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式相亲中,最不值钱的就是独立人格

男性想找身高165、年轻漂亮、工作稳定的女人,有可能是直男癌吗?
自两个月前分手以后,我曾向几位亲友提到:留意帮我介绍个对象。听闻此事,我妈还说:你怎么突然想通了,以前你不是最讨厌别人给你介绍对象?
我说,我讨厌的不是别人给我介绍对象,而是长辈无视我的喜好,把他们觉得“条件好”的男人硬塞给我。
对于这点,我妈曾说:长辈给你介绍对象本来就是这样。
而这点正是我反感中国式相亲的理由。
果不其然,在我说了希望找“聪明、有头脑、尊重女性、思想比较西化、年龄在30-35岁之间”的择偶期待之后,小学老师给我推荐了一个在相亲群里看到的候选人:河南出生,北京长大,84年,身高172,身材匀称,郑州某不知名大学本科毕业,在一家知名互联网公司当部门领导,有房有车,想找一个86后、身高165、容貌秀丽、性格温柔、工作稳定、原生家庭和睦的女性。后面是红娘的联系方式。
我说,谢谢老师,还是算了,首先这个人的自我描述对我毫无吸引力,第二,我也不符合“身高165、工作稳定”的要求。
我把这个事情在朋友群里说了一下,一位男性朋友评价:我看这个男的条件挺好的啊。我说为啥?他说“有房有车,看起来收入也不错”。一位女性朋友说:身高172的男性希望找个165的,大概是想改善后代的基因。
虽然这位身高172的男士在我身边的郑州男性中算是比较矮的,但他想找165的女性也无可厚非(据我观察,一般180以上男的才会提出找165以上的),用经济条件弥补身高、学历的不足,也是择偶市场上常见的议价筹码。
然而这种完全不谈人生追求、价值观、兴趣爱好,仅仅靠明码标价吸引合适对象的择偶方式,还是让我觉得别扭。
归根结底,我并不是相亲市场上的目标人群。放在六年前,我作为一个27岁,有稳定工作,并且无论多尴尬的线下相亲场合都能主动打破僵局保持对话的女性,在参加的为数不多的相亲/联谊中,算是比较符合相亲男性择偶标准的。但这些所谓“硬件条件好”的男人,没有一个真正能吸引我,因为“有房有车”、“学历高”、“工作好”这些标签在我这里根本不能构成什么“男性魅力”,完全不如“温柔可爱、有个性、有头脑”来的难得。
现在我32岁,有了房子,创业四年,有了比27岁时高三倍以上的收入,再去豆瓣征友(我曾经通过豆瓣征友找到过完全符合自己审美的对象),根本没有一个同城的同龄男性前来勾搭。或许是我忘了强调要找个男的,来应征的大都是姑娘,都想做我女朋友。我问一位女性朋友这是为什么,她说“大概你的描述看起来男友力MAX(提到了自己偏向leader和provider的性格)”。这真叫我哭笑不得。
这让我想到五六年前一位男性朋友给我的建议:你的言论和妆容都太强势了,你应该学学XX,在朋友圈多发自拍,少发表观点。
因为他是半开玩笑地说,我也没有当真。但是从男性的角度看,这个建议不无道理。发表言论,会给人一种言辞犀利的印象,甚至认为这个女生在现实生活中太有主见,不够温柔。女性但凡做事坚持原则,爱发表言论,就会被认为“强势”。
而实际上我在生活中是比较呆萌逗比的类型,对恋人很包容,喜欢一个人就想天天看到他。
没房没车,所以找不到对象?
