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问津的学期/申请总结(?)
这次学期没有结束就来写小结了。应该来说这个学期的学习状态是最差的了,同时也发生了很多事……为了不全部忘记,还是先在这里记一下吧。
在收到第一张offer前,我的日子都是糊里糊涂过的。高等数理统计从熟悉的参数模型过渡到了非(统)参(计)模(学)型(习),同时摇身一变变成了一门很难的数学课。高级回归从熟悉的独立情形过渡到了相关情形,同时换了一个每天让我们领悟‘intuition’,但从来没能让我真正理解的老师……第一周和老板见过之后,决定开始试着写之前科研的draft。
第二周,在朋友的劝说下报了citadel今年的datathon,意外的是只有我通过了材料初审……于是我就莫名其妙地公费去了三藩市好吃好住了一趟,参加了一个刺激度翻倍的美赛而且并没有得奖。认识了两位ucb很厉害的phd,同时很神奇的在会上见到不少本科熟人(而且他们拿了最后的大奖)……本科还想要读金融工程的时候会觉得citadel是非常厉害遥不可及的地方,但是在几年之后对金融完全没有兴趣(真香啊)的我却误打误撞,和一帮想要做quant的人来了citadel的比赛,感觉很微妙。
第四周的周五上完课的我在食堂买好饭拿到下午的教室,却意外的在邮箱收到duke的offer,于是申请季的第一次开奖就直接开出了dream program……应该说这两年一直在接触贝叶斯统计,但duke stats确实是一个招生标准很奇怪的项目,所以拿到offer还是很吃惊。一周后的周五本系也给了return offer,正式地在两所学校之间开始纠结。
然而拿到offer之后的日子也并没有变得好起来。国内的疫情越来越严重导致我每天都很担心家人,由于不想被传染也丢掉了去图书馆和自习室学习的习惯,每天在家里发呆……老板travel了两周,同时我以准备期中考为由推掉了一些锅,但实质是并没有好好学习,期中也考的不太满意。
第六周和umn的一位教授短暂的视频聊了一下天,教授在了解了我的申请情况之后好奇的问我为什么不申Stanford和ucb,虽然知道自己的水平远远不够不过被肯定还是非常高兴的哈哈。虽然确实觉得做MCMC很有趣,以及Minneapolis是个很酷的城市,但是考虑到项目的规模感觉自己被录的可能真的不大啦。第七周周一的早上迷迷糊糊收到了CMU的decision email,之前一直以为自己被拒了,结果打开一看却发现是个waiting list,作为一个完全没有机器学习背景的人这绝对是申请季对我最大的肯定……
于是恍惚间就突然到了第八周biostats面试的日子。生统的面试其实我表现的非常不好,之前准备了不少关于科研的问题最后都没有遇上,反而是被问到了一大堆behavioral questions,我只好开始信口胡编…不得不说生统对人际交往和口语表达的能力要求还真是高啊,系里的教授也特别看重和不同科研机构合作的经验。第二天和所有的prospective students一起去Fred Hutch参观并听了一个关于新冠疫苗临床试验的讲座,意外的发现主讲的女士是自己duke心仪教授当年的导师……奶奶虽然上了年纪却依然优雅,发现ppt里的错会幽默的纠正“大家写论文的时候可要注意啦,不要把clinical trials拼成clinical trails”,给我们讲完就飞去日内瓦开会了。
不过最后生统还是录了。感激涕零老板以及各位推荐老师的同时,超小声说一句生统好有钱。最后到了这周,由于根本不敢出门我很弱地取消了本系的campus visit(其实被介绍给自己系很尴尬),本来活动安排好的几个faculty meeting也改成了Skype chat。Skype了一天下来,晚上和家人视频的时候突然觉得感觉很不自在,很想学术式问好……
怎么说呢,这个学期最常见的两种心态就是“好意外啊”和“浑浑噩噩”吧。接二连三的好事情实在太多,不知道是不是以前本科的时候习惯了接受打击和长期蛰伏的生活,现在在面对好事的时候根本不知道如何坦然应对。我觉得眼下的我太“漂”了,也许可能还是需要更多的捶打才能静下心来好好做事吧。两年前的这个时候手上能用的offer只有uw的ms,自然也没有选择的余地,也根本不会想到自己从两年前幻想着留本系,到如今可以用本系的phd“保底”(我被我精心挑选的保底校莫名其妙地拒了……),在几个各不相同,但又非常诱人的选择之间左右为难了。
正如今天聊天一位教授说的,现在挑offer,就是在挑career了。我仿佛又一次回到了14年的夏天,被迫在很短的时间内用不足的信息在清华和北大之间做选择。但那个时候的我更年轻、更耐锤,面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也更有试错的空间;六年转眼过去,在探索真正兴趣的路上经受的困难已经让我有些疲惫,但与此同时,那些没有机会走的路却又永远显得那么令人心驰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