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过后,“90后”的我理解了父母
① 一天中午,我在刷朋友圈时候,看到我的朋友大刘发了一这样一句话: 恍然之间,父母已经长满了白发。 我给他点了个赞。 不一会儿,她从微信上跟我打开了话匣子:父母的年老,竟然是一瞬间的事。 事情是这样的。 大刘因为疫情原因,在家滞留到现在,跟父母相处久了自然在一些小事上有了一些冲突,加上平时父母对他的不顺从早有埋怨:不听父母建议,工作不稳定,离家远,没有考研考编制的志向,总是由着自己性子来…… 所以相互的争吵从一件倒垃圾的小事上升到何时娶妻生子,越吵越激烈,大刘摔门回到自己卧室。 有时爸妈的爱可让自己感动到独自流泪,,可是有时战火却一触即发,难以收拾。 到了饭点赌着气吃了饭,席间没有交流。 饭后,母亲对他说:正好你在家给我染染发吧,平常你爸总是染不匀。 大刘戴好手套,混完药剂,拨开头发看到发根的时候,鼻子突然就酸了。 “没想到,母亲头发全白了”。 看到他的讲述,我想起村上春树的一句话:“我一直以为,人是慢慢变老的,其实不是,人是一瞬间变老的。” 平时总觉得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还有很多,等到自己事业起步,等到自己衣锦还乡,可以满足父母的任何愿望。 却不知,世界上最无情的,就是时间。 ② 吃过晚饭,大刘又忙着做表格,开视频会议。 父母一般睡的很早,但那天到了十一点半还在看电视。 大刘到客厅喝水,问:“爸妈,今天怎么这么晚还不睡。” 母亲叹了口气,说道:“我老说你不上进,不听话,没想到你在外边这么辛苦。是我这个当妈的错怪你了。” 父亲接过话头:“孩子,你也大了,有自己的主意和想法,我们不应该干涉你了,我俩没什么能帮得上你的,只要是你觉得对的就去做吧,只是一定要注意身体。” 他心里五味杂陈。 平常总是被父母数落,听到这番话一下子如释重负,又感觉心里空落落的。 回想平常在外地的日子,每打的一个电话都会让他们开心很久;每次回家,父母的脸上总会挂着笑容。 泰戈尔有句话:“爱是理解的别名。” 父母对孩子的爱有时候显得“关心则乱”,反而忽视了孩子内心的想法,忘记了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需要尊重。 作为孩子来说,为人儿女谁不想成为父母眼中的骄傲呢? 可是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如果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坚持努力做出成绩,父母悬着的心,自然也就能稍稍放下了。 毕竟一家人的争执,终归是因为爱,又有什么不能理解的呢。 父母与子女,本就是赠与彼此的最佳礼物。 ③ 最近闲来无事,又去读了朱自清写的《背影》一文。 其中有一段话给我印象深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 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做父母的内心都是一样复杂,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又见不得子女受累,恨不得把孩子的苦都吃过,只留下甜。 成年人的生活就是一趟列车,车外风景一一闪过,站台的父母越来越远,越来越小,小得好像一枚皱褶的邮票。 ④ 黄磊在《小别离》中有一段话:“对于子女来说,如果按照五十岁到八十岁计算,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大约是210天,这个数字只能说会越来越少。” 这个计算是三十年中减去工作、休假游玩、睡觉等时间最后的结果。 时间不等人,不妨就挑个空闲,把羞于表达的情感,找个机会说给彼此听。 明末著名史学家黄宗羲曾说过:“骨肉之间,多一分浑厚,便多留一分亲情,是非上不必太明。” 过多的讨论对错是非,会在感情间形成一堵斑驳的墙。 子女也好,父母也罢,何必过多的争执。家里哪是讲理的地方,这是心底最柔软的一处港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