一位35岁左右的男性朋友曾经跟我说过:“每次跟女性聊得好好的,一听说我没房没车,马上就没下文了。”还有不止一位30出头的男性朋友也表达过类似的观点:“没房没车,根本找不到对象。”“女朋友要求我,如果想结婚,必须买房。”
这在我这个女权主义者听来还是有点不可思议,这些女生怎么这么理所当然地认为就该男人买房买车呢?大概因为我身边的女性朋友没有一个要求男人必须买房买车,甚至还有姑娘说:“我买了房,以后遇见喜欢的男人,就可以向他求婚了。”
但是我身边这些独立自主,自己创业/搞创作,或者读了博士的女孩子,也并非一般经济适用男首选的结婚对象,哪怕她们本人是很有魅力,能吸引不少异性的。
观察一下身边的情况,不难发现,学历、收入、事业方面条件较好的女性,在择偶市场上PK不过年轻、工作稳定的女性——在“能hold住”之前,漂亮都是其次。

譬如在“北清缘”这个为精英人士打造的交友平台中,男性“各行业中层或者年薪30万+、经济基础较好”,对应的女性是“颜值高、工作稳定、家境较好”。可见不管是精英男性还是“经济适用男”,相亲男的择偶标准都是类似的。男人的每一项能力都是他的优势,女人的优势来自于“命好”和“毕业后放弃变得更优秀”。
再观察一下广大青年朋友的择偶标准,你会发现,有房有车,还是大部分女性对于未来丈夫的要求,尤其是有房。
要房要车的背后,是中国女性生存与发展的困境
房子是中国人的安全感之所在。在疫情来袭之际,一些租客被小区拒之门外,更让年轻人意识到买房的重要性。对于没信心靠股票、基金、投资等方式致富的普通老百姓来说,买房还是对抗通胀最有效的方法,也是结婚生子的刚需。
刚毕业的时候我还不理解为什么人人都要买房,当深切体会到租房的不便时,我就理解了。2013-2015年间我曾在一个10平米左右的空间住了两年多,每年租期来临之前都想换房子,开始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四处奔走看房,一直坚持到续租的头两天还在努力挣扎,但是3000左右的预算想在公司方圆五公里内找个二居室中的一间,太难了。这个时候我特别想拉着当时的男友同居,心想5100租个漂亮的一居室也是极好的。
五年前,当我父母到北京看房的时候,房产中介说了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我干房产中介六年了,你们是我带(成交)的第三个父母为女儿买房的。这样看来,虽然我周围的女性很多都在家里的支持下买房了,但支持女儿买房的父母放在整个大环境中(哪怕是北京),并不多见。
还有的群友表示她父母就是不愿意支持她买房,不是没有钱,而是觉得没有必要给女儿买房,反正女儿迟早要结婚的。
不得不承认,如今的85后、90后想完全靠自己的积蓄在一线城市购房实在太难了,如果没有家庭的支持,可能得35以后才能独立购房,女性还会担心如果结婚又离婚,自己就失去了购首套房的资格,而二套房要付70%的首付。
太多中国家庭不支持女儿买房,才导致女性要求男性有房。诚然,不是每个家庭都有能力支持孩子买房,女性也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更好的生活,但根源在于父母对于女儿的态度。如果家庭不支持女性追求事业,建议(或者逼迫)女儿留在收入稳定但工资不高的岗位,那么她更是除了找个有房的男人结婚之外,没有太多人生的转机——过了一定年龄,想要跳槽还要面临就业上的性别歧视。更糟糕的是,很多家庭甚至不愿意投资女儿的教育,只希望她早点嫁了。
在男权社会中,如果缺了家庭的支持,一个女性只有极度努力,用十二分的力气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才能获得和同阶层男性同等的机会。而追求安逸是人的本性,大多数人还是会选择走一条更容易的道路,对于女性而言,这条路就是“门当户对”,或者“提高自身阶层”的婚姻。
“有房有车”的择偶要求背后,是中国女性生存、发展权的缺失。 根据《2020全球性别差距报告》,中国的男女平等指数排在100名以后——在153个国家中位列106。安全感的缺失,导致更多女性想寻找一个经济条件好的男性。

“男性魅力”的迷思
曾不止一个男同胞提到过,他们认为自己缺乏男性魅力。当我问起一个朋友,“男性魅力”是什么时,他说是主动、强势,“女人还是喜欢强势的男生”。
我说不一定啊,我就不喜欢强势到自以为是的男生。他说:因为你是知识分子。
首先要承认,喜欢比自己强的男生,确实是亚洲女性比较普遍的一种心态:希望男人主动,男人引领,男人买单。这也是因为很多男性希望女性温柔可爱、小鸟依人,仰望自己。
油管上有个叫小雷的美国女生,中文讲得很好。她谈过自己的择偶标准,有一点让我印象深刻:我也交往过中国男人,之所以最后没有在一起,更多时候是价值观的冲突。作为一个美国女性,我们认为自己是有权利的。
只有当女性认为自己有权利,能够去实现自己的权利,能实现自己结婚生子之外的人生追求时,才不会只想找比自己条件好的男人。
而中国人对于“成功男性”的评价体系非常单一。仿佛他必须收入高,事业有成,有房有车,才算是成功。“强势”或许代表了一种行动力,容易被人们认为是成功男性的特质,然而在我看来,它绝对不是男性魅力的核心。
