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之旅》诞生记
《黑暗之旅》诞生记
曾健
我确信,一本书与一个人之间是有缘份的,对以出书为业的编辑们来说,更是如此,同样的书稿摆在不同的编辑面前会有不同的看法和做法,结果也会迥然不同,你之香草,人之毒药。
很多人喜欢围追大腕,我倒甚好寻找新锐,而在阅读偏好上,我又深以王小波的“有趣论”为然,衡量一本书的好坏,首在“有趣与否”。不幸的是,作为法律图书编辑,这种经历实在过于稀缺,但这并非法学界缺少高人所致,实因法学自身的专业性质使然。
三年以前或者更早一些,我偶然在报纸上读到一篇文章,作者竟将《圣经创世纪》里的故事扯到了法律上的缔约观念,我觉得角度颇为有趣,文字也很是可观,但署名却是从未见过的一个笔名,不知是何方高人。
在这之前,我知道的既能谈圣经又能讲法律的只有冯象一人,如今在国内阅读界已经声名鼎立,但冯象先生初版《木腿正义》之时,应者也远非云集,销量平平。于是,我想,能否访到这位不知名的高人,让他也为法律阅读界创造一些有趣的作品呢。这一念之生,能算是《黑暗之旅》这本书的一个缘起吧。
但自此过了一年多,我才偶然打探到那篇文章的作者叫王立杰。于是,赶紧约了面谈。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立杰带着一顶帽子来到我办公室,如果不是因为帽子的款式有很大不同,我得说他很有顾城的风范。没想到的是他如此年轻,更没想到的是如此年轻就读了这么多的书,这种读还不是我们平常人的泛泛而读,而确实是那种每谈到一本都能说出微言大义、细节枝丫的深读,于是不得不承认人群之中自有异人。
正是一见如故的那种相谈甚欢,我们聊到法学类的作品,从专业主义的自我圈缚而日益进入技术主义的自我封闭,对人文阅读的贡献却在日益降低,今天的法律学人对政治、历史、经济、文艺类的作品往往也大有兴趣,并且坊间也确实能找到不少适合我们阅读的作品,但反观人文社科其他领域的读者,又有多少热衷于阅读法律类作品呢,这不能不反思到法学作品的自身,而能够影响到其他领域的少数法学作品,如苏力、冯象等人的著作,却恰恰是突破了法律专业性知识的自我局限,融入了人文学科的通识。
我们又谈到今天对东西方文化的传承,都是经历了所谓“轴心时代”大师们的体系化整理而流传下来的,于西方便言必谈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于中土便文必引孔孟老庄、儒家道学,这些知识体系的博大精深是毫无疑问的,但在阅读上却也“至今已觉不新鲜”,其实人对阅读的动力,多半源自好奇,所以阅读总会追求新意。
我便说到他以前那篇文章,跳开西方法学惯常的知识体系而直接跑到《圣经》里寻找灵感,是很有新意的想法。不意,立杰竟告诉我,那篇文章其实原本是寓于一个完整的写作思路和框架之中的,除了已写的那一篇,原准备从古希腊的悲剧、神话、史诗和其他文明的早期典籍中的故事入手,从多个角度来探索苏格拉底以前的西方文明,探索在那些文本和故事中可能寻觅到的吉光片羽。我不由得喜出望外,于是再三表示对这个思路和他那种言述形式的欣赏,催促他继续完成以前的计划并预约出版。也许正是基于相谈甚欢的缘故吧,立杰慨然应允了这本书稿的写作,而这次谈话,算是这本书稿的起点吧。
这以后,我们确立了十篇独立而有暗线可循的写作结构,立杰写得非常认真,基本每隔一到两个月会发给我一篇文章,之间又有很多次的谈话和修改不再细表。这样经过了一年多的时间,书稿基本完成了,我把初稿交给几个编辑审读,又提出了一些问题交给立杰修改。为了让读者更方便了解文章中涉及的主题和文本,我让立杰又在每篇前后增加了导读和结语,以讲述一些不太为普通读者所知晓的背景信息。最重要的一个补充是我们觉得书中涉及的许多故事,单凭文字讲述可能还不够直观,而这些内容很多为西方的绘画所表现,于是又寻找了许多西方名画来作为插图,让图书更具有形式上的美感和阅读时的赏心悦目。但没想到这些补充的插图却在印制上增添了很大的工作,因为彩图的印制成本巨大,而我们又不想为了这些彩图使得整书的印制成本大幅提高而图书定价过高。于是经人指点,采取了分印张插入,但这必须保证所有的插图都固定在预先设计好的位置,一个页码都不能发生错误,这把编辑变成了一个考验视力与细心的体力活。几经周折,这才有了现在的成书。
