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茶是有大名堂的,无味而至味,无乐其实大乐
“吃茶是有大名堂的,和尚吃茶是一种禅,道士吃茶是一种道,知识分子吃茶是一种文化”。说到品茶,贾平凹的点评倒也独到。

子兴说“无味而至味”,评论家说“这正如你一样,有名其实无名,无乐其实大乐也!”这对话出自他的《品茶》中,无味而至味大抵也是他在茶中的至深品悟
“味无味”是说人若要知味,必须先从品尝无味开始,去体味恬淡中的真味,从平淡无奇的现象中感应察觉出真实和规律来,把“无味”当作味而得其味。品味在大众眼里没有味道的事物和事理,就是味无味的意义之所在。
“我常想,世上能用此等大杯饮茶的,一是长途汽车的司机,二就是我了,都是靠苦力吃饭的人。”这是贾平凹《品茶》中我觉得最朴实的一句话,都是靠苦力吃饭的人。而大众对于他的评价确是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
他的文章对于读者来讲也是朴实却不乏深刻的。
从初读的平淡无味到慢慢领会其中的深邃,他的文章也如清茶般沁人心脾,缓缓地流入心间,苦中回甘恰恰胜过直白而粘腻的甜千万倍。
贾平凹独爱大茶杯,“从此饮茶用此杯,日晚不离案头。”他对这个专属自己的大茶杯有特别的感情,“此杯之好,仅我独享,”贾平凹对他大茶杯的爱,我觉得就是一种很好地赞美,虽没有华丽的词藻,但却让我感动。
《品茶》中当他要买大茶杯时,店主说,现在富贵闲人多,饮茶讲究品的。但他说“我无富贵,更无有闲,写作时吸烟如吸氧,饮茶也如钻井要注水一样,是身体与精神都需要的事,品能品出文章来?”

的确如此,又回归到“吃茶是有大名堂的”。百姓喝茶是一种需要,和尚饮茶是一种禅,道士品茶是一种道,而文人饮茶则是一种文化。
品茶是快乐是消遣是享受,古人把茶当做陶冶性情、锻炼品格和思想情操的途径和方法。
唐代的刘贞亮提出“茶可雅志”、“茶可礼仁”、“茶可行道”、“茶可修身”的“茶德”。
于是古人便会以茶为范,以茶载道,把“道”寓于品茶之中,使茶性与人性相通,茶品与人品相合,借茶香茶韵,构筑出淡泊谦和的意境。
喝茶可解渴,品茶可怡情。但不论是喝抑或是品,其中韵味皆取决于自身。茶使你消除疲劳,精神振奋抑或是消遣时光,感悟人生都是它所带来的价值,不论贵贱。

人生在世,境遇不同,因而滋味各异。
淡泊者品茶,不求功名利禄,只想拥有一份祥和与宁静。
失意者品茶,已将红尘看破,万念俱焚,只盼默然洇渡余生。
愚鲁者品茶,懵懵懂懂,不计得失,不念富贵。
哲人品茶,思考的是社会、人生。
文人品茶,吟咏的是风月、爱情。
恋人品茶,盼望的是白头偕老,守候一生。
佛家品茶,品的是觉悟,而不是与命相争。
茶,喝的是一种心境,品的是一种情调。在沉沉浮浮中,选择了清淡和超然,一种简单而优雅的生活态度。擎一盏清茶,任幽香冲去了浮尘,沉淀了思绪,心情,悠静才可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