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丨现代西方哲学(6)
第十一讲 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的哲学观:哲学要探索生命本身的问题,回到前理论的生命经验,又称事实性的生命经验。
存在与时间
存在与时间是一部实践哲学的著作,它关注人最原始的存在经验和存在样式的著作。
始终在强调与传统西方哲学的彻底背离,海德格尔认为只有现象学才能解决“存在”的问题,因为现象学能够揭示存在的多样性。
海德格尔将胡塞尔的“存在不是谓语”变成“存在不是存在者”,也即他的存在论区分。对于胡塞尔而言,范畴直观是他先验逻辑的因素,对海德格尔来说,范畴直观就是人在自己的实际生命中领会存在。
海德格尔将人的这种特殊的存在方式称为“生存”(Existenz),而将人称为“此在”(Dasein)。他以存在论的层次来规定人,而不是从理性、劳动等定义。他对人的规定是从可能性出发的,因为人的本质在于“它所包含的存在向来就是它有待去是的那个存在”
此在(Dasein)
对此在的生存论分析,也就是分析此在特有的存在样式。此在的特点在于它与存在有一种特殊的关系,它必须超出自己,趋向存在,或去存在。因此海德格尔将此在从本质上规定为超越。
人的存在特点是超出自己而存在在世界上,人的本质,或超越就是在世界中生存。
世界
海德格尔的世界是从存在论上将它理解为存在向我们展示出来的意义整体。不能从物质或社会的集合来定义世界,世界是存在着总体的关系。人与事物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事物在这关系总体中显示出来的意义。
在世的存在(In-der-Welt-sein)
在世的存在,是说此在已经在世界上了。此在始终是在世界之中,在世此在是它存在的基本条件。“在……存在”是一种存在论的性质。
我们与事物打交道的实践(“烦忙”、“烦”)总是第一位的。我们总是在熟悉了事物后,才会将其作为一个外在,没有实践关系的东西来考察。客观认识是在世存在的一种存在方式,但不是唯一和基本的方式。
上手(zuhanden)
事物首先对我们是作为上手的事物出现的,作为有实用意义的东西出现的。认识论的意义上的客观性是从这种事物原始的上手性(实践性)中派生的。
事物在上手过程中有存在的特点(有用、有害),这种特点不是事物本身的性质,而是存在者得以成为上手事物的可能性的条件。海德格尔将上手事物存在的存在论规定为“因缘”(Bewandnis),是上手事物之间的实践(实用)关系。为此在的某种活动之故而“存在”。
共同世界
他人不是现成的,也不是上手的,而是与我们共同在此。此在的世界是共同世界,‘在之中’是与他人共同存在。他人在世界之内的自在存在就是共同在此。
他人的共在本身属于此在的存在,他人的共在属于此在的内在结构,人的存在方式就是与他人一起存在。
此在的两种状态
此在是自己的可能性,它可以在自己的存在中选择自身,也可以失去自身。因此有“本真状态”和“非本真状态”两种存在状态。
即使脱离社会,此在仍然是一种共在。共在是一种存在论规定。因此此在不能不和他人相处,在相处过程中进行衡量,从而被他人支配。这个他人是一个无法把握的中性者,“常人”,是一切行为方式、制度、观点的总称。它引导此在构成它的实在。
常人是流行的价值标准、规范和公众意见,是此在制度化的此在方式。此在可以将存在的选择交给常人,因此此在总是常人。这就是非本真状态。
展开
知识以我们对世界的熟悉和前理论的领会为条件,这种熟悉是世界先于一切知识的展开。此在的此就是世界得以展开的所在,“此在就是它的展开状态”。这里的世界需要回顾上文,是一种意义的整体。
展开状态由三个生存论性质构成:现身情态,领会和话语。
现身情态(Befindlichkeit)
词源德语 befinden。befinden有两个意思:空间、情绪。(因为我们同世界的关系是前理性的,充满了情绪的。)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因此,这个情绪不是心理学意义上的、主观的感情和感觉,而是我们在世的生命取向,是一种存在论的因素。在现身情态中,我们的存在被我们意识到,我们是被抛在了这个世界上。
我们是完全被决定的,但是世界(作为意义的整体)如何展开,是赖于我们的情绪的。情绪绝顶了我们和世界打交道的基本去想。
世界得以向我们展示。
领会⁉️
领会是展示此在自身存在的可能性。只要现身情态以某种方式展开世界,它一定也是领会。另一方面,领会也是被情绪决定的。
