人,不跪你!″阿保机一听,不让他回中原,要把他轰去放羊。这时,述律后说话了,韩延徽这个人啊,他在这样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不屈节,是个真正的君子,你不该叫他去放羊,应该重用他,让他做谋士,给咱出谋划策。阿保机一想,觉得述律后说得对。这样吧,别去放羊了,你给我出主意吧!
当时,耶律阿保机还未称帝,是契丹八部之一的迭刺部,是可以选可汗的部落。在选可汗那一天,韩延徽建言,当了可汗还得几年一选,不如当个皇帝,就没有改选的隐患。公元916年称帝,叫契丹国天皇帝。韩延徽又建言,契丹是民族,不是国号。公元947年,才改国号为辽。谥号辽太祖。韩延徽建议仿照中原的制度,创立一套典章制度、建牙开府、筑城郭、立市里。在今天赤峰一帶的草原上,建立起一座中原都城模式的第一座城市。并把这里称为″上都″",面临潢水建″临潢府″。在经济产业上,他把汉人的纺织、冶铁、酿酒、煮盐等产业,都叫人教给契丹人。
辽建国后,遇到一个让耶律阿保机头疼的问题,那就是大量的汉人北迁的问题。因为中原战乱,很多汉人来到契丹人的聚集地,又因不堪忍受契人把他们当作奴隶的折辱,再有就是不习惯草原生活,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又纷纷逃亡。耶律阿保机就问韩延徽,说:″他们老跑,怎么才能把他们留住呢?韩延徽就想出一个″一国两治″的方法。
韩延徽把上京分成两半,北边是宫城,契丹人住帐篷;南边是汉城,汉人住瓦房,又考虑到汉人会思乡,把所有乡县都用他们家乡的名字命名″。今天内蒙赤峰市的三河县,就是当时从三河县耒的汉人居住的地方。并且在治理方法上,是″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辽史-百官制》)。在官制上实行两种制度,设北面官和南面官。北面官统治契丹人和草原民族,南面官统治汉人(包括被征服来的渤海人),官服唐装、官名令、仆射、枢宏使、节度使等。实行″一国两冶″。契丹是中国历史上最成功地,实现了“一国两治″的一个王朝。
突然,有一天,对辽建国有功的韩延徽,竟然不辞而别,跑了。原因是他想家了,他要回去探望母亲。京戏上有一出戏叫《四郎探母》,戏里的四郎叫杨延徽。这个杨延徽的原型可能就是韩延徽。韩延徽回到家乡后,重新投在刘守光幕下。可是,幕僚们妒忌他,整天给他穿小鞋。因此,他又回契丹来了。自他出走后,茶不思饭不想的太祖皇帝耶律阿保机,見他回来,喜出望外。立即给他改名,叫″韩匣列″,契丹语″复来″就叫″匣列″。
韩延徽回到契丹之前,把老母托付给故主,他说:″延徽在此,契丹必不南攻″(《资治通鉴》卷269)。因此,史籍记載说:″故终同光之世,契丹不深入为寇,延徽之力也″(同上)。这样一来,韩延徽在辽一直任高官,历侍太祖、太宗、世宗三朝,可以说是″三朝开济″,辽国的许多制度都是由他开创的。死后葬于幽州,人称″崇文令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