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读书总结(四)
李劼人 :《死水微澜》
这部小说还蛮有地方特色的,讲的是成都的故事。有时间分专篇来讲吧。
沈从文:《短篇集》
沈从文的短篇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写都市人的虚伪、庸俗、斤斤计较,另一种是写湘西人的原朴、自在与人性美。写湘西的篇目远远好于写都市的。有些篇目写的很美,像《龙朱》《边城》《三三》《菜园》,其中的主人公都有近乎神性的完美人格,纯粹、天真、高洁、真挚。而人物所处的环境也是桃花源记式的自然优美,和人物美好的性格相辅相成,一起构建他关于人性美的神庙。有些也是写乡村的,生活却更加残酷一些,《石子船》《柏子》都是写水手的生活,他们在水上来去,船上讨生活,命数是说不定的,他们也只能抓住现在的生活尽情的生活,但这尽情之中又总有那么一丝绝望。《丈夫》《萧萧》讲婚姻,前者是妻子去城里卖身好养活家,后者是童养媳。婚姻似乎只是一个尴尬的幌子,生活才是赤裸裸的根子。就像老舍所说的“真正的情种只会出于大富之家”,穷人光是应付生活就已经筋疲力尽、尊严扫地。还有一些,是写原始的刚烈的甚至残暴的人性,流动着一股原始的强力,与他所一直厌恶的“寺宦”观念相左的一种力。《媚金·豹子·与那羊》这故事,放在现代其实挺难以理解的,媚金因情人约会迟到而生误会就自杀,豹子来看见媚金为他殉情也拔刀自刎。但我所理解的它的美,是在这样一个故事里,爱情大过天,它刚烈又纯粹,没有世间的斤斤计较、相互欺骗、针锋相对、妥协退让、激情退却、相看两厌,它把爱情最耀眼的特质浓缩在一起,让这个故事流淌着一股热血,一个现代生活所不会有的纯粹、执烈的爱情故事。《虎雏》是讲一个少年,一个帅气、聪敏、很讨人喜欢的小伙子。文中的作者本想把他留在身边好好培养,让他成为都市精英中的一个,后来直到他在街上失手打死了人逃跑,作者才知道他不属于这个都市,也不属于那精英的阶级,他不懂得文明与教养,他纯粹是一个按自己本性而活着的人。《湘行散记》里也有他,似乎真有其人。写都市的故事里,我记得最深的,就是《都市一妇人》,这讲的是在人世几经沉浮的一个中年妇人,在俱乐部邂逅了一位年轻的军官,他们两情相悦,很快就在一起了。军官虽年轻单纯,妇人却几经离弃,她害怕这军官新鲜气一过也离她而去,便偷偷下毒毒瞎了军官的双眼,使他后半辈子只能依附于她。安排好一切,扶着瞎了眼的军官上了远去的游船,打算到一个新的地方开始他们新的生活,谁知途中穿却翻了,两人双双葬身大海。它其实还有一个前传《一个体面的军人》,大致讲的是这个年轻军官的个性和生活。如果对照沈从文所写的湘西生活,人们那纯粹的生活,天然的本性,便更能体会到都市生活所塑造的人的性格和心理如何发生了扭曲,又如何的压抑与痛苦。
沈从文的书,越看越喜欢。而随着年龄见长,逐渐体会到如今生活里的种种,就更能体会到沈从文所建造的那人性神庙的良苦用心。唯一不喜欢的,大概就是他所创造的女性形象,不管是翠翠、三三还是贤贤,似乎形象都有些单薄,太过于代表着他的一种理想和梦想,而忽略了女性本身。
施蛰存:《将军的头》《梅雨之夕》《上元灯》
穆时英:《上海狐步舞》《夜总会里的五个人》
刘呐鸥:《都市风景线》
这三位都是新感觉派的代表人物,也可以归入海派。海派的很多作家,我都还是很喜欢的,因为他们写的东西里,很多在现代的都市生活里依然感同身受。
这三位里我最喜欢的是施蛰存的小说,因为他的小说不但把人的微妙又矛盾的心理分析的很透彻,其背后又还有一种诗意。《将军的头》里的花将军,奉命征讨吐蕃,他身为唐朝的将领,却流着吐蕃种族的血,在此次征讨的路上他自然满心的矛盾,一会想要反过来杀死唐军,威武吐蕃,另一方面,有无奈要攻打吐蕃,他犹豫不决,便在边境驻扎,下令暂不出击。在这里,因为一个武士调戏民女,他严惩了他,并认识爱上那个被他解救的少女。他又增加了一层爱欲烦恼。等到真正战争开始时,他因为爱欲而分神被砍掉了头,即便如此,他依然骑马拎着敌人的头奔向少女想看她一眼,然而,却遭到少女无情的嘲笑与羞辱,坠马而下,另一便的头颅也流出伤心的眼泪。这故事凄惨、矛盾又唯美,有点让 想到王尔德写的故事。《梅雨之夕》是一个中年男人下班回家的路上邂逅一个少女而在雨中打伞送她回家这一段路程中,这中年男人漫无边际的意识流。这少女的美丽与青春引起这男人的无限遐想,似乎是逃离日常又琐碎、烦闷的生活而作的一个白日梦,很短暂,很美丽,像阳光下的肥皂泡。