在我看来,一个人魅力主要来自其独立的人格、清醒的头脑、宽广的胸怀、理解能力、同理心和豁达的人生态度,与性别无关。只是放在男性身上,有些品质更难得,譬如谦逊、温和(不偏激、不狭隘)、尊重女性、善于倾听等等。
相亲的条件里是不会写这些的,因为它是一种高度的标签化,或者说物化。如果说一位女士对男性的核心要求是工作好,收入高,有房有车,一位男士对女性的核心要求是年轻、工作稳定、贤惠孝顺(生育能力强、听话、持家),那么很明显,他们对于独立人格是不太看重的,他们希望找的伴侣,首先要满足“工具性”。
有人说性格较为温和,个人追求上又比较脱俗的男性往往不是世俗意义上的优秀(因为金钱和权势并非他们的最高目标)。在丛林社会(或者说缺乏信仰、价值观单一的发展中国家),或许是这样的。
在许多女性的择偶要求中,非常重要的一条是“上进心”(或者“责任感”)。而这个上进心一般是指事业心,更离不开对金钱与社会地位的追求。许多男性又希望女性不要太有上进心,能更注重家庭。正是太多女性对“上进”的放弃与妥协,让追求金钱、社会地位成了男人必须承受的压力。除此之外,还有代际压力,同辈压力,都压在了年轻人的婚恋上。
总之,在传统中国式相亲中,“独立的人格”是最不值钱的。所以红娘的介绍不会写这个人的人生追求、价值观和兴趣爱好。不难看出,在相亲市场上,收入和事业代表了一个男人的人生追求,而择偶观就代表了他的女性观(重要的价值观之一)。
大型相亲现场的尴尬
上周看了个纪录片《中国剩女》,只看了十分钟,就感到窒息,不想看了。因为我看到了一个令人尴尬的大型相亲现场,感觉是如此熟悉。中国式集体相亲就是这样的,仿佛不搞一点令人更加尴尬的活动,就无法化解陌生男女在一起的尴尬。
这让我想起我26岁时参加过的一个大型相亲活动。我是被亲戚拉去的,是他们公司的活动。进到现场我就尴尬了,这个公司的男女员工像大学上选修课一样泾渭分明地坐在两旁,让我看到帅哥也无法坐在他旁边——那桌上全是男的,已经满到插不进去一个凳子。我当时想大叫一声:你们是来相亲的呀,能不能mix一下呢?因气氛太尴尬了,我先去点了一首歌。亲戚想给我介绍一个他的男同事,但是这个男同事,或许是不好意思吧,在不停向后缩。
这和我在欧洲读书时参加的派对太不一样了。在英国或者保加利亚的派对,你只要给年轻人一间屋子和一些饮料,再放点音乐,他们能high一晚上。而我去跳个舞,或者唱首歌,或者哪怕只是和别人打个招呼,也能认识一堆人。20岁时,是和外国男生打交道的过程中,以及在国内的英语角里,我第一次认识到我是个正常的女性,并没有散发出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气息。
或许中国的男女只是太拘谨了,太缺乏正常的、非目的性社交——缺少青年人自发组织的的社群。既没有约会文化,又没有搭讪文化,那么性格内向或者平常比较宅的人,大概只能靠相亲扩大交往对象的范围。
而我看着他们在那里集体沉默,感觉挺着急的。
追求爱情,就如同肉身渡劫
写完这篇文章,有朋友让我写写建设性意见,比如女生想找三观一致的该怎么办?
每个人都有心中的理想恋人,或者说理想亲密关系的模式,但婚恋不仅仅是挑选,还需要妥协、合作与包容。只摆条件的相亲是功利的,过于频繁的相亲也会让青年男女失去慢慢了解一个人,发现一个人的耐性。
真正拥有独立的人格需要生活的历练,要经历无数次的自我怀疑和质询。另外,如果你把精神追求放在第一位,那么硬性条件可能就要靠后,或者放宽。
也有人说,如果结婚反而让物质生活更差了,那么女人结婚图什么?
有人需要爱情,有人需要生活中的互相扶持,有人需要精神慰藉,有人需要传宗接代,得到社会的认可,给家人一个交代。儒家文化中的婚姻,集中了太多的社会功能、家族期待,面临着种种诱惑的现代人又想把情感需求寄托在婚姻中,这只会让结婚变得更难。所以在较为发达、进步的社会中,婚姻正在从一种必需品成为一种选择。
不结婚的话,我们还可以多交朋友,发展事业或者第二职业,扩大生活圈,参与一些社团,或者专注于发展兴趣爱好——把对完美婚姻/恋情的情感寄托分散在其他方面。人们都知道婚姻没有办法承载一个男性的所有追求,对于女人自然也是如此。
更多人选择结婚,还是因为人终究是社会动物,需要同类的陪伴。有人说,“一个人的幸福最终取决于和他人的关系”,所以我们要先学习如何去爱,锻炼爱的能力,修复与家人的关系,而非期待着一脚踏入一种一劳永逸的亲密关系。无论男人还是女人,都不能指望用婚姻和爱情解决自己人生的问题。期待着一个完美、强大的人来拯救自己或者无条件地包容自己是不现实的,婚恋只是让两个人携手面对现实。
被人们歌颂的真爱更像是一场肉身渡劫。虽然不一定都那么悲壮,但如果你是一个追求爱情,或者说真爱至上的人,就要学会接受失败。向前一步,可能被接受,也可能被拒绝。能接受被拒绝,不害怕被伤害的人,才适合追求真爱。
在今日中国,拥有独立人格依旧是一件奢侈的事情,这也是我更希望自己的伴侣能“西化一点”的原因。我始终相信,在有独立人格的基础上学会包容与合作,一个灵魂最终会吸引另一个灵魂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