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读后感
纪伯伦说:“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父母对孩子的成长和未来应负有责任,但这份责任并不是控制孩子的长剑。 这是一本易读的书,因为每一位读者都扮演着父母或孩子的角色,不知不觉将自己的过往与当下代入故事,沉浸其中;这亦是一本难读的书,因为书中为人父母的压力和为人子女的无奈,看得让人难过与揪心。 感触最深的一段话是巧艺的父母对老师说的话:“我不晓得巧艺是怎么想我,想他爸,想这个家庭的。我只在乎一件事,我想给他们我觉得最好的事物。巧艺现在可能很不满,但多年之后她再回头看时,说不定会有不一样的想法。”巧艺的父母努力谋生将她送到收费昂贵的私校,原因在于父母对文化程度都不高,但他们深知教育的重要性,所以想为孩子的将来铺一条较平坦的路。为什么觉得这段话如此感人呢,因为呀,它是我的父母从未说出口的话,却一直在践行着的事。小时候总是埋怨他们为什么不在身边,为什么打电话就只知道让我学习学习,长大后才明白,他们只是想尽己所能在物质生活上给我提供最好的,让我能安心学习深造,让我踏上一条和他们不一样的路,让我以后拥有较轻松的生活。现在回头看,对父母的只有感激,不再有埋怨,也希望自己能更加努力一些,拥有足够的能力让父母安享晚年。 不管是表面光鲜亮丽,为了儿子能取得好成绩而时时大打出手的母亲,还是为了给儿子创造一个“干净”的成长环境而过度控制孩子的母亲,她们看似是为了孩子好,其实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控制欲,她们越过了孩子独立成长的边界。作者在后记中提到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母亲的言传身教与开明适度给她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自己的母亲。 母亲是一个温柔且睿智的人,在我心底里,一直觉得之所以和母亲的关系这么好,是因为她的沟通能力和边界感。她从不会看我的隐私,也不会过多干涉我的事,考什么样的大学和专业,考研还是工作等等,这些事都是我自己做的决定。当知道我心情不好时,她会问我:“有什么烦心事呢?是否愿意给妈妈讲讲…”,妈妈也不会再提。可能就是这种每一个字眼里都透露出的温柔,才让我愿意什么都和她说吧,有时候甚至觉得,她是我的闺蜜,虽然我们之间隔着二十多岁,虽然她不清楚当下年轻人的思维与行为模式,但是她会尽可能地去理解,去站在一个二十岁女孩的角度看待问题,并给予我适当的建议,鼓励着我往前走。有一次,当我和妈妈讨论“喜欢与爱的区别”这个问题时,九岁的小妹妹听见后,突发奇想,非要阐述一番自己的见解,我原本以为妈妈会制止,会觉得她还太小,不应该谈论或思考这样的问题,可妈妈不但没有制止,而且还在一旁饶有兴致地听着。这样可爱的母亲,在将来,妹妹也会和我一样愿意和她无话不说吧! 在心底里,我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中,父母的教育理念虽谈不上先进,但也足以为俩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氛围,可是当看到文中的纪小弟时,我突然感到害怕。纪小弟有一个学习成绩拔尖的姐姐,姐姐考上大学后,父母一心想把纪小弟也培养成学习成绩优异的孩子,却用力过度,压抑了纪小弟的个性发展,导致纪小弟讨厌母亲和姐姐……他对母亲和姐姐的恨意让人脊背发凉。手—足—压—力,我们家里现在不就是这样的状态吗?家人在妹妹面前总是以我的小时候为标准……我以前以为这样可以督促小妹,可现在开始质疑这样的念叨真的对她有好处吗?每个孩子的性格和爱好各异,同样的父母,同样的培养方案,并不能培养出同样的孩子。妹妹比我好动,活泼,更有想象力,脑子里有各种好玩的想法,她难以安静地写作业,却能安静地一直画画,我们都不应该用以前对我的标准来要求她,成绩是重要,可是她的快乐更重要,而且我想成为让妹妹喜欢的姐姐。找到一种方式,让她快乐地去做富有成长意义的事,我想,这才是父母和我这个姐姐应该做的。 教育的存在,不是让每个孩子都拿到很高的分数,而是要让每个孩子的天赋都能伸展到极致,并且尊重他最终的成果。学校教育如此,家庭教育更是如此。
-
crystals96💒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4-27 17:34:36
-
山止川行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05 23:5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