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快四年,26岁的建筑师又想出国深造了
本文转自公众号 IOZ建筑异想,作者曾吴静霆

二十六岁确实是变化很大的一年,想起罗曼罗兰说过的“有些人二十岁就死了,等到八十岁才被埋葬”,有些后怕,所以在二十六岁的这年算是开始了一种自救。工作了三年多快四年了,在二十六岁终于敢以建筑师来自称,但在身份上又再一次发生了改变。
上半年
这年的上半年依旧在公司里度过,医院的项目在设计上总算告一段落,相关的图片也终于能拿出来与大家见面了。本来计划在今年年后开工建设,但由于现在的疫情,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实施。这是对我影响很大的一个项目,接触了很多全新的东西,和很多专业的人能够接触,同时也激发了我对于医院建筑更多的好奇心。

医院项目效果图
因为偶然的一句问候,在三月的一个周末有机会跑到南京大学去参加一个关于电影与建筑的工作坊。短短的两天里其实也做不了太多的东西,但见到了很多厉害的当代建筑师和教育者。有幸被分在了金秋野老师的小组,发现原来读书多的人真能达到句句闲聊都能成为演讲的地步,突然又有了些学习的动力。而在南大的两日也是对于日常的一种逃离,逃离了商业化的工作环境,逃离了自己平日里的些许懈怠,重新呼吸了一下学校里面的空气。

在电影工作坊上与导师的合影
与 Francois Penz,SimoneChung

小组工作照,远处为金秋野老师
设计与家乡
在公司的几个月里也做了些别的项目。在四月底的时候,接触到一个家乡的项目,只是在一个很初期的阶段便无疾而终了。但这却让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我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参与到家乡的变化中来。在我小的时候,家乡简阳是一个太过平凡的小城市,在成都旁边不远不近的距离上,生活没有什么波澜,很难做出什么改变。而后来由于天府机场的建设以及划入成都的原因受到瞩目,整个城市也立竿见影的改变了起来,出现了很多大型项目。但我逐渐发现自己好像太缺少发言权了。那些真正顶尖的项目,其实还是世界级的设计团队在做,比如奥体中心的规划,是我很崇拜的Sasaki。而那些不太用心的项目,依然是那样糊弄的做着。

位于三岔湖旁的天府奥体中心,来自sasaki官网
在我大学毕业后的这几年里,我听到了很多在家乡工作的同学对现状无能为力的表述。想来现实大概是这样的吧,当家乡落后的时候,你如果不够优秀,便不能改变什么;当家乡快速发展时,你不够优秀就又跟不上家乡的发展。你对家乡的意义有时候并不在于你是否在那里,而是在于你的能力能左右多少事情。其实想来这些年做过的一些项目里面,有时候因为甲方或者当地政府的偏执,因为自己的不够专业,不够有话语权,也做过些霍霍别人家乡的项目。而现在的自己,若是在自己的家乡,其实也没法保证能够把一个项目做得多好。所以现在我觉得或许自己优秀一点能做更多更有意义的事情吧。
我在六月之后便离开公司,开始准备留学的事情。其实我小时候也蛮想留学的,不过家庭条件和成绩都不足以实现。在工作三四年后,因为我的家被拆掉,才有了去留学的资本。所以想来生活中很多的变化都是被动的,从大学到现在,虽然我做了一大堆的计划,不过好像最后也没多少事情是按照我计划来的,真是有些让人丧气呢。

离开公司时和大家去华山的“毕业旅行”
老房子是很快的被拆掉的,我扔掉了不少以前的东西,小时候的玩具,杂志。也留下了一点点,像每次出游后扔到鱼缸里的石头,部分墙上的瓷砖。又找到了很多很多年以前的照片或者文字。小时候的东西并不是太昂贵,但能够存放这些东西的房子现在是非常昂贵了。没有怀旧的资本,所以只能处处向前看。




滑动图片可以看到搬家淘出来的各式小东西:
圆珠笔头,飞机模型,鱼缸里的石头,海边的沙子
意外活动
七月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在重庆的一场活动上遇到了不少的大师,像张永和,平田晃久,张智强他们,也很难有机会和大师有这么长时间的接触。又因为更加偶然的原因,客串了一下采访翻译。说来专业翻译确实是一个很值得深入提升的东西。每个学科都有很多独有的术语,只能本专业的人能够有效的转达出来。就比如那天的同声传译员,虽然专业的流畅,但是遇上“the Spanish Stapes in Roman”(位于罗马的西班牙大台阶)的时候就会束手无策(翻译当时非常疑惑是是自己听错还是嘉宾讲错,模棱两可的翻译成了一个在罗马的公共家具)。所以拥有更好的专业翻译技能也是个值得努力的方向。

