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在年轻的时候去做年轻该做的事情,成熟了之后再做成熟该做的事情。”
一起看演出!

观看任何演出都是有专门的观演礼仪的,我相信大家也都是了解的。艺术作品一贯的主题无非是亲情、友情、爱情以及生死(生命),而后两者又是经久不衰一直被探讨和演绎的主题,而普希金所作的《叶甫盖尼·奥涅金》这部歌剧也讲了一个爱情故事,通过这个爱情故事也引发我们一起来思考生命的价值所在。那我先用最接地气的方式给大家把故事简单介绍一下:
一个姑娘爱上了一个帅小伙儿A,并且经过几番内心挣扎终于鼓足勇气向小伙儿A表白了,结果小伙儿A冰冷的拒绝了她,告诉她,姑娘,虽然,我觉得你不错,但我觉得我不适合过幸福的家庭生活,我觉得我们做朋友更合适。

对!
纯真的姑娘被拒绝了。
然后,这个男生A依然在外面浪,与此同时,女生遇到一位视她如明珠的男子B,男子B对女子一番赞美之情,不久便娶了这姑娘,从此,俩人过上幸福的家庭生活。
突然有一天,男生A要与男子B来结交,然后,他见到了眼前端庄贤淑、沉着冷静的姑娘,而这个姑娘正是之前被他嫌弃过的女子,这时候男生A觉得自己之前简直是瞎了眼,他很后悔,他不顾姑娘已婚,深情示爱,舍命狂追···
姑娘说,小伙儿,你省省吧,曾经我是一个单纯率真的姑娘时我那么喜欢你,你冰冷的拒绝了我,如今你又来追我,这算什么事,并且,我老公很爱我,我要一生忠贞于他,你走吧,我们再也不要见了。
从此故事完结。
这个姑娘叫塔季扬娜,小伙儿A就是男主奥涅金。






故事讲完了,其实,我们可以看出故事很简单,甚至有点俗套,而且歌剧的唱词也是极其直白,但是普希金把人物复杂的性格描述的非常贴切,对人性的把握描写的很细致,使故事整体富于深意,这也是作品经典的原因之一。对于任何一部舞台剧作品(包括话剧、音乐剧、歌剧等)来说剧本都是举足轻重的,舞台剧作品最终呈现出的艺术价值很大一部分受剧本影响,“剧本是一剧之本”,除此之外,还有几个非常重要的元素,比如音乐、舞美、服装、表演等。那么具体到歌剧作品,在此元素基础之上,创作者们需要对音乐、表演等元素进行更为厚重的描述和表达,厚重的文学基础、厚重的音乐基调、厚重的表演功力、厚重的舞美呈现、厚重的服装表现、我称之为五厚重,其实,所有这些最终汇集到一起的也不过是这个国家这么多年的厚重的文化积淀的一种呈现。有了这些,我们才看到,观众在观看演出之后的热烈表现,才会出现像本次演出坐我旁边的外国女子在一旁一直拍手叫好的同时朝舞台上大声喊“Bravo!Bravo!······的场景”。
1、厚重的文学基奠:
导演亚历山大·泰特尔Alexander Titel介绍说俄罗斯人将普希金称为“我们的全部”。普希金所作的《叶甫盖尼·奥涅金》被誉为“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而柴可夫斯基在普希金小说的基础上构筑起的抒情场面则组成了最广为所知的俄罗斯歌剧。歌剧脚本的遣词用字十分贴近普希金的原著,保留了不少普希金的原诗,还有柴可夫斯基添加的音乐和戏剧元素。
我们可以举几个剧中唱词的例子来感受一下作品的文学美:“如果有一天我迷恋家庭生活,成为一名幸福的丈夫和父亲,那么新娘一定是你…。” “不要永远单纯天真,否则容易上當受騙。” “祝願你永遠如今天幸福甜蜜,不要忘記父老鄉親和愛慕者。” “年輕少女可以像天使般可愛甜蜜,也可以像魔鬼般邪惡狡猾。”
怎么样?你是否喜欢这些文字,如果变成唱词呢?如果是俄文的歌剧唱词呢?
2、厚重的音乐基调:
古典歌剧、古典舞剧最棒的原因之一就是现场古典乐的演奏,这一点简直比美国百老汇的音乐剧还要赞,之前在美国期间看了好多场林肯中心的古典歌剧和舞剧的演出,现场的指挥也很精彩,但是却没有赞过今天这位胖哥哥,这位胖哥哥的名字是菲利克斯·克洛波夫(Felix Korobov),我们用激情澎湃来形容菲利克斯·克洛波夫(Felix Korobov)一点也不为过,他厚厚的背影对着观众,观众看见他一袭黄色的、卷卷的中长发披在肩上,时快时慢的变动的双臂指挥着时而激进、时而低缓的弦乐、铜管乐及打击乐等的演奏家们,只见他全身心投入指挥,刚柔并济,指挥于他而言就是一种享受,连菲利克斯·克洛波夫(Felix Korobov)的头发也跟着他指挥的旋律和节奏一起舞动,这场面简直不要太有感染力,观众完全沉浸在这音乐中,沉浸在剧情中,演员们也很投入,整个场非常集中。
歌剧演员的唱功一向是歌剧艺术的重中之重,全俄文演唱,虽然听不懂唱词是什么,但是音乐是不受国家和语言限制的,音乐是世界通用语言。

