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慧珊纪念馆和它的故事
学建筑的这两年也看了很多的建筑,其中令人惊艳的也不少,比如高迪的圣家堂,比如康的孟加拉国会大厦,比如扎哈的SOHO建筑群,每一件都是当之无愧的惊世之作。但看到它们的大多数时候还是心里暗暗道一声牛逼就过去了,而真正直击心灵,始终难以忘怀反复咀嚼的就只有这一个:
胡慧珊纪念馆。
首先介绍一下它:
胡慧珊纪念馆位于安仁建川博物馆聚落“512地震馆”旁的一片小树林中,由刘家琨建筑工作室捐建,旨在纪念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遇难的15岁女孩胡慧珊。
汶川大地震后,刘家琨认识了胡慧姗的父母胡明和刘莉。他们的悲痛和坚强深深的感动了建筑师刘家琨。刘家琨想要给胡明夫妇经济方面的帮助,但作为出租车司机的下岗职工胡明拒绝了他的好意。胡明夫妇的淳朴和善良让刘家琨想要为他们做点什么,于是胡慧珊纪念馆应运而生。
纪念馆的设计以救灾帐篷为原型,采用框架结构及再生砖建造,表面施以乡村最常见的抹灰,室内外均采用红砖铺地,内部空间为女孩生前喜欢的粉红色,既单纯又朴素。室内两侧墙上陈列胡慧姗短促一生中留下的少许纪念品:照片,书包,笔记本,乳牙,脐带等。光线从一个圆形天窗洒进,使这个小小空间纯洁而娇艳。



说实话看到这个建筑第一眼的时候我还以为它是一个废弃的厂房,毕竟它的外观真的过于普通和简陋。但当我看到它的内部之后,我就改变了我的看法——它的内外是如此的不同以至于令人生奇,就像一个冰冷冷的盒子内里却是十足的温馨安宁一样。巨大的反差促使我进一步了解了它的建造背景,于是就像一把枪直接击中了心脏一样,我被深深的震撼了。
这种震撼不是第一次看到圣家堂,第一次看到万神庙的那种感叹人类的智慧和伟大,而是对于自己灵魂的反思和审视。它就像一颗石子被投入了心灵的湖面之中,由此泛起了一阵阵涟漪,久久不能平复。
透过这个建筑我看到的是初心,是建筑师真真切切地为了缅怀这个女孩所做的努力,而不是为了突出自己的才华一味的追求标新立异。它不宏大,不热烈,却满怀感情。它就那样安静的存在在那里,就像那个女孩从未离开过一样,却把我们和她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我甚至能从这个建筑中想象到她,想象到那个穿着白裙子,扎着马尾辫,总是笑得很羞涩,说希望能成为作家的那个女孩。
刘家琨没有过度的重视纪念馆的外表,而把全部的精力用于其纪念精神的表达,纪念一个普通但无比珍贵的生命,虽然渺小,但远比那些风格建筑更加有力且震撼心灵,我想这才是一名建筑师应该做的事情,应该履行的职责。
有人说人真正死的时候是被所有人遗忘的时候,那么只要建筑还在,她就还没有真正死去。
最后引用香港大学朱涛教授的评价来结尾:
不久前,Domus中文版的“微观建筑史/设计史”栏目邀请我回答:过去三年中, 建筑/设计领域的哪个作品(或事件、展览、出版物)最深地触动了您?我毫不扰像地写下:建筑作品:胡慧姗纪念馆。 刘家琨设计捐建的这个小纪念馆不是为国家、民族、政权、伟人修建的,也不是用来弘扬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教育阵地。它是为了纪念一个在5.12地震中消失了的生命,一个普通但无比珍贵的生命——四川省都江堰市聚源镇聚源中学初三一班学生胡慧珊而修建的。它想诉求的社会意义很清晰“对普通生命的珍视是民族复兴的基础”,但并不为这个时代的当权者所理解。它的设计概念直接、有力:一个临时安置灾民的帐篷,“永久”地凝固成一栋供死者灵魂栖居及生前遗物存放的房子。它的空间氛围感人至深,在一个僻静角落里,青灰色房子,简朴、近乎冷漠的外壳保护着其粉红色、艳丽、柔美的内部。在我看来,这个小房子,而不是“鸟巢”和CCTV大楼,是建筑师能给我们这个时代提出的最有力的质问或回答。
希望能有更多人看到这座建筑和它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