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打动我的女性
豆瓣上有个话题是文艺作品中打动我的女性形象,最先想到的是《飘》里的斯佳丽真的很有勇气,大背景之下的她从只有情爱的少女长成了顽强有担当的家庭支柱。前几天看了《走出非洲》,新婚第二天丈夫就搬走,马上振作起来打理整个非洲的农场。打动我的从来都是这种用力活在此刻的女性们。但如果说到此时的时空,我想到的不是远在天边的大人物,却是生活在我身边的实实在在的优秀女性们。
博士学姐A: 我认识她可以说充满了巧合,她是我学姐的朋友(也是学姐)的学姐的学妹。由于自己工作了几年在读书,心境和大多数直接出国读书的人不太一样,也不太玩得到一块。认识她可以说,是我在留学期间觉得非常幸运的一件事。她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依稀记得有个对她的评价是“阳光下煽动金色翅膀的火烈鸟”。她看书,学术的非学术的,有几次图书馆里见到她,专注的眼神让我甚至不好意思跟她打招呼。她看展,看展做笔记的习惯就是她教我的。她运动,定期跑半马全马,hiking,每周足球训练。她记录,可以看到她每天的奇思妙想。活跃的她会拉着大家一起在特殊的日子聚会聊天,六一儿童节我们探讨儿童,自己的生日带着大家一起去hiking,然后一起看日落。处处给人惊喜,得知我的生日立马做了蛋糕邀请我庆祝。哦,她还会做甜品。如果要我给她一个评价的话,我会用莎士比亚的名句“The world is my oyster”.她让我看到人生和世界的可能性,尤其很丧的时候,和她聊完总会充满鸡血地立起来,然后想:嗯我可以。
博士同龄B:我认识她是上面学姐介绍的,其实他俩关系贼好哈哈哈,那句火烈鸟的评价也是B给的A学姐的。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在去牛津大学听讲座的火车上。B没有看完向A借来的书(因为要“过期”了),疯狂地翻看。那一次的见面我们并没有深聊什么,只是发现我俩同岁,也都对大自然很感兴趣。后来不知道怎么就熟悉起来了。熟起来之后,我才开始真的佩服她。同为90后,但她的生活方式非常的“老干部”,早睡早起,作息规律,饮食规律。她很沉静,在公众号里定期更新了自己的所见所想,喧闹的时代里,好像唯独她的书桌是宁静的。她很细腻,会在分别时,出其不意地发大段文字给你送别。她很感性,会在公众号向全世界撒狗粮宣布自己有了男朋友,理由是“给了我最大的自由做自己”。她着实关心着这个世界,我们一起堂食酸奶,她吃完之后把一次性勺子擦干净,她说这个勺子其实可以继续用的,另外她也想看看她一年到底会消耗多少一次性用品(这一点学姐A和她都是一样的)。我总觉得她的身上拥有了无数美好的品质,羡慕得不行不行的。
她们两个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我说不出来具体是什么,只是觉得她们认真地看待自己,真实地活着。怎样的女性是打动人心的,这是一个“一千个哈姆雷特”式的问题,但我猜想那些打动别人的女性也许从来没想打动别人,只是按着自己想要的方式,努力地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