3、厚重的表演功力:
这部歌剧最特立独行、与众不同的表演应该就是在幕布拉开的瞬间,我们看到站在柱子旁边的4尊全白雕像,以我的观演经历,我首先想到的这肯定不是真的雕像,是演员扮演的!!!可是舞台上的他们真的是纹丝不动,其中一束光将演员的轮廓照到柱子上,我心想我不相信你真的纹丝不动,看一身白的你可能远距离我看不清楚,于是,我就盯着灯打在墙上的背影一直看,看到底有没有移动的迹象,不过,果真是一点也没有动,到最后我都有点怀疑自己一开始的判断了,开始有点以为是真的雕像而不是演员扮演的了~~不过,当剧情发展到需要这些雕像移动的时候,观众就会发现这些雕像们都“活”起来了,动起来了,有生命力的雕像果真不一样,这给这部歌剧增添了很多魔幻色彩。
好的演员就是这么专业,不论是演一棵树、一个雕像还是其他什么事物都能给“以假乱真”了,这倒让我想起小彩旗在杨丽萍的舞剧《孔雀》中连续不停转2个小时的表演,一停不停的转动,转到常人无法企及,转到常人信真为假。不论是哪一种,不论是静到常人无法企及,还是转圈到常人无法企及,还是其他,只要能超脱常人范围极限的,都会容易被大众所称赞和佩服。


4、厚重的舞美呈现:
舞美设计非常的点睛和大气,采用国际上通用的“一景到底”,剧中出现的黑色的铁桥被放在舞台地面上的时候是庄园外的花园与桥,被升到半空中的时候是女主的闺房;桥被撤走之后出现的成排水晶吊灯,寥寥几排,却表现了富丽堂皇的俄罗斯宫殿之美。舞台上的8根白色大圆柱子和5块全白的竖条幕布贯穿始终,营造了一种俄氏的庄严肃穆高贵之感,也展示了俄罗斯的文化的高傲内核,高傲到完全不需要任何多余的修饰,越简单纯粹的越高贵无比。


5、厚重的服装表现:
这版歌剧中演员的服装不是色彩艳丽、雍容华贵之美,虽色彩单一显朴素,但简洁大气,不失俄系风格设计元素,它们不只是服装,更是俄罗斯文化的浓缩。

文学、音乐、舞美、服装、演员等都是为作品而服务的,艺术作品寓教于乐,当艺术作为一种形式主义存在的时候,如果脱离了哲学内核的丰盈就会显得有点乏而无味,反过来,哲学如果脱离了艺术这一表现形式就像高贵的人缺少了华丽的外衣,总是显得在“美”的完整性与统一性上有欠缺,托马斯(神学家)说哲学是神学的婢女,但与此同时,市场又紧握话语权,市场做的好才能存活下来,可不人、企业都是为了寻求出路和活着、更好的活着嘛!
不过,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观众去观看同一部作品的时候所看到的内容是不一样的,取决于观看者你的心境如何。正如王阳明所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在年轻的时候去做年轻该做的事情,成熟了之后再做成熟该做的事情。”
————《叶甫盖尼·奥涅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