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维特根斯坦著作《哲学研究》1
我常期待“精准的语言”,能够帮助我准确无误地描述脑海里的——那是我真正想要写的,又或者说正在阅读的你们可以稳稳地接住“阐述”。在2020年庚子年的春节假期被疫情拉长之际,我也在阅读着一本书《哲学研究》,在阅读到标注为第45段落时,我才产生了“疑问”。对我本人而言;只有在阅读中产生了“疑问”,才代表真正的阅读。
在这里分享一些维特根斯坦的思想火花,顺便赞许陈嘉映的翻译,在翻译的加持之下,维特根斯坦的思想简直是“精美绝伦”。
40.一个词如无对应物就没有含义,用“含义”一次来标示与词对应的东西,不合语言习惯。这样做混淆了名称的含义和名称的承担者。
43.在使用“含义”一词的大类情况下——尽管不是在所有情况下可以这样解释“含义”:一个词的含义是它在语言中的用法,而一个名称有时是由它的承担者来解释。
我的“疑问”:它?who?name?object?>&=复合性质
45.指示性的“这个”永远不能没有承担者,也许有人这样说:“只要有一个这个,“这个”一词就有含义,无论这个是简单的还是复合的。”——但这并不能使这个词变成一个名词,正相反:因为一个名称不是跟着指示的手势使用的,而是通过这个手势来解释的。
此段落证明了我贴在书中第9页的两个便签内容
1.这(介质,导引)
the 通道,通往一句语
2.the 引导出的语言通道
微信上的交流仍然是浅尝未止,人是否真的需要被理解,我若完全理解一个人,既用那个人能接收的“语言体系”,而我又能用“精准的语言”去沟通;那是否是“偷窥”(反义词:相遇),佛陀常常说世界上没有一模一样的两片叶子,为何我执着于那片完美的叶子?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