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西藏|出去吃,吃点儿好的——吃点儿鱼
相对于鸡鸭牛羊肉,肉制品中,我还是最中意鱼。

在拉萨,吃得次数最多的鱼,当是西郊电信附近的烤炉鱼。
馋了,去吃炉鱼;没得选了,去吃炉鱼;有值得庆贺的事儿了,去吃炉鱼。
有时候朋友随口一问,吃啥,去吃炉鱼。
从一开始周末才去吃,到后来慢慢开始下班后去吃,最终到了中午午饭,也要吃一吃炉鱼,以牺牲午休的时间,完成这趟行程。毕竟从单位到炉鱼家,不堵车也要十几分钟,到了之后再等,回来正好上班。
就这,也得吃点儿好的,方才对得起辛苦的工作(其实就是嘴巴馋了而已)。
炉鱼家所在的西郊电信,本是美食聚集的地方,因为这里有拉萨市最大的夜市——天海夜市,夜市上好吃的总会有的,但由于探索不足,所以也未能从中找出几家好吃的来,只好逮住炉鱼一家吃了。
来吃鱼,当然就吃鱼,米饭什么的,能不要就不要。我是餐餐可以没肉,但不可以没有蔬菜;大露是无肉不欢,就像一个孩子一样,对蔬菜总是嗤之以鼻。如此,我俩在吃饭时可以互补,吃鱼的过程中,我兼顾着把托盘里的蔬菜一点点吃干净,她就负责把鱼肉吃完就行。配菜,每次我们都点上一份海草,腥腥的凉凉的解腻。
炉鱼家烤鱼,不是一锅一灶的将鱼烤出来,而是在厨房里有一个巨大的圆形式烤架,外形似一个巨大的烤炉,店名或许由此而来吧。每一条鱼像是货物一样,每一条占据一个格,这样一下子就可以烤很多条出来,谁也不耽误谁,所以上菜速度很快,不用担心等很久,尤其是饥肠辘辘的情况下,还要看着其他人吃得香甜。
配菜有时候会点一份红糖糍粑和烤红薯,香喷喷的。

在拉萨,因为海拔高,气压异于平原地带,所以煮水沸点在80摄氏度到85摄氏度,对于一些食材是煮的不太熟的,烤着吃也避免了这个麻烦,火的燃点很高,烤着吃自然也就不用担心不熟的情况了,如果真有没烤熟的,估计是侍弄炉子的师傅记错了鱼吧,没关系,回炉烤一烤继续吃,不影响的。
除了烤鱼而外,在拉萨,吃鱼还有很多形式,天南地北做鱼的方式在此上演,有时候吃饭会就近解决,但就近也要找到想吃的,于是就遇上了“雅石木盆鱼”,距离驻地有两公里多一点,慢慢走,半小时左右能够到达。
吃鱼喝汤,鲜美无比。
这家鱼馆,主打黑鱼,木盆黑鱼,做法类似于酸菜鱼,鲜鱼切片,先将鱼骨放入盆中,煮沸腾,汤成奶白色后,再放入鱼片,如此盖上锅盖再焖稍许,放上配菜——油麦菜、鲜笋、豆芽菜、菠菜等自选蔬菜,就可以起锅了。木盆底部是铁锅,外围的木盆可以隔绝大部分的水蒸气,从而让鱼在热气的熏蒸下变得更为鲜嫩。汤锅类型可以自己选,有酸辣锅、番茄锅、火辣锅、原味锅等,吃鱼吃鲜吃原味,于是就选店里的经典锅,不辣不麻保留鱼原来的味道。
起勺舀一勺汤,送到嘴边,鲜香无比。冬日里来一碗汤,是对自己口腹最大的犒赏。
先前因藏家百姓信仰的缘故,藏族百姓不吃鱼,故而做鱼的店子里很少有他们的身影。随着社会习俗的变化和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慢慢的年轻人也开始接受了这一饮食习惯,于是也可以开心的邀请小伙伴一起吃好吃的啦。
在拉萨吃冷水鱼,很贵,所以一般不怎么尝试。平常的鱼,是火车货运来到高原的,价格自然比产地也就是内地要贵一些,但不至于贵太多。可是冷水鱼啊,一是很少买到,二是要买也是很贵的。

为啥叫冷水鱼?有一次和朋友一起开车去距离拉萨不远处的县城林周县,沿途风景如画,半途遇见开阔的拉萨河,道路两侧全是水,像是电影画面一般。车子行到水岸边,休息一会儿,我走进水边,将手伸进湍急的水流里,七月份的高原,气温不算低,可是水却像冰雪一样浸入骨骼,冷得我打了一串哆嗦。朋友看见,问怎么了。
我说水真凉啊,想着大太阳地下水应该是温热的,他是老西藏了,说:可别小瞧了高原冰雪融水。
对哦,看似是流动的水,看似头顶是大太阳,可水是从冰雪融化而来的。
所谓的冷水鱼,就是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之下的鱼。因为水温低,生长速度很慢,但肉质却极其的鲜嫩,后来去林芝,发现这里的冷水鱼价格比拉萨稍微低些,估计这里的冷水鱼产量稍微高些吧,于是每次去林芝,吃鱼都成为必选。
-
sailor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2-24 21:3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