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为家:有爱的地方就有家?
《何以为家》,又是一部很想让我写下一些东西的电影。失眠了很久,思考了很久。
觉得这部电影比起其他总有一些震撼人心的力量存在着,但是又说不出。
现在我似乎懂了,它时刻都在告诉我们,这个世界还有许多你看不见的角落,有人过着比你更悲惨的生活,仍存在着一些你无法想象的现实问题。而最让我感动的不是影片呈现了他们有多悲惨,他们有多可怜,而是它在告诉我们:要改变,要改变!
我要起诉我的父母
影片的其中一条线是小男孩赞恩在法庭上起诉父母并与他们和法官的对话。他们的对话也引出了小男孩的回忆和经历。我很喜欢这条故事线,我也很愿意去挖掘一下它的深度。

在法庭的几场戏不多,个人觉得不仅是作为了情节的过渡,还是把所有的问题,借小男孩和父母之口,放在了台面上讲。 但是在小男孩的经历这一条线中,这些问题从情节上向我们展现出来,但是从没有一个“破壁”,即人物说出来的片段或者过程。
而法庭上的对话,其实都在直击这些问题。
法官问赞恩为什么要起诉他的父母,赞恩回答:

他说出来的时候,有一丝哽咽,委屈无辜也无奈。是怎样的生活能让一个小男孩觉得,他不该出生在这个世界,他的出生是法律该惩罚的。那必定是一种地狱般的生活,才让他说出这样的话。
这也是一个小男孩对社会绝望的呐喊吧,面对体制带给父母的压迫,随后父母给后代的压迫,他无能为力,他只能做着在他认知里的“反抗”。
所以他看着11岁的妹妹被送给了别人为妻,他唯一能做的是把那个男人送的东西偷偷扔掉;用他的小手拼命拉着妹妹抵抗;在法庭上说,那个男人是“坏人”。但这也改变不了妹妹怀孕去世的命运。
最后他只能对体制和社会结构,说出这么无奈的话。

而父母,他们很残忍?他们的确很残忍,导致他们如此残忍的,是因为他们是体制下最底层的蠕虫。没有身份证明,看病、工作都不能,做不了任何事情;还拥有6,7个孩子,根本无法养活,能得到一点好处就把女儿卖给了商贩。
所以他们喊出来了,告诉我们:我们在斥责他们的残忍的时候,想一想他们所经历的,他们被这个体制压迫到不剩下任何东西的时候,这是他们不得不做出的选择。而我们的斥责改变不了什么。

在妹妹萨哈死后,赞恩得知母亲又怀孕的时候,很气愤地把母亲带给他的都扔掉。
赞恩绝对是把社会看得最透彻的人,当然这与他的经历和流浪故事有关。他很清楚一些大人都不懂的道理,比如没有能力养育孩子就不要生。虽然这个道理我们都懂,但是这部电影告诉了我们,这个世界还存在着这种落后认知,特别是第三世界的底层边缘人群,他们对于生育没有正确的认知和意识。因为身份问题,他们得不到教育,这也是导致很多问题的根源之一。
可悲的是,这句话需要通过电影里的一个男孩说出来,来寻求改变。
一个社会,听不到某一群体的声音,最后就容易变成了一种社会压迫和不平等。
比如无良商贩利用身份证明不断榨取金钱,贩卖人口;赞恩的雇主用了几只鸡就把他11岁的妹妹娶走.....

不是上帝要他们像地毯被人踩在脚下,是体制,是社会,就像赞恩爸爸所说,如果“他能做,他会比所有人都做得好。” 所以这样的悲剧,存在于特定的群体中。
影片中赞恩在法庭上象征性地为这个边缘群体发声,那现实中呢?希望现实中这部电影能带来更多的改变。
有爱的地方就有家?
以前有一句很流行:有爱的地方就有家。是的,人与人之间的爱很重要,看了影片我觉得,没有家又何尝懂爱呢?我们不能简单地说:你们有爱就会有家,有一些现实问题在“爱”的掩饰下被忽略了,被抹去了。
希望未来是“有家才有爱”,有家又有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