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藏在哪一朵云的背后
喂 听见吗 你藏在哪朵云的背后 看着我
题文无关,听着歌码的字。
又是一场美丽的夜雨。
日子在一天天变暖,我却从没想过,自己是在那淅淅沥沥的雨声中真正意识到春的到来的。窗外,柔软的草地惬意地吮吸自然的雨露,早已冒芽的迎春花在雨水中肆意伸展,刚睡醒的、娇嫩柔软的樱花树枝丫在斜风细雨中微微摇晃。风是原野、峡谷间的游吟诗人,又像是温柔的情人一般在树叶缝隙间亲昵耳语。我猜那天上的云也是自由自在的,随意舒卷,黑暗便是自由最好的屏障。我想出门,想大口呼吸,想拥抱,想光脚奔跑,感受脚踩大地的踏实感。雨水真好啊,把我曾经记忆里那些心酸的、浪漫的、美好的灵魂全勾出来了。
今天看了母亲订阅的读者,前些日还有些不屑地觉得此类“快餐”文学不适合自己,应该多读些更深刻更严肃的文字才对。今天闲来无事翻看了没几页,立马为自己之前的想法感到羞愧。
先是冯娜《美的来路》一文,文中借“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再是苗炜的《那些过时的东西》一文,文中提到了“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以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如唇”等诸多似曾相识的诗句。那种来自历史深处的沁人心脾的隐秘的芬芳,便在这零零散散的诗句间油然而生了。小时候读书觉得诗词歌赋古籍,唯一的意义只是背诵默写可以稳拿分,现在长大几岁,再看到这些诗句,好像某种感知能力和记忆失而复得一样,突然体味到什么是真正的美和隽永,世上最美的东西近在眼前,却好不识货暴殄天物亵渎了,真是为当年的自己感到羞愧。
再往后看,是刘汉俊的一篇《乌镇的早晨》,文章题目旁还配了一幅乌镇的黑白插画,是一位白须飘飘的老人正撑船穿行在朦胧的水雾之中。“夜宿乌镇,秋波如梦,依稀鱼密语,朦胧鸟谈天…”。我觉得这文章像幅画似的,什么橹桨轻扬、霞光熹微、寒烟紫气,总之是些轻盈飘渺、仙气十足的词语,大概没有细读,只是满心觉得美极了,定要抽空亲身去体会一番这景致才好。
我发现,自己读书的目的已悄然发生了变化——从前读书,不管是萧红还是村上春树,都是处于内心真实的喜爱、欣赏和敬仰,出于对故事或文字的触动;慢慢地,我在追求思想深刻性的路上越走越远了,好像最犀利、最能令人醍醐灌顶的才是最有用、最应读的东西;至此我才意识到,我已经很久没有阅读过散文诗歌了,所以那种阅读散文诗歌才会拥有的轻盈和梦幻感也很久没体验过了,这大概就是那乌镇的散文能带来如此大满足的原因。这恐怕是个人的生活追求在读书偏好上巧妙的体现。
我疑惑地问自己,我为什么读书?
有个声音不假思索地坚定回答道:为我是我自己而读。
从前固执地认为自己最优雅、最浪漫的生命深藏在文字中——我曾因生活的痛苦和悲伤写下让自己反复咏叹的字句,也曾因文思枯竭连悲叹都表达不出,我不知道今晚写下的文字是否是我文学生命的复苏,我只想像抓住流星的尾巴一样抓住这片刻的感动,并把她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也许她终会像烟火一般瞬时绚烂后迅速消逝,留下荒野般的无力和虚无,但这毕竟是我的生命自己燃出的花火,哪怕她卑微弱小微不足道,也是支持我的灵魂负重前行的、最绝美的花火。
雨水真好啊,我只当这雨也慷慨地滋润了我,滋润了心底那奄奄一息的感动。只愿当初那个钟爱浪漫优雅的人能一直活着,以纯粹的心感受每一场春雨,每一缕清风,每一夜的星海,和每一日的朝阳。
2020年3月2日星期一01点0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