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到的2019读书梳理
2019是变化之年,忙忙碌碌中到了新的岗位,遇到新的人,新的事,也有新的挑战。开年即投入战疫,到目前为止,一天都没有休息。不变的是阅读的乐趣。
1、小说虚构类
年底年初看了几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的白先勇系列作品。除了台北人之外,其他的就没有什么共鸣了。白的小说,总带着一种颓靡的气息,也许是那个时代台湾年轻人的印记吧。
篇幅不长,但文字清新,故事真挚,写童年,写离别,写成长。
又见阿耐,还是提供热映剧本的畅销书底子。电视没时间看,找出书来囫囵读完,依然是充满商业社会世俗智慧的女性、职场、家庭。
日本文学的晦暗阴冷,欣赏不能。
旧社会的时代感,女性的细腻笔触,真实,沉重。
还是无暇看剧,找来原著。总体来说一个很棒的IP和开头,一个很烂的逻辑和结尾。
作者很想体现自己的代入感,可是我读起来十分无感。不喜欢这种以个人悲剧反映时代悲凉的路子。
某晚再读窗外。突然发现,成年之后的关注点不在于爱情而在于亲情了,父母对女儿的呵护,女儿对父母的辜负,令人唏嘘。
如此盛名的著作,只是再次印证日本文学于我确实没有共鸣。
2、文学随笔类
朴实流畅,发人深思。文后自传也令人很有启发。
前半部分还好,渡台前的内容有点史料价值,毫无疑问因家庭的缘故加入了很多美化的滤镜。后半部分流水账不说,还有一种对陆的莫名优越感,令人不喜。
王鼎钧先生笔力了得,引人入胜,名不虚传。比之齐邦媛可读性好太多了。
闲来翻阅倒也罢了,忆亡妻一文令人嗟叹不已。
3、政治历史类
道理很简单,讲得很复杂,或许是翻译得不好。
张宏杰作品,一如既往地生动耐读。
老美看伟人。典型的西方个人主义叙事风格和关注点。
研究国民党的治党史,有借鉴意义。警惕基层软弱涣散,警惕上层有党、下层无党,弱势独裁最终分崩离析。
大家手笔,史料详实,有理有据,名不虚传。
知识分子的改造与被改造,可供一读。
经典文献。而且这个版本相当不错,便携,附录详实。
年终岁末遇到刘勃,有趣有料的春秋战国。
4、哲学文化类
吃是国人永恒的主题。外国人谈吃,民国谈吃,现代老饕谈吃,读来都是享受。
刘勃的文化小随笔也很推荐。一本谈西游,一本唐传奇。
5、经济社会类
粗略一读,很多疑惑,还要去学原文读原著悟原理。
激荡三十年续篇,改开四十年企业史确实波澜壮阔。
清末传教士看中国,虽然有些问题确实存在,但还是令人感到一丝受冒犯的不快。
杨奎松版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
作为一本宣传正能量的纪实文学,有其真实一面。希望能够培育更多的热爱社会工作的小巷总理。
纪实描述,站在现在方位回望,仍然很有意义。难得的是知识分子的拳拳之情。
以上,记录2019,2020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