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风景旧曾谙
自读过林文月《京都一年》、苏枕书《京都古书店风景》等书,便对京都这座千年古城心向往之,加之这两年学习日语的缘故,对邻国日本的憧憬之情可谓日渐加深。机缘巧合之下,终于得偿所愿。
本次日本之行的目的地是关西三市——大阪、京都和奈良,我和同伴选择乘坐飞机直达关西机场,它是全世界第一座百分之百填海造陆而成的人工岛机场,同时也是全世界一座大型海上国际机场。出行一路虽小插曲不断,倒也有惊无险。走出机场时天色已晚,幸好在这之前选择了专车接送服务,无需费神便可直抵酒店。接送我们的司机师傅是个魁梧的中年男子,操着一口流利的中文,寒暄几句才得知对方是华裔,祖籍东北,令人感到亲切。

一
由于关西机场位于大阪,所以我们第一晚选择在大阪歇脚。大阪是一座以吃喝玩乐为主的城市,除了拥有发达的地铁线路,还有纷繁的商业体系。国人常将东京比作北京,京都比作西安,而大阪则比作上海。来日本之前便已听说,关西的多数城市都没有夜生活,一到晚上街道就人烟稀少,只有大阪依旧华灯璀璨、人潮汹涌,道顿堀和心斋桥尤甚,饮食店、土产店、药妆店等客似云来,即使到了深夜也异常繁华热闹。
冬季到日本,若没有遇上下雪,风景便会大打折扣。既不见樱花,也没有枫叶,只剩下光秃而干枯的枝杈,要是恰逢阴雨天,更显得一片萧瑟。大概唯一的好处是淡季游客相对较少,而且这个季节的海产品格外鲜美。虽说来的是淡季,但中国游客还是随处可见,中文母语依然充耳可闻,令人产生只是出省而非出国的错觉。
大阪的人文景点虽不及京都和奈良那么繁多和闻名,但大阪城公园和天守阁还是值得一去。只不过在寻找目的地的过程中还是吃了不少苦头。日本令人崩溃的境内交通我早有耳闻,线路繁杂,作为外来游客,不免心怀忐忑。都说日剧有三宝:壁咚、烟花、日剧跑,而“日剧跑”的出现,跟在日本乘坐出租车贵得离谱有莫大的关系。于是,地铁和公交就成了不二选择。然而日本的地铁线路十分混乱,换乘之间往往兜兜转转,耗时费力且容易迷路,个中滋味,非过来人实难体会。
开放式的大阪城公园面积广大,免费入园本是不可多得的福利,可惜来得并非好时节,没有满目青翠,没有满园芬芳,赏樱大道也没有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景致,只剩下随处可见的乌鸦,盘旋在公园上空呱呱直叫。日本人喜欢乌鸦,听说是乌鸦的反哺行为让他们心生敬佩。大阪城由坚固的石墙砌造而成,外围有一圈护城河,而天守阁就在最深处。
天守阁由丰臣秀吉始建于1583年,故又称“秀吉の城”,内部现今已被改造为丰臣秀吉及大阪城历史的博物馆,陈列着这段战国时期的历史文物。一共8层的天守阁几乎层层有内容:1层是小剧场,2层是相关知识介绍,3、4层是展览史料,5层是屏风图案与微缩模型,6层是游客不得入内的回廊,7层是透视画,8层则是可俯瞰大阪城的展望台。对这段历史缺乏深入了解的我,自然只能走马观花。
而在大阪,必尝的美食首推章鱼烧,据说大阪人民对章鱼烧的喜爱程度已经到达连制作章鱼烧的铁板都成为出嫁工具之一的这种地步。天守阁外的一处小摊上的章鱼烧颇受欢迎,我慕名前往品尝,面团质地松软,章鱼须段肥厚,酱汁口感香浓,确实与国内吃到的大不相同。
东京有迪士尼乐园,大阪则有环球影城。USJ集合了全球顶级的娱乐设施,无论大人还是小孩皆可尽情享受到乐趣,如果本身是个影迷,那更不容错过了。这座以好莱坞电影为主的大型主题乐园,哈利·波特、蜘蛛侠、侏罗纪公园、大白鲨、终结者、小黄人……总有一款会令你怦然心动。时髦壮观的主题建筑,精彩刺激的游乐设施,逼真过瘾的场景体验,带给人难以言喻的惊喜与欢乐。
大阪还有一个特色,就是已成为日本的饮食文化一种而无处不在的居酒屋。日本人爱喝酒,上班族尤甚,这一点我们从番剧中不难看出。当夜幕降临,大大小小的居酒屋里几乎坐满了客人,一般都是两人或以上,不是同事就是同道者,一边呷着啤酒,一边谈笑风生。不少人一坐下就是几个小时,交谈的投机程度和感情的亲密程度往往与喝酒的时间成正比。哪怕喝到烂醉如泥,其他人也会报之以理解的微笑。
