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加莎你太坏了!《帷幕》读后感
——提醒!严重剧透——
10多年前,我陆续买过近 30 本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书,那是我对推理小说着迷的源头。当时书店里卖的基本都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推理系列”,黑色封面的小开本。
起初我对这个版本并没有什么特殊感情,但在书架上摆得多了,不由得对“整齐划一”生出了一种偏好,不愿意在其中混杂其他版本。于是自从那个版本不容易买到以后,我就没再买过她的书了。

我看书很随性,所以对于同一个作者的很多本书,我都是凭心情随便瞎买,不会在买之前专门去了解一下哪本是作者的成名之作、哪本是获奖之作,或哪本有什么特殊意义。
所以吧,铺垫了半天,我主要是想给自己解释一下——为什么阿加莎是我最最喜欢的推理作家,波洛是我最最喜欢的侦探角色(其次是马普尔小姐),但我竟然完全不知道阿加莎最后把波洛给写死了!!我碰巧没有买过把他写死的那本书!而且我还一直莫名坚信,当阿加莎不想再写波洛的时候,会请他去埃及或土耳其之类的地方旅行疗养……
我都舍不得安排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波洛去农村过田园生活种西葫芦,你怎么就忍心安排他死掉呢?!你对自己一手养大的角色也太狠心了吧!

总之我是前天才偶然得知,波洛死在了《帷幕》这本书里,于是伤心得赶紧去买书(买的电子书,依然为了书架的整齐划一……我真的应该克制自己的偏执了),然后狼吞虎咽地读完了。
虽然很久没看,不过我对阿加莎的故事套路还是挺熟悉的,谁会死掉、谁是凶手、犯罪动机、犯罪手法,基本都能提前猜到。但即便如此,她还是巧妙地设置了几个意外和困局,让我十分惊喜。
谁会死掉——从波洛一开始提供的凶手曾经犯过的 5 个案子来看,总是一对虐待关系当中,施虐的那个人会死。
谁是凶手——记性太差的人肯定当不了连环杀手;那些一门心思搞钱、搞科研或搞女人的人,心灵都已经很有寄托了,懒得去琢磨怎么杀人。只有那种看起来啥也没干,跟谁都没关系,但哪哪儿都有他的人,最可能是凶手。
犯罪手法——波洛给出的 5 个已知案子里,所有的犯罪嫌疑人最后下场都很惨,或者被审判,或者流离失所,或者精神崩溃,但即便如此,他们谁都没有把罪责往外推卸。这 5 个互不相识的人不可能齐刷刷地为了保护真凶而把自己置于这么悲催的境地。所以真凶肯定不是直接杀人的人,他是用间接的方式促成了那些谋杀。那么在之后的故事里,只要看谁最能推波助澜,谁就是坏人了。
犯罪动机——阿加莎的故事里,通常的犯罪动机是为情、为财、为复仇、为自保,比较少出于纯粹的恶意,以杀人为乐。但波洛给出的 5 起已知案件中,被害人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种族、性别、年龄各不相同,所以常见的犯罪动机都解释不通了,只能采用最后一种。

我的这些判断大多出自波洛一开始就给黑斯廷斯提供的 5 个已知案件。所以这本书的写作方式很有趣,就像一道应用题:先开诚布公地给你列出寻找凶手的已知条件,让你从已知条件中提炼出有效信息,然后把你和凶手同时置于新的场景当中,让你不仅要找到凶手,还要比凶手提前一步找到被害人。
而且另一层趣味是,所有的谋杀案都有两个凶手,一个是波洛追踪的“幕后真凶”,一个是犯罪的真正实施者。
这是波洛给黑斯廷斯出的题,也是阿加莎给读者出的题。她非常公平地、毫无保留地把解题所需的全部线索都写了出来,同时又巧妙地为每个线索布置了很多干扰因素,其中最大最大的干扰因素,就是我们的故事讲述者——黑斯廷斯!
真的,我平时对第一人称讲述的推理小说都保持警惕的,尤其是那个第一人称不是侦探本人的时候。但是这一次,出于对老朋友黑斯廷斯的无限喜爱,我几乎完全跟他感同身受了,彻底忽略了他的第一人称视角所存在的盲区。
所以,尽管我明明在看书之前就知道,侦探从来都不会白白死掉,隐约意识到坏人应该是波洛杀的;而且我也很清楚阿加莎的故事里正义必胜;也知道波洛对谋杀的一贯态度——无论如何杀人是不对的,必须受到惩罚……总之就是尽管我掌握了解迷所需的全部信息,但我依然没有提前猜到波洛是怎么杀的人,以及他自己最后是怎么死的。我顺着黑斯廷斯的焦虑和悲伤,把自己掌握的线索全都怀疑并且抛弃掉了。
唉,就像波洛最后给黑斯廷斯的遗言里说的:如果你还没有发现真相,那完全是出于你的善良。实际上波洛利用的就是这种善良。我觉得如果阿加莎对读者说的话,就是:如果你还没有发现真相,那完全是出于你对黑斯廷斯的喜爱。她利用的就是这种喜爱。
呜呜呜呜呜!你们两个都太坏了!你们怎么好意思这样双重利用你们最忠实的朋友黑斯廷斯!!太欺负老实人了!

除了黑斯廷斯这个最大的干扰因素,阿加莎还在故事中精心布置了一个困局,先引诱你自我怀疑,再引导你步入歧途。
这就是科学家夫妇那个案子,表面看起来它符合幕后真凶的一贯规律,可根据我之前总结的破案思路,这个案子中最有嫌疑的几个人都已经被彻底排除了!于是我不由怀疑自己,为什么同样规律的案子,我却不能用同样的思路找到作案人?难道是我之前的思路错了?!
还好,我最终还是坚定信心,没有走上阿加莎布置的歧途。不过我也确实没能在波洛揭开谜底前想清楚这里暗藏的玄机——一方面,虽然幕后真凶也盯上了这个受害人,也用力地煽风点火、推波助澜了,但作案人最终实施谋杀却完完全全是出于另一股动机!另一方面,犯罪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个巧合(如果没有这个巧合,这篇故事就完美了,巧合永远是推理小说的败笔)。所以,这起案子虽然看起来符合真凶的手法,但其实真凶只是白白出来打了个酱油。
好吧,就这样吧,我也没什么其他想说的了。我喜欢《帷幕》这个故事,但我真的不喜欢波洛死掉。何必呢!为什么就不能让波洛开开心心地去埃及旅游呢!!实在想虐他送他去种西葫芦成不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