领会不是方法论意义上的理解,而是前理性的存在行为。是一种生存论上的能够,即能够存在,指此在可以筹划自己的种种可能性。
筹划是使实际上的能够得以具有活动空间的生存论上的存在建构。筹划不是计划,筹划是开辟一个此在得以活动的存在论的空间,是对世界这个意义总体的领会,世界在这种筹划或领会中展开,由此展开的世界是此在在其中生存的世界。
领会世界,就是领会器具总体结构的因缘关系,领会此在自己。
意义不是事物的性质,而是一种生存论因素,一种此在存在的方式。
话语
话语不仅指语言,也包括听和沉默。语言首先是一种做事的方式(语用),话语的使用揭示了一个意义整体,这个意义整体就是我们的生活世界。
如果非本真状态是此在的常态,那么它本真的存在方式就都有非本真的对应物:领会对应好奇,话语对应闲谈,好奇和闲谈的共同关系构成两可。非本真的总体结构或关系叫沉沦。
沉沦是此在展开状态的日常存在方式,并不是此在的阴暗面。
此在在非本真状态中是常人,它沉溺于日常活动而忘了整体,但此在的整体是可以在一种特殊的现身情态中向我们展示,即畏。
海德格尔将此在的整体性结构叫做“操心”(Sorge),操心结构表明即使我们沉沦于世,我们不会失去最本真的可能性,因为沉沦的此在已经先行存在了。⁉️
此在始终在前行,能存在就是去存在,去存在就是去死的存在。
此在是先行到死的存在,它揭露出丧失在常人自己中的情况,并把此在带到主要不依靠操劳操持而是去作为此在自己存在的可能性之前,而这个自己却在热情的、解脱了常人幻想的、实际的、确知它自己而又畏着的向死的自由中。
愿有良知,就是愿意选择最本己的可能性并为此负责。要选择就要下决心,本真的在世就是下决心。
操心是此在的整体结构,而时间性是操心的存在论意义。时间性就是此在的存在。包含了将来的存在;被抛入世界,对其能在负有罪责,只有将来的此在已经存在或曾在才可能;与事物打交道是当前的存在;也即。此在是一个“曾在--当前的将来”的统一体。这种统一体称为时间性。
本真的时间性是历史性,非本真的时间性是时间内性。
转向
此在是存在的唯一揭示者,虽然它生活在日常庸碌中,但可以通过自己的决断重新获得自己。
总是回到主体性,回到旧形而上学。
若要转向,须回到形而上学基础,形而上学讨论的是存在的意义或存在的真理的问题。在海德格尔看来一个问题,存在问题就是真理问题。
真理在苏格拉底那里是使存在着敞开的过程,存在本身是变异的,决定了对对应存在的思也是有限的。柏拉图坚持要确定真理,真理不是隐藏和展开的相互作用,只是无蔽。柏拉图之后真理标志着形而上学的开始,一切存在的东西都向它置放,人成了宇宙的中心。
在海德格尔看来,真理本质变化是形而上学、哲学和人文主义的前提。
真理是存在的真理,是一切存在者显现的可能性,一切具体事物的真理的本质和基础。但真理的存在只有当此在在世存在的基础上才有可能。
形而上学从柏拉图起,将固定的在场性看作是存在的根本特征,但存在显然必须始终在场,唯一能满足的是神。到了近代,主体成了在场物中固定的在场,成了唯一的基础。
支配
从存在论理解,现代技术是一种揭示或去蔽,支配现代技术的规则是挑战。现代技术是挑战、安排、操纵、控制和整理自然。
产生和挑战两种去蔽模式的不同
在现代科技中,人没有控制去蔽本身,技术不是人可以随心所以加以控制的手段,但人反倒被技术这种去蔽安置了。
Ge-stell
海德格尔将技术的本质称为格—设(张汝伦译),是各种设置的聚集。
海德格尔用人与存在的共属对抗格-设,Ereignis。在德文中是事件、发生的意思,词源缺很复杂。一个是er-eignen,er表使..怎么样,eignen是特有,独具的意思。存在将人纳入自己
而另一个来源是er-äugen,“看”,使看见。这种共属作为存在历史的事件,真理不是此在筹划彰显的,而是一种发送。
ereignis在发送的同时又抽身回步(enteignet),所以人和存在既共属,又有别,真理即开放,又遮蔽。
粗略的一些文字
1.传统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讨论,将世界作为与人相对的外部客体,而人的主体性在于如何同客观达成一致,即获得所谓的“真理”。
与虚无主义的关系
在海德格尔看来,存在是存在论意义上的本真“实在”,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切换一种视角来看待人在形而上学中的地位。人并不是与外部世界完全孤立的,而总是在世界中同事物发生各类认识活动、发生各种关系、同别的人进行交往,这是人的生存,人总是一种“此在”。
人已经在世界上了,但是如何实现超越呢,突破常人,从非本真状态到本真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