我当时随便找了一家居酒屋,老板是一个年轻男子,一边做饭一边与喝得微醺的客人不时交谈,还有一个女助手帮忙收拾桌面和招待客人。起初老板以为我是本土人,便给了我一份日文菜单,许是见我琢磨了好一会儿,猜到我是外国人,又递给我一份英文菜单,似乎又觉察到不对,问了我一句“ちゅうごくじんですか”,我回答“はい”,于是他终于换了一份中文菜单给我。由于只身前去,加之饥肠辘辘,没有顾得上点一杯啤酒,仅点了一份烤肉饭和鸡汤,如今想来颇感遗憾。汤足饭饱后,我结账准备离开,老板亲自开门送我出来,我连忙道声“ありがとう”,他似乎也不甘示弱,深深鞠了一躬后用蹩脚的中文说了句“再见,慢走”,我立马回以“じゃねえ”。回旅馆的路上,心情莫名愉快。

二
从大阪的淀屋桥站乘坐京阪电车可到达京都。京都古称平安京,象征安宁与和平,桓武天皇于公元794年将首都从奈良转移至此。有“日本《红楼梦》”之称的《源氏物语》记载的便是平安京时期日本的社会风貌,成为该时代物哀文学的代表之作。今日的京都既妥善地保留古典遗迹,又慷慨地兼容现代文明,如林文月先生所言,“新与旧,传统与时兴,在这个都市里是如此协调地交融着,散发出令人不可抗拒的魅力。”
作为一座具有厚重历史底蕴的传统文化古城,京都以古朴的街道、雄伟的庙宇、典雅的神社和清新的庭园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当然也包括我。日本古谚有“东男京女”一说,即东京的男人与京都的女人,此二者乃日本人心中最倾慕与最理想的伴侣——“东男”秉承江户时代之风,男子气概十足;“京女”独得天地自然之灵秀,柔美而文雅。而京都给人的印象,的确是柔美与文雅。
友人于去岁申请至我一直神往的学府——京都大学交流学习,故本次到来自然少不了对她多有叨扰。在其带领下,我终于一睹这所“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知名学府之庐山真面目。京都大学创建于1897年,与更早成立(1877年)的东京大学并列为日本最著名的大学,而人们常说,东京大学是政客的温床,京都大学是学者的摇篮。“若谈到汉学,那么京都大学更有东京大学无法比拟的骄傲,狩野直喜、内藤湖南、桑原骘藏、铃木虎雄、青木正儿、吉川幸次郎、贝冢茂树、小川环树、入矢义高……这一串响亮的名字不仅意味着令世界汉学瞩目的丰厚业绩,更意味着一个优秀的学术传统——标志着日本近代汉学成立的京都学派。”蒋寅先生的这段话恰如其分地道出了我对京大神往的理由。
对于读书人而言,各种各样的古书店同样是令人神往的所在,也是今日京都文气绵延不绝的标志。日语中的“古书”并非单指古籍,而是旧书或二手书。这些古书店分布众多,散落有致,其中我慕名已久的有位于吉田山半山腰处的“朋友书店”,听说王国维赴日留学时曾寓居在吉田山附近的神乐冈八番地;以及建于明治四十年(1907年)、距今已有113年历史的“汇文堂”,其匾额乃内藤湖南手书,森鸥外、吉川幸次郎和富冈铁斋等知名文人都曾流连于此。可惜计划安排不周,此番到来到底未能一尝所愿,得以追慕旧时风流。我想,不在京都住上个一年半载,恐怕难以穷尽古书店风景之一二。
刚到京都的这一天倒正好赶上了当月的定期集市,成百上千的当地百姓聚集于寺院神社摆摊做买卖。我们于京大附近的一所寺院里闲逛,打算与若干心水之物来个不期而遇。穿门而入,只见摊位众多,物品琳琅,和服钗环、陶瓷漆器、布帛绢绸、蔬果渍物等等,不一而足,整个场面喧闹而不失风情。遗憾的是,没能遇上京都盛夏时节一年一度的“祇园祭”,通过它可以窥看京都的古雅与了解京都人的骄傲。
