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20 天气:☀ 尹昉和“演员”
是的,这应该是前两天的日记。那天,我产生了一个疑问,我为什么突然喜欢上尹昉这个演员了?
是的,突然。这个词很重要。
有意无意之间,我看过尹昉所有的过往电影作品。但没有产生“喜欢”。《新世界》,产生了。所以,很突然。我最先看的是《火锅英雄》,影片上映的时候在影院看的,所以是2016年。3年没产生“喜欢”,3年后前后不着的一个时间点,“喜欢”上了。所以很突然。
我想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火锅英雄》里,他不是主要人物。2016年,我还没学电影,注意力还难以分配给主要人物以外的别人(当然,现在也未必可以)。完全不记得他存在过。
《青禾男高》配角,2017年没看。最近重新打开,看了几场尹昉出现的戏,关掉,看不下去,我不是这个片子的受众。
《红海行动》,配角,也不记得他存在过。
《路过未来》,终于到了主角。我喜欢李睿珺导演的片子,赶着早看了。但李新民的印象,也没有太深。
《飞驰人生》,配角,不记得。
《少年的你》,男二。但警察的印象,也没有太深。
《蓝色骨头》,2014年上映,但我去年11月左右才看的。当时正在刷片,这个片子的名字听过,就刷了,也不冲他去。他是主角。但我看完了也就是看完了。
《新世界》,电视剧。追了一个月。这一个月里每天1个半小时。
这样捋下来,我觉得可能是如下原因:
1、喜欢一个演员,可能需要时间。以前没有给我充足的时间去“喜欢”上他。电影标准时长90min。我粗暴一点计算,主角分45min。45min,我要喜欢一个很远的人。概率大么?这事儿没发生在我身上。如果是配角,时间就更少。我想说,“臣妾做不到啊”。但《新世界》不一样。时间拉的足够长,而且我每天看。一个人,每天看,只要我不傻,不脸盲,一个月下来,怎么着也记住了。
2、人物本身很重要。我和银幕里的人物是有距离的,所以让我与人物在限定时间内产生某种联结,记住演员,还蛮有压力的。我对人物有情感上的认同或者共鸣,我能记住。人物虽然跟我有距离,但人物本身很出彩,增加了我的记忆点,我能记住。我要做影片分析作业,必须拉片,反复看10遍以上,我能记住。别的,我也想不出了。时间很远的我没什么记忆,不好说。就说《路过未来》里的李新民吧。我能感受到人物的边缘性、漂泊感,但我跟李新民的距离有点远,我难以对他有情感上的共鸣,换句话说,就是我的情感没有波动。可没有波动,我就不会产生记忆。
3、同期对比也很重要。戏份不少,人物本身也生产生话题,比如《少年的你》的警察。但我为啥还是没有深刻的影像呢?我对警察的印象无非是,我记得这个演员的脸,如果他以后出现在别的作品里,我能认出来。这实在算不上“深刻”。我记得当时我关注的更多的是易烊千玺真有潜力、《少年的你》和《白夜行》对比分析。所以,一个不错的人物,被同期的其他人物、演员、话题盖住了。这稍微有一点时运不济的味道。
4、认知水平。我没学电影的时候,我看的不全,关注点少。学电影以后,看的点比以前多了,但同时也分散了。但不管是学电影前,还是学电影后,我对表演的认知还是不足的。即是说,我并不能极其快速准确地判断一个演员的表演水平。演技一眼看过去就很差的那种除外。所以,我想,如果我对表演的认知好一些,高一些,那么我可能就能比较快速地抓取到某个人物,让他在我的眼中升格,变得不一样。
5、商业片、文艺片的不同。看商业片,尤其是国产商业片,你说让我坐在电影院学制作和审美,那真是假的。我就是想休闲一下。所以我不会看的那么认真。只希望我不要在影院睡着。文艺片,要关注导演风格,就看的仔细,有时影院看完还要下了资源再看。所以,对人物,对演员的关注自然也不一样。
另外,看网友的评论信息,发现还有一个因素。
6、颜。网友看了这个演员长相,喜欢上了,变成了粉丝。所谓“始于颜值”就是这个意思吧。我对这事的理解更像一见钟情。你说一见钟情的发生概率有多大?
倒回到《新世界》。
尹昉饰演的徐天,男主。剧一共70集,一周13集,我也看了5周多。每天1个半小时左右。单说徐天,每天也有足足40分钟吧。
再说,徐天这个人物,优点和缺点都明显极了,人物很饱满。甚至看了还会生气。那真是恭喜了,掉进陷阱了。每天我爸一边看剧,一边都吐槽,说徐天就是个二愣子。首先,我爸的吐槽会加深我的印象。其次,我爸说话了,我们会互动,在互动中再次加深了印象。第三,我爸精准地get了徐天这个人物的核心,这说明人物塑造的非常准确,很棒。第一手的观众反应,给到我,让我不得不关注塑造徐天这个人物的演员。
再者,电视剧的形式给了演员塑造人物的广发空间,也给了观众了解、理解人物的时间。
最后,导演给徐天的面部特写镜头真多。逼着我看演员的脸。恰恰,尹昉的脸经得住特写。而且特写之下,他的脸很好看。尤其是眼睛。眼睛是有神的,是有故事有感情的。甚至比他在日常生活中放松时的眼睛更加有神。
由此,我发现了这个演员的魅力。
接下来的《第一炉香》和《再见啦!母亲大人》我都不太看好。《第一炉香》里是配角,戏份很可能不多,而人物可能也没太深刻的记忆点。《再见啦!母亲大人》从剧情简介看,故事本身不怎么吸引人。我猜想他接这个剧本有一部分原因可能是自己的经历。这个故事有他的影子。
但这两部戏都是之前拍的。之后,他应该有了选择剧本的自主权。他会为了维持热度做一些选择么?我猜,他会依着自己的兴趣来。
后记: 演员与其背后的经纪之间的话语权较量,也会是演员接戏的一个影响因素。但这是“演员”这个话题的另一个问题。
天,又一个演员的身价要涨上去了。我以后想项目合作可怎么办?我真是个瞎操心的命。那可是10年以后的事儿啊。
-
荣桦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6-04 12:05:00
-
甜面酱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5-27 14:22:04
-
ff7-tifa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4-04 20:34:44
-
Brooklyn_Baby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0-05 05:09:49
-
bee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8-12 21:59:16
-
咫尺1349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5-07 14:36:09
-
沙漠中的狐狸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4-10 00:15:27
-
豆友212768681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04 02:20:19
-
梦野间kk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03 11:11:19
-
翻翻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02 11:08:10
-
Vouii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2-26 23:59:50
-
Christelle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2-25 12:45:36
-
idealist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2-24 21:2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