曾健
我确信,一本书与一个人之间是有缘份的,对以出书为业的编辑们来说,更是如此,同样的书稿摆在不同的编辑面前会有不同的看法和做法,结果也会迥然不同,你之香草,人之毒药。
很多人喜欢围追大腕,我倒甚好寻找新锐,而在阅读偏好上,我又深以王小波的“有趣论”为然,衡量一本书的好坏,首在“有趣与否”。不幸的是,作为法律图书编辑,这种经历实在过于稀缺,但这并非法学界缺少高人所致,实因法学自身的专业性质使然。
三年以前或者更早一些,我偶然在报纸上读到一篇文章,作者竟将《圣经创世纪》里的故事扯到了法律上的缔约观念,我觉得角度颇为有趣,文字也很是可观,但署名却是从未见过的一个笔名,不知是何方高人。
在这之前,我知道的既能谈圣经又能讲法律的只有冯象一人,如今在国内阅读界已经声名鼎立,但冯象先生初版《木腿正义》之时,应者也远非云集,销量平平。于是,我想,能否访到这位不知名的高人,让他也为法律阅读界创造一些有趣的作品呢。这一念之生,能算是《黑暗之旅》这本书的一个缘起吧。
但自此过了一年多,我才偶然打探到那篇文章的作者叫王立杰。于是,赶紧约了面谈。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立杰带着一顶帽子来到我办公室,如果不是因为帽子的款式有很大不同,我得说他很有顾城的风范。没想到的是他如此年轻,更没想到的是如此年轻就读了这么多的书,这种读还不是我们平常人的泛泛而读,而确实是那种每谈到一本都能说出微言大义、细节枝丫的深读,于是不得不承认人群之中自有异人。
正是一见如故的那种相谈甚欢,我们聊到法学类的作品,从专业主义的自我圈缚而日益进入技术主义的自我封闭,对人文阅读的贡献却在日益降低,今天的法律学人对政治、历史、经济、文艺类的作品往往也大有兴趣,并且坊间也确实能找到不少适合我们阅读的作品,但反观人文社科其他领域的读者,又有多少热衷于阅读法律类作品呢,这不能不反思到法学作品的自身,而能够影响到其他领域的少数法学作品,如苏力、冯象等人的著作,却恰恰是突破了法律专业性知识的自我局限,融入了人文学科的通识。
我们又谈到今天对东西方文化的传承,都是经历了所谓“轴心时代”大师们的体系化整理而流传下来的,于西方便言必谈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于中土便文必引孔孟老庄、儒家道学,这些知识体系的博大精深是毫无疑问的,但在阅读上却也“至今已觉不新鲜”,其实人对阅读的动力,多半源自好奇,所以阅读总会追求新意。
我便说到他以前那篇文章,跳开西方法学惯常的知识体系而直接跑到《圣经》里寻找灵感,是很有新意的想法。不意,立杰竟告诉我,那篇文章其实原本是寓于一个完整的写作思路和框架之中的,除了已写的那一篇,原准备从古希腊的悲剧、神话、史诗和其他文明的早期典籍中的故事入手,从多个角度来探索苏格拉底以前的西方文明,探索在那些文本和故事中可能寻觅到的吉光片羽。我不由得喜出望外,于是再三表示对这个思路和他那种言述形式的欣赏,催促他继续完成以前的计划并预约出版。也许正是基于相谈甚欢的缘故吧,立杰慨然应允了这本书稿的写作,而这次谈话,算是这本书稿的起点吧。
这以后,我们确立了十篇独立而有暗线可循的写作结构,立杰写得非常认真,基本每隔一到两个月会发给我一篇文章,之间又有很多次的谈话和修改不再细表。这样经过了一年多的时间,书稿基本完成了,我把初稿交给几个编辑审读,又提出了一些问题交给立杰修改。为了让读者更方便了解文章中涉及的主题和文本,我让立杰又在每篇前后增加了导读和结语,以讲述一些不太为普通读者所知晓的背景信息。最重要的一个补充是我们觉得书中涉及的许多故事,单凭文字讲述可能还不够直观,而这些内容很多为西方的绘画所表现,于是又寻找了许多西方名画来作为插图,让图书更具有形式上的美感和阅读时的赏心悦目。但没想到这些补充的插图却在印制上增添了很大的工作,因为彩图的印制成本巨大,而我们又不想为了这些彩图使得整书的印制成本大幅提高而图书定价过高。于是经人指点,采取了分印张插入,但这必须保证所有的插图都固定在预先设计好的位置,一个页码都不能发生错误,这把编辑变成了一个考验视力与细心的体力活。几经周折,这才有了现在的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