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写作基础(1)
一、储材与选材
1、材料的意义和种类

2、储材的途径与方法

①观察
❍观察人:主要观察人的外貌、语言、行动、性格、作风,观察人的生活、工作、学习等。观察人一般从外表开始,再深入内质去探索个性、特征,以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这一个”。
❍观察物:观察客观存在的物体,包括对静物和动物的观察。前者如村庄、道路、建筑,后者如飞禽走兽、运动变化着的物体等等。要注意观察其外貌、形态、性状和特征。
❍观察事:应注意事情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了解其来龙去脉,了解全面情况。不要知其一不知其二,有头无尾。
❍观察景:即观察一定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既要观察整体,也要察看局部。点面结合,并注意立足点和角度的变化。力求从外到内,由浅入深,反映出景物的全貌。
②感受
❍感受:感受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它比观察更深入。它调动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各个器官,对客观事物进行全面的感受。
❍通感:用一种感官代替另一种感官,变抽象为具体。感官之间互相替代,引起共鸣,形成通感。
二、确立中心与提炼主题

三、理清思路与安排结构
1、理清思路的步骤

2、结构的基础内容
1)层次和段落
层次,是文章思想内容展开的先后次序,它是事物发展的阶段性或客观矛盾各个侧面在文章中的反映。
段落是文章中具有相对完整内容的独立的基本的构成单位,即通常说的“自然段”。
2)过渡和照应
①过渡的概念
指段落与段落或层次与层次之间连接、承转的形式和手段。过渡在文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可以使相邻的两层意思和段落上下连贯、前后衔接,让读者能顺利地跟上作者的思路。
②需要过渡的情况
A.文章内容转换时,一般需要过渡
❍在记叙性文章中,当时间、空间发生转移,或事件改变时,为了使读者能跟上作者的思路,往往需要过渡。如郁达夫《故都的秋》开始先写自己对江南秋天的感受,第三段开始用一个过渡句“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自然地将笔墨放在写“北国之秋”上了,上下文的衔接非常紧凑。
❍在说理性文章中,当论述的问题发生改变时,一般也需要过渡。例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在论述了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意义后,用“不仅如此”过渡,转而论述马克思发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的意义。在论述了马克思作为革命家为革命事业而奋斗的一生后,用了“正因为这样”一句过渡,转而论述各国政府、资产者对他的驱逐、诽谤。
B.表达方式、表现方法改变时常常需要过渡
❍由议论、抒情转到叙述、描写或由叙述、描写转到议论、抒情时需要过渡。如峻青《黎明的河边》第一段是议论、抒情,接着用“好!现在我就开始讲这个故事”一个段落过渡,自然转入叙事。杨朔《荔枝蜜》中,作者叙述了自己参观“养蜂大厦”的情景后用“我不禁想到”一句过渡,转入抒情、议论。
❍运用补叙、插叙、倒叙等表现方法时一般需要过渡。柯岩的《船长》第一节“汉堡港的变奏”就是用倒叙的表现方法,先写1978年4月的一个星期天,汉堡港改变了它正常的节奏。然后用“故事却要从三月说起”这个段落过渡,转而从3月21日起开始叙述。又如《阿Q正传》有一段补叙,作者写阿Q到静修庵“革命”,老尼姑告诉他“那秀才和洋鬼子”已经来“革过一革的”,下一段用“那还是上午的事”一句过渡,再补叙赵秀才和钱洋鬼子到庵中“革命”的情景。
❍由概括说明到具体叙述时需要过渡。《夜宿车马店》(载1981年12月12日《人民日报》)一文,写丰收后农民的喜悦,第一段概括叙述收成情况和农民的富裕、集镇的兴旺景象,在段末用了一个过渡句“不久前的一个晚上,记者来到旗萨拉齐古镇的车马店投宿,生动地感受到了社员丰收的喜悦”。转入叙述车马店炊事员马二旦与进城卖粮油的贾满贵、高兴宽等人之间的对话,反映了丰收后庄户人的喜悦之情。
C.在议论文中,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时需要过渡。何其芳的《谈修改文章》,在谈到一般文章最大的毛病时,先总结为“观点错误、不合事理、教条主义、空洞无物”几项,接着用“就我所能想到的缺点列举出来,有以下这些”一句过渡,接着列举了文章中常见的12种毛病。
③照应的概念
指文章内容上的前后关照与呼应。写文章时交待在前,照应在后;暗示在前,挑明在后;伏笔在前,应笔在后。文章通过前后照应,能帮助读者了解文章的脉络,使文章前后呼应,结构严谨。
④照应的方法
A.开头和结尾相照应
陶铸《松树的风格》第一自然段写道:“希望青年同志们能和松树一样,成长为具有松树的风格,也就是具有共产主义风格的人”。结尾处又写道:“我希望每个人都能像松树一样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崇高的品质;我希望每个人都成为具有共产主义风格的人。”这样的首尾照应,既使文章结构严谨,又突出了主题。
B.内容和标题照应
以《松树的风格》为例,文中多处与标题照应,如“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这就是松树的风格。”“自然,松树的风格中还包含着乐观主义的精神。”这些照应,使行文处处不离其宗。
C.行文中相互照应
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中,开头写了“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中间又写“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结尾再写“呜呼,我说不出话。”多处呼应,使文章结构非常紧凑。
3)结构的几种类型

①并列式
每个层次所表达的意思之间是并列关系。议论文、说明文和有的散文常采用这种结构。叶圣陶的《文艺作品的欣赏》一文,全文共四层,每层分别讲了有关文艺作品欣赏的一个问题,每层之间的关系也是并列的。
②递进式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这个认识过程,反映在文章的结构上,就是层层深入的递进式结构。毛泽东《反对自由主义》,全文共分四层:第一层说明反对自由主义的必要性;第二层分析自由主义的十一种表现;第三层论述自由主义的危害、根源、实质;最后号召全党反对自由主义。各层的意思是逐层递进的。
③因果式
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因果关系,或者先分析原因再交待结果,或者先交待结果再分析原因。如《经济日报》曾发表过一篇题为《在联合中起飞》的调查报告,文章首先写广东湛江市家电工业公司走联合之路取得的巨大成就,然后从联合的形式和对联合体的管理两方面分析其取得成就的原因。
④对比式
将一组相反的材料,对比起来安排结构,从而突出文章的中心。茅盾的《香市》,前一部分写自己幼时见到的热闹非凡的香市,后一部分写1932年见到的阴惨冷清的香市,通过昔盛今衰的对比,展现了30年代初期我国江南一带农村破败、凋敝的景象。
⑤总分式
❍先总后分:李四光的《人类的起源》一文,第一层先总写人类是如何起源的,人类的发展分为古猿——猿人——古人——新人四个阶段,后面四层,每层分别写人类发展的一个阶段
❍先分后总:毛泽东《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前三节分别论述了相反的“两种方针”、“两套办法”和“两种前途”,最后总结全文,号召实现第一种方针、第一套办法、第一种前途。
❍先总——中分——后总:钱学森的《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先总写现代自然科学的构成体系,中间分写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的发展及它们与物理、数学的关系,最后总结全文,介绍现代自然科学的构成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