与平田晃久老师的采访对谈
留学准备
后来是生活就是学英语和准备作品集了。准备英语考试其实没有想象的顺利,上班说的那种不规范的英语虽然交流没有问题,但拿来考试确实是不够的,所以有些波折才拿到想要的成绩。
做作品集的过程也是有些特别,因为一些计划外的原因跑去北京待了差不多三个月。这三个月里倒是顺道看了些新修的建筑,像刚完成的丽泽SOHO,大兴机场。我感受到像这样的明星建筑往往笼罩在不清晰的光环下,很少有全面而冷静的研究与探讨,所有的媒体又都在转发相同的一套官宣照,配上差不多的文字,所以一定要自己去现场看看。我很刻意的买了从大兴机场出发的机票,又花了六个多小时的时间待在那里,试图把尽量多的细节探索出来。虽然未来我可能无法参与到这样世界级的超大建筑中,但我不能回避去讨论和理解它们。

大兴机场出发大厅
作品集

作品集扉页,讲述建筑的编织意义
一开始做作品集其实也是在修改以前的项目,尝试了很多新的画法,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其实也能够讲述了在之前设计中没有讲清楚的故事。
比如气球墓地设计中地下空间的效果图,过去做得蛮漂亮的,但似乎我们忘记了地下没有放气球这个事情。同时之前想象中气球飞过城市被大家所目睹的场景,也终于能够做出蛮有电影感的一套图来。点击查看气球墓地详细文章


修改前后的地下空间效果图





一组气球飞过城市场景的照片,
也对应着从出生到老去的人生历程
而在新做的项目上,我选择了17年的时候自己就在关注的家乡铁路改造的事情。事情的背景是17年的时候,我听到成渝铁路简阳段会改道到市区外,从而留下一段在市中心的可改造的空间。所以我思考着这段空间应该不只是可以成为一条公路,或许能够成为更加丰富的城市功能的载体。在这个区域内聚集着很多的城市功能: 有从幼儿园一直到高中的各个学校;有医院,菜市场这样的城市功能;有宋代的古塔;也有老年人自发的表演活动。因而做了一些分析与研究,从而提出了一个提案。但这些研究也不只是简单的客观研究,虽然图纸上的只是一所学校,一所医院,一所住宅,但我知道那其实是我读过的学校,我出生的医院与我曾经的家。

简阳铁道改造的部分图纸
我想这样的项目能让做作品集的过程不只有展示自己的能力,还能够实现一点其它的意义,就像是很多人讨论的建筑要表达社会关注一类的东西。这个提案原本就是我希望通过自己的设计来对家乡产生一点点改变的东西,之前没有很好的机会来完整的实现。而做作品集的机会给我这样的机会,时间和动力。


简阳铁道改造的部分图纸
最后
作品集完成后回到家里,其实就是疫情开始的时间了,而后就和很多人一样被困在家里,同时也试图保持学习,保持对一些东西的关注,除此之外能做的就只有等待。
经历了不多不少的这些,感受到最难的事情,其实是持续的平衡自己的心理。能做到去关注却又不担心;拥有效率,却又懂得休息;全力以赴,却又无所谓结果。好像拥有这些更好的性格,成为了未来最重要的。

简阳铁道改造的部分图纸
I O Z
建筑异想

都读到这里了,大家还是意思意思的关注一下嘛,IOZ会时不时的写写建筑内外的东西
末尾跟上公众号旧闻链接,欢迎了解更多其他相关资讯。
专访幸福古村建筑设计竞赛一等奖得主俄罗斯建筑师Amir Idiatulin
从建筑师到独立插画家:我去做有趣的事情,然后有趣的事情就来找我了
论一名建筑学大触的自我修养,俄罗斯小姐姐Anna带你走进建筑绘画的世界
离开霍尔事务所后,留在莫斯科做建筑,竞赛是他做设计的放松方式
考过一注,玩过乐队,这位最爱骂建筑师的摄影师,誓要站着把钱赚了
裸辞建筑师,自从开始了“流浪计划”,他见到了那些让他想学建筑的风景
做一个新兴建筑师的勇气或许是自成一派,探索属于自己的设计之路。
海归建筑博士生回国开咖啡馆创工作室,为能够驻扎在社区观察人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哈佛GAP一年,从BIG到AECOM,四所事务所的实习经历,如何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
美国康奈尔的教育体系、英企日企的工作经历,她的故事,有兴趣听听嘛?
在北欧各大建筑事务所求索,也享受探索生活的乐趣,来听听她的故事吧
华工研毕国企8年竟离职去地铁设计院后成为合伙人,来自80后建筑师的职业选择
接受英国建筑教育并在500强设计公司工作三年后,是什么让她放弃设计?
东大硕士生从设计院转型市场营销后创办公司,80后的他想跟你谈谈建筑发展
“不要再称呼我美女设计师”成功转型到甲方的Trista的心路历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