穆时英很注重小说的画面感和现代性,看他的小说有非常强烈的镜头感,感觉自己似乎不是在看文字,而是跟着一个镜头在走动,在这五光十色、热闹非凡的画面中,却散发出人的孤独、焦灼与绝望。我觉得他的小说看起来不是很享受,看完了想起来,却能让人有所触动。
《夜总会里的五个人》似乎每个人在这风月场都得心应手,喜笑颜开,却把伤心和绝望藏在背人的时候,冷不丁,不知什么时候,有人就因为承受不住开枪自杀了,留下一阵吃惊和苍凉。
刘呐鸥的小说有点偏欧式,不管是人物、故事还是语言。他写的是一种疏离之感,都市人之间感情的那种淡薄,这感情不是什么牢固的坚不可摧的东西,而是朝夕可变似有似无的。说不上很优秀,但别有一番风味。
曹禺:《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
戏剧我不大熟,但曹禺的戏剧,我是很喜欢的。为什么呢?我觉得他的戏剧有一种非常饱满的感情,情热;人都像个人,且是有自己强烈个性的人;戏有意思,抓得住人的心。《雷雨》里的人都有些疯狂,繁漪疯了一样的想抓住周萍,赤裸裸的显露自己的情欲和想要生的欲望,赌气的拒绝社会和生理加在她身上的职位;周朴园虽然在社会上在家里,都显得冷静又威严,可他也疯,他不断的娶妻又不给她们以真的关爱,只有强硬的威逼,他抛弃了侍萍又留着她的东西给自己心理的安慰和欺骗;周萍,早年远离父母,长大回到这大公馆,经不住繁漪的诱惑,得手后又怕的不行,便奋力抓住四凤,想把自己从一滩烂泥里救出去,负了繁漪不说,对四风也不见得有几分真爱。《雷雨》的人物关系相互交叉重叠,戏剧冲突强烈,曹禺后来不喜欢它,就是觉得它太像戏了。可它演出,却有很好的轰动效果。也许生活太多平淡,而我们正需要这一点神经质的强烈的戏剧。《日出》是散点的技法,人物繁多,表现的主要是两个社会,一个是不足者的社会,一个是有余者的社会。这个剧我不大喜欢,是觉得貌似意识形态的东西太多。《原野》像个黑暗系列的剧,与《雷雨》有些相像,人是一样的疯,冲突是一样的强烈,只不过更阴冷,更富有想象力。《雷雨》是很现实的冲突,《原野》是极具想象力的生命的蛮力。“讲人与人的极爱和极恨的感情”。《北京人》就跟其他几部激烈的爱与恨不同了,它更加的沉静,但也更加的压抑。写的是人的日常生活,人的精神世界。有曾皓的阴险自私,有曾文清的儒雅懦弱,有曾思懿的世俗刻薄,有愫方的娴静淑德。一个深宅大院,了无生机的生活,愫方的贤德不足以给这神仙洞一样的曾家更换血液,它是旧的、将死的、没有活力的生命。
夏衍:《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芳草天涯》
夏衍的戏剧也不错的,相比于曹禺的热烈和对于生命本质的追寻,夏衍更注重日常的琐碎与人生的无奈。读曹禺的剧,全身的情绪会调动起来,读夏衍的剧,则忍不住一声声的叹息。为其中人物的命运,也为其中生活的琐碎与无奈。《上海屋檐下》把上海弄堂生活的那种拥挤、琐屑、家家户户百态人生展现的淋漓尽致。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三里湾》《锻炼锻炼》
赵树理的小说,我不是很喜欢吧。虽然他对于农民和农民生活的书写惟妙惟肖,对农村妇女的刻画也深入其态,可我总觉得他的小说很单薄,像边角料,而不像一本浑厚的乡土文学。读完以后,让人觉得可取的,好像都是些小玩意,而从整体上并不能启发我。
钱钟书:《围城》
喜欢的一部小说,分单篇来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