京都的火锅却给我留下了糟糕的印象,味道寡淡,价格昂贵。我们三人当时点了一个最便宜的蔬菜锅,结果端上来时锅里真的只有大白菜,汤底是清淡的鸡汤,甭说满足味蕾,勉强果腹也属不易。听说奈良的当地名菜明日香火锅——一种以鸡肉、豆腐和青菜为原料、以牛奶为汤底的日式火锅——值得品尝,可惜本次行程匆忙,无暇顾及。和食口味以清淡咸鲜略带甜为主,作为一个自小生活在沿海地区的人倒是容易接受,只是与我中华美食一对比顿时逊色不少,心里难免产生落差。结账时看到价钱更是大吃一惊,折算成人民币居然要420元,这在国内足以吃上多少美味佳肴了。
来到日本,会发现寺院与神社无处不在,它们与建筑、地势和树木,共同构成了一种复杂而综合性的美术。寺院是佛教的所在,神社是日本神道教的场所。神道是日本本土的宗教思想,而佛教由西域三十六国传入唐朝后再经唐朝传入日本扎根立足,神道教、佛教与儒教构成了日本历史上的“三教”——神道是“村”的宗教、佛教是“家”的宗教、儒教是伦理,在其长期的历史中此消彼长,大体上形成了现代日本的社会与文化。
友人向我推荐了金阁寺、银阁寺、清水寺和伏见稻荷大社四个景点,并建议乘坐公交出行。在京都,如果一天乘坐公交超过三趟,可以向司机购买一日券,公交一趟230日元,而一日券一张600日元,超过三次就很划算。
我们根据距离远近首先去了银阁寺。银阁寺位于左京区,旁有一条著名的沿河小道“哲学之道”,连接着银阁寺与南禅寺,因哲学家西田几多郎曾常来此散步、思索人生哲理而得名。沿水渠两旁的小径遍植樱花树,据说被称为最浪漫的散步小路之一,也是京都最佳赏樱景点之一,可惜同样来得不巧,只有光秃的枝丫伫立两旁,不见漫天飞舞的樱花雪。
银阁寺别称慈照寺,建于1482年,创立者为室町幕府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由梦窗疏石开山,有着繁荣于室町时代后期的东山文化的代表性建筑与庭院。走进寺院,只见树木密植而构成天然树墙,踏着石板漫步而入,曲径通幽,高矮丛木随处可见,前方细白沙敷道,映衬着深色的青苔、浅色的草丛、幽寂的古池及禅意十足的“枯山水”庭园,疏密相间,高低错落,不觉一阵欣喜。观音殿(银阁)乃足利义政模仿其祖父足利义满所建之舍利殿(金阁)而兴建,银阁、金阁、飞云阁并称为“京之三阁”。银阁分为上下两层:下层为住宅部分,供奉观音像;上层是“心空殿”,设有华头窗及回廊。阁楼采用木材原色,内外均饰以漆,听说本欲效仿内外均贴金箔的金阁寺而贴以银箔,可惜创立者身亡而志愿未遂。园的尽头是东山之麓,可供登顶鸟瞰京都,奈何正值冬日,又逢下雨,目之所及只剩枯寂与冥茫。
参观完银阁寺,又换乘公交来到了位于市北区的金阁寺。金阁寺的正式名称为鹿苑寺,建于1379年,原为足利义满的山庄,后改为禅寺。这座三层楼阁建筑内外均贴满金箔,第一层为延续了当初藤原时代样貌的“法水院”,属“寝殿造”风格;第二层为镰仓时期的“潮音洞”,供奉着观音;第三层是中国(唐朝)风格的“究竟顶”,三尊弥陀佛供奉其中。三种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建筑却能在此建筑上完美调和,亦成为金阁寺之所以受到推崇的理由。这座高调奢华的寺院,与周围的镜湖池交相辉映,已成为京都最经典的画面之一。我们到达已是傍晚时分,夕阳西下,它气定神闲地坐立于水中,宛如一朵金色的莲花兀自绽放。夏目漱石曾到过京都南边的黄檗山万福寺,写下了俳句:“冬日枯残的季节,夕阳暖暖的,覆盖整个黄檗寺。”这里将“黄檗寺”置换成“金阁寺”也是成立的。
永井荷风曾说,缺少蓊郁的树木,壮美秀丽的寺院便根本无法保持其美丽与威仪。不少寺院往往和春天的樱花、秋天的红叶相映照,此为日本固有的植物与建筑相调和的范例。清水寺正是如此,故在萧瑟的冬天前去参观想必印象会大打折扣。于是我给自己留了一个念想,待他年春暖花开或秋深枫红之时,再到清水寺去采撷诗意。
