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 有些无措的日子,来哲学的后花园转转

疫情宅家已久,一边急切盼着各环节复工如常,却也愈发内疚这意外的“假期”似乎利用远不充分,虚度甚多,不得不承认自制力远没有想象的强大……于是,“我是谁”这类每代人共同的哲学拷问,伴随着无措感,似乎有些上升的苗头。
于是,想找本哲学科普来安慰下自己。
01.尺度恰到好处的哲学科普读物
《苏菲的世界》或许是这个情绪下的首选。回想第一次接触“苏菲”是自己的学生时代,当时的课外书很是珍贵,至今记得当年随着书中的文字,自己的思维和眼界随着各个哲学流派的介绍被无限开阔的触动:哲学思考的魅力,每个流派的演变,通俗化的故事线,有点微悬疑的背景设定,一切都是那么的充满期待。
后面也读过其它口碑不错的类似题材书籍,内容同样都是从古希腊时期到近现代各个流派哲学观点的介绍,外加作者的解读加以串线。不过专著太过深奥不适合普通读者去涉及,而多数哲学概述和简史小书,有的太过接地气,有的作者个人观点较强,终归在心中无法超越。相比而言,《苏菲的世界》“学生启蒙读物”的定位,其中对于各个哲学流派的观点描述相对客观而通俗,是更恰当的风格。
花了两天时间重读,沉浸在哲学思考带来的魅力中,每个流派的变迁、延续、发展,每位哲学家基于前人成果与其所处社会环境对于哲学命题的选择与解读,满满的充实感。再次觉得这本小册子,作为科普读物的尺度拿捏恰到好处;而串线的“局中局”故事,即使得知真相后的复读也依旧有趣,是个与哲学思路结合得挺恰当的串场。
02. 放轻松,寻找儿时的期待感
也许有人和我一样,记性不怎么好,对这读过不止一次的书,想准确复述各阶段各体系哲学大家的理念,仍然做不到。想来好的一面,是每次都有更多的动力把它当做“新书”来重头回味吧。毕竟思维训练的过程,比记住他人的结论,还是要更重要一些。
当然,会借由文字怀念学生时代的自己,世界的神秘,宇宙的深邃,在一个小孩子的心中展开,儿时的生活每一天都更加充实与纯粹,对未来也充满着期待,不知道将来的日子会是怎样,但终究是有无限的可能与期许。
因疫情宅家有些无措的心境,也许是回归上述心情的不错机会,深入浅出的哲学思维是个不错的安抚剂,暂时忘掉身边的柴米油盐,用一本书让自己的心思专注下来,对于成年的我们,是一项需要重新找回的能力。
03.让哲学思考伴随一生
在人生的每个阶段,我们都会不自觉的问自己这些历史悠久的哲学问题,哲学的魅力,也许就是在于永远没有标准答案,我们可以充分的研读、辩证的思考古往今来各个大家的思维成果,结合自己的当下场景,几分整理几分创造的去努力通过思考,理清当下的困扰,或者往理清的方向进行努力。其实所谓“大家”也是这么做的吧,如果脑力够丰厚且机缘够巧合,我们也能提炼出对他人有价值的思路也说不定。
广袤的宇宙,深邃的世界,我们如此渺小,但又如此独一无二,相信总会有我们存在的意义,在等着我们思考之后自己彻悟,然后平和的用它指引着自己,坚定的走出当下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