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小投资经验
我的待业日记0225.
其实很早之前就写过,我大学的时候读的是金融专业,班里的同学99.9%毕业以后都在银行、保险和基金证券等金融圈子工作,只有我一个另辟蹊径做了别的行业。很多时候我去面试,面试官都会很好奇问我读金融的为什么不去做金融。但其实我对金融的兴趣目前来讲更多的是对金融理论的好奇,没有要投身的意思,更有可能是自己也不够能力和家底去投身这个灿烂的金圈子。
我们教授有两个很经典的理论,一个是“读金融的学生自己不去搞一搞,怎么说得过去“,第二个是“通常炒股厉害的,都不是教金融的”。当年我大一,便有参加一些兼职,赚来的钱除了攒起来做旅游经费之外,大头就都投放在各大APP里。那时候的互联网金融可谓是新的风口,完全欣欣向荣,所有APP的标都给很高的利率。我依稀记得京东的最高我见过利率9%以上的(365天)。于是我抱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少额度的、多平台地去投放,拿一两年间悉数安全落地无后顾之忧。这种投资方式一致延续到我大三,确实积累到一些钱以后,银行理财又开始形成新的风口,那时候90天/94天的产品的利息到4%以上的比比皆是,越是小的商业银行越高,我就把大概60%的钱都放到这种定期理财里面去,仍是安全落地。即便是在今天银行理财的利率已经降到很低的情况下,我还是建议要有一笔足额的钱存在银行里的。这也是生活的底气,也是保障。
到了大四,我就开始尝试投基金。读了一些别人写的理财结构的书籍以后,我发现还是要有更加高的收益率才可以抵御增长的物价。一开始,对盈亏都很在意。赚钱了开心,亏损了就很忧心。后来随着投资经验越来越多,便也随缘了。到了毕业以后,多种投资方式结合起来,加上工资的不断增加,所以我在上海生活的那几年过得相当滋润(曾经做出过拿5k元买馥绿德雅洗发水的疯狂举动,可见我的囤积习惯就是那时候养成的)。
到了前两年,很多P2P平台开始暴雷的时候,我在所有P2P的钱基本上早都退出了,从此以后,基本上不会考虑小贷为主的理财app,更加不会去借贷。不过,我很建议大学毕业生要学会用信用卡这个工具。这个工具是很有必要使用的,它能够大大减少现金的使用,同时积累好的征信记录。当然,我建议每月使用的信用额度不要超过自己的月薪的20%,并且不要进行分期偿还,必须每月还款每月清偿。我那时候刚毕业申请信用卡是6k的额度,在两三年以后两张卡加起来已经可以买车了。而且信用卡积分还能用来兑换实物礼品或者是餐饮优惠券,还是很实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