在京都的第二天,我们又随着电车来到伏见稻荷大社。据说全日本总共有3万座稻荷神社,而稻荷神社总本宫便在此处。大社所祀奉的是稻荷神,乃农业与商业的神明,保佑农作丰收、商业兴盛、家庭安全等,据说非常灵验,除了当地人之外,还吸引了众多外来游客前来造访,是京都地区香火最旺的神社之一。来到神社,“千本鸟居”自然是参观的重点,朱红色的鸟居围绕着翠绿的山峰蜿蜒而上,甚是壮观!鸟居是类似牌坊的日本神社附属建筑,代表神域的入口,用于区分神栖息的神域和人类居住的世俗界。一座鸟居有两根支柱,上面有两个横梁,有的挂着题字的匾,背面则刻有供奉者的名字,而鲜艳的色彩被称为稻荷涂,象征神的力量。由信徒供奉的一座座鸟居经年累月之下排列成了一条绵长的甬道,穿行其中,神圣而震撼的感觉油然而生。随着供奉者不断纳奉,说是“千本”,实则已经上万了。
一一亲身邂逅了以上这些曾于文字中游历过的景致,感知与想象既有重叠又有差异,却又实实在在地感到亲切而满足。

三
如果把京都比作一位柔美与文雅的女子,那么奈良则像是一位沉默不语的老者,后者不具备前者那般富丽的色彩,却拥有更为悠久的历史。京都的寺院大多建于11、12世纪之后,而奈良作为日本平安时代之前的首都平城京,奇迹般地保存了大量相当于中国唐代中前期乃至隋朝和南北朝时期的历史遗存——造于公元606年的飞鸟大佛、造于公元7世纪的药师寺木塔、唐朝鉴真和尚圆寂于此的唐招提寺、发现了大量飞鸟时代的宫殿与史迹的明日香村……
奈良公园位于市区东侧,奈良最主要的景点皆集中于此:东大寺前的鹿群、兴福寺里的佛像、春日大社中的石灯、奈良国立博物馆里的正仓院展等,都显示着这座古老的都城曾经拥有过的辉煌。公园的草坪和寺院的门前是游客和鹿群互动的“主战场”,奈良的鹿狡猾得很,你只有投喂它们鹿饼时才稍微理睬你,否则对你视而不见,而一旦嗅出你身上带有鹿饼却不喂食,便会主动抢劫和攻击你,一路上耳畔不时传来游客的惊声尖叫,好一派“流氓”作风!
东大寺又称大华严寺,是日本寺院的总寺,公元752年圣武天皇为了祀奉大佛而自出面主持建造的国家级寺院,在日本具有其他任何寺院都无法相提并论的历史地位。寺内的大佛殿为世界上最大的木造古建筑,殿内供奉着一尊16米高的卢舍那佛像,亦是世界上最大的青铜佛像,该寺如今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历史上曾遭遇两次火灾,现在的建筑于1692年重建,只有原先建筑的三分之二大。东大寺是日本华严宗大本山,然而在奈良时代却是“六宗兼学”——法相、华严、律宗以及后来传承逐渐衰微断绝的三论宗、成实宗、俱舍宗,其典籍皆收藏于此,其学说也均可在此研习。
我又沿着公园的指引牌走到慕名已久的春日大社。春日大社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道路两旁的石灯参差林立,上面的斑斑青苔无不浸润着历史的印记,历经岁月摩挲而显示出沧桑之感与古朴之美。听说这样的石灯笼与吊灯笼一共3000座,基本为信徒捐献供奉,分布在大社的主要道路和屋舍门外。从前这里的夜晚星火斑斓,场面甚是震撼,如今只有每年的二月和八月会上灯,我本次匆忙的到来没能拥有这份幸运一饱眼福。
雄伟的鸟居建筑屹立于参天古木之中。走过悠长的参拜神道,拾级而上便可到达春日大社中门,中门采用类似京都伏见稻荷大社的朱红色为主色调,高约10米,壮观而醒目。中门的两边是狭长的回廊,紧紧环抱着由四个社殿并立而成的本殿,本殿外并排吊着诸多的金灯笼与铜灯笼,与本殿一同构成一幅古色古香的漆画。历史悠久的春日大社在冬日里显得有些冷清,少了人头攒动的祭典活动,少了花团锦簇的自然风光,悠远清幽的小道上人迹稀疏,我徜徉其间,施施然度过了午后的宁静。
受制于时间,奈良国立博物馆、唐招提寺、明日香村等景点,同样只能留待他日造访了。

回到国内后,我把相机所拍的照片悉数保存到电脑里,闲时无事便翻出来重温,一遍遍打开又一遍遍关掉……我想,自离开关西后,我灵魂里的一部分便留在了那儿。
参考文献:
林文月《京都一年》[M]
苏枕书《京都古书店风景》[M]
铃木范久《宗教与日本社会》[M]
蒋寅《京大中文三先生》[J]
孙歌《京都奈良行》[J]
DarkWillow《奈良东大寺——在日本寻找大唐》[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