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时期的天与人(简单阐述)
中国文化及民族心理的形成时期当属商周,我们可以通过考察商周时期人们主要讨论的论题来把握中国文化及其民族心理结构的来源。
当一个话题反反复复第被人们讨论、关注、解释时,这个话题就会形成帕累托所说的“沉淀物” (Residues)。当遇到外界环境变化时,“沉淀物”就会作用于该民族,使之做出相应的应答。
在商人看来“天”指人格神的天,也就是上帝。天命也就是指上帝的命令。
“天”(人格化神之天)改造成自然之天(天空)
“气”是自然界的基础及来源(也可以说气是自然界的主宰)
从周代开始中国人渐渐摆脱超自然神秘力量的控制,关注人自身,重视人的力量,自蒙昧的迷信状态走向人文主义。但周人借以抗拒上帝的是人的道德,人之可贵是因为道德。一句话,人之为人是因为道德,道德给予人力量,因此人是天地间最可贵者,这就是中国的人文主义,道德式的人文主义。从此这一道德式的人文主义一直统治中国人的思想,在政治方面,论证政治权利合法性的标准就是道德。后来发展出“得民心者,得天下”之说。
中国的思想分成两大学派。
那些将主要关注对象限定于人(人类社会)的思想家关注道德,于是渐渐形成了儒家学派,最终东周的孔子集该学派的大成而奠定了儒家文化的基础。儒家学派的激进者(左派),宣扬更极端的道德(兼爱),则演化为墨家;儒家学派的右派对道德没有太大信心,于是从荀子的性恶论开始,到其学生韩非、李斯则发展出法家学派。
那些将主要关注对象限定于“天”(自然界)的思想家则形成道家学派,东周时代的老子、庄子总其成,道家学派的极端者分裂为阴阳家,比如邹衍。总的来说整个周代的天、人观念是相分的,天与人还没有得到最终的统一。天、人的统一有待汉代董仲舒的努力,直至宋代朱熹才得以实现。
在商周时代逐渐形成的以道德为基础的人文主义,以“气”为基础的自然主义及对天人合一的追求奠定了中国后来思想的基石,塑造了中国人的民族心理结构。在之后的两千多年左右着中国人看待事物的方式,造就了中国人重感觉,轻理性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