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巧小窝 公寓展望
家,是温暖,是安全,是包容一切的心之港湾。遮风避雨的小窝,热气腾腾的饭菜,其乐融融的家人,是多数人每天最幸福的享受。而现在,住宅动则上百万的房价让无数人望“家”兴叹。有个自己的家这么难?

聚集居住场所公元前3000年就发现雏形,直至一战二战及工业革命因巨量人力需求而制造的聚集居住地,住房渐渐商品化规模化。在欧美等国外,早就形成了完善的聚集式居住模式,也就类似现在的群居式公寓。这种模式甚至很长一段时间作为最主要的人口安置方式。到后来,才慢慢分化出少户的住宅、多户密集的公寓、独立多层的别墅等形式。但往往富人也因往返方便、周边资源等原因而放弃郊区的豪华独立别墅而选择市区的高档公寓。
在我国之前十年的房地产高速发展,一方面造就了无数林立的住宅楼,让买房成了一种刚需的概念;另一方面,也将建国后经济发展主流的两代人积蓄几近掏光。70、80、90后这几批人结婚生子搬迁就业,买房大潮流已让无数家庭“倾家荡产”,在家庭资产所剩无几青黄不接的情况下,如何解决新的住房问题?
公寓,作为特殊的房产,越来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为时兴产品,公寓一面世就获得了极大的关注。对于部分买房者来说,与其奢望省吃俭用熬多年买上百万乃至两三百万的住宅,也不知道那时候还买不买得起,不如花几十万不到百万买个公寓,甚至部分LOFT(挑高跃层)公寓还能买50平得100平,同样使用面积总价不到住宅的1/2~1/3,让人更快获得属于自己的空间。而灵巧的户型和更简单的装修,也让这种新潮的居所成为年轻人的最爱。
另外公寓渐渐增加的民用水电、可落户可上学、产权70年等属性,让其对传统住宅的冲击更大,部分刚需比如买学区房、长期家庭居住的人们也转而选择公寓。
从租房者来说,差异不大的租金,一边是隔成四五间挤在一起生活的共租住宅,一边是独门独户或两户共住的小公寓而且装修程度更好些,如何选择显而易见。
所以无论从买卖还是租赁,公寓都有其独特之处,不但可部分替代住宅,还有着其他房产不具有的特点与功能。虽然少梯多户的形式让喜欢清静的人们比如老人或自由脑力工作者对公寓有所抵触,但日益完善的公寓产品也在为满足更多不同需求开发更多新的设计和布局。例如内含医疗、家政、陪护等服务的养老公寓就是针对性的新产品之一。

参考发达国家的房产行业发展历程,结合中国特殊国情和政策,相信有中国特色的公寓会在未来的3~10年蓬勃发展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