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欧丽娟:红楼梦-谶语式的表达策略I-谶谣,诗谶1(note)
1. 谶语背后隐藏了曹雪芹的价值观
2.隐语是用隐约闪烁的话来表达某种预告,小说中的隐语就是谶。
隐语一般是寓言式的言说趣味,但是谶语是隐语的一种,但是它是对祸福的解析
3. 谶语——增加文学的艺术性——归为隐语,而欲言吉凶
4. 最早的谶语是谶谣——语言在前,事件在后
5. 诗谶的形成和谶谣是完全不同的方式。诗歌本身的作用是抒情言之,诗谶——穿凿附会。但是谶谣并不是。谶谣是没有审美的性质的。
(but 曹雪芹书中的谶语,都具有高度的审美性,应该是诗谶,而不是当做谶谣来解读)
(eg: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只是诗人的感怀。而并不是谶谣的)
(这两句不是写实的个人命运的反应,是抒情的点染,不是客观事实)
(林黛玉在贾府从未遭遇“风刀霜剑”,在贾府中可以和贾宝玉比肩的宠儿)
(寒塘度鹤影,冷月葬花魂,)
(弹幕:刘心武先生哭辽)
(全书大部分都是抒情诗,可以用诗谶来解读就可以。但不能用谶谣来解读——会过度诠释。)
6. 香菱:
(第五回,宝玉神游太虚幻境。这些女儿的命运的单位,都在薄命司。(一共有五本,正册、副册和又副册))
(正册有:宝钗&黛玉,元春,探春,史湘云,妙玉,迎春,惜春,王熙凤,巧姐儿,李纨,秦可卿)
(为什么巧姐儿放在十二金钗的正册呢?——这些人的身份都是贵族的小姐,世家大族)
(秦可卿比较例外,但是她嫁入了世家大族)
(香菱被归类到了副册——香菱的原始出身是世家大族,但是被拐子拐跑了)
(宝玉第一个看到的女性的判词是晴雯,接着是袭人。这两个人被归类在金陵十二钗又副册)
(分侧部等级的标准,是按照阶级来划分的)
(《红楼梦》这本书的观念是支持礼教的,很多地方曹雪芹都是按照那一套价值观和阶级、礼教来安排整个故事)
(整本书中最让人感到痛苦和难受的是香菱——因为她生平遭受的一切苦难都毫无意义,她没有任何实现自己价值的机会)
7. 为什么古代女性结了婚就会变得不可爱,为什么身为妻子和母亲就会变成“鱼眼睛”?
* 古代的女性没有机会收到教育,而受到了大量不公平的待遇:
(公公婆婆的话要打不还手,骂不还手;作为人的妻子,要以夫为天;作为孩子的母亲,要带小孩子)
(操持各种事情,完全消耗了自我,也抹杀掉女性自身的性灵)
(同时这个婚姻中,女性完全奉献自我,可是却没有任何保障。从唐代开始,《七出之条》作为一个普遍的社会法条成为固定的社会法律)
(《七出》,有七件事达不到,就可以休妻)
a. 无子(儿子)
b. 淫佚(在古代,女性作诗就是失贞的表现,也是有罪的表现——女子弄文,诚可罪也;他们认为你如果作诗作画,就是最不守妇道的行为))
c.嫉妒
d. 窃盗(私房钱就算是窃盗)
e. 口舌(如果和丈夫吵架,吵赢了,就是犯了口舌之最)
f. 不事舅姑
g. 恶疾
(以上,全部是工具价值。全部是为了服务男性而存在的——片面“最惠国”不平等条约)
(为什么“鱼眼睛”越老越把钱看的真——人在年纪增长后,会越来越有不安全感,人不知道还有什么可以依靠,就会越来越依靠“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