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
行古道,途遇一庙一亭,依山腰,傍清溪,临道而建。置身此处,讯号全无,若与世相隔,偶有采药者,荷锄行山,没入古道,无迹可寻。入玉皇庙,苔痕蔓延,神像积灰,房梁蛛网清晰可见。供台前有一功德木碑,凡为建此庙而捐助者,皆以墨笔记之,与庙宇同在,数额多为一元者,偶有五毛者,亦悉数在列,不论先后。拜垫有三,弹其尘,合十长跪。余跪神灵,少求己之私欲,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行其事,不期其果,唯望尊长相安,国康民健。起身右转,抬头乍见诗一首,附于右墙,见有漏字,遂补之,“-虔诚 佛从心生-菩萨佛祖皇土庙,漆包金描显神威,八方伩徒期朝集,长香红烛烟如炊,额头奌地臂朝天,双手合一祈上苍,国强繁荣殊贫病,民富财溢福寿康。 ”心念之,忽而百感交集,余非佛道信徒,亦以敬畏之心待之,期求与信徒无殊,遇其庙,属缘,甚幸。 离庙行至亭内,有凳有桌,可供休憩,墙有三面,挂木牌有五,上刻古人诗文共七首,为《永康道中》、《三衢道中》、《义乌道中》、《与朱元思书》、《闲情偶寄.行乐第一》、《赤壁赋》、《五柳先生传》。余心困惑,何以于亭内挂诗文?遂逐一诵读之,古文后四篇,皆属耳熟能详之作,可为世人传颂千古。余念罢,恍然大悟,修亭之人戏称闲人一介,不附真名,乃积德行善之举。后三首,应为生平之最爱;前四首,意欲刻画此地之佳景。此“闲人”性达雅,好山水,喜以足行,访山涉水,不慕荣利,人同五柳先生“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惊觉年少所背诗文百首,咬文嚼字,只知寻章摘句,难解深意,无所感怀。待行路万里,阅人无数,思绪万千,方真知人生而少有圆满,多有憾事,自有其美,各有所缺。余自幼好读书,亦不求甚解,戏耍有伴,交心无伴,常感他人思绪,自知适时而止,以距离相交,独来独往。年岁渐长,亦如是,遂常著文章以自娱,形式多变,时而寥寥数字,时而长篇大论,琐事为多,皆有所感,似丑角顾影自话,唯灯盏、笔墨、书画相伴 。案前寡语,可日不与人言,人来则谈笑如风,人走则静处寡淡。不期流水遇高山,此乃生时之常态,泰然处之,以文记之,身后可见字如流水,湍流不息,脉脉无声。余心无憎无怨,自求养性修身,爱人惜己,常持镜而自照之,望言行相合...... 世事多艰,苦乐参半,难尽其详,余感修亭之人虽有深意,但鲜有人细品诗文,更无人赏识,见亭内狼藉不堪,遂静扫污秽,作闲诗一首,赠予闲人。 《乌伤道中.行山有感 赠闲人》 古道清溪傍苍松, 今朝细雨暮来风。 误入庙宇祈福事, 人心相合盼吉时。 静驻亭前品诗文, 坐听鸟语数年轮。 感物伤情非真我, 怀恩念德笑此生。 ——此诗于庚子年由凡夫俗子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