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取了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附白居易禅诗)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出生于河南新郑的一个“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出生之后不久,家乡便发生了战争。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孟子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他终生遵循的信条。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等;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白居易著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白居易曾官至翰林学士、江州司马、苏州刺史和杭州刺史。杭州人为了纪念他还把靠西湖边的一面,命名为白堤。 给白居易以沉重的打击的是贬官江州(今江西九江),他说自 己是 “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早年的佛道思想滋长。 贬谪江州是白居易一生的转折点:在此之前他以“兼济”为志,希望能做对国家人民有益的贡献;至此之后他的行事渐渐转向“独善其身”。白居易在江州虽不得志,大体上仍能恬然自处,曾在庐山香炉峰北建草堂,并与当地的僧人交游。白居易不仅留下近三千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与元九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影响极大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白居易的诗在当时流传广泛,上自宫廷,下至民间,处处皆是,其声名还远播新疆和朝鲜、日本。他的名句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非常有名。白诗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在《与元九书》中,他明确说:“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 ,从而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白居易的闲适诗对后代有很大影响,其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但相比之下,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吻合,所以影响更为深远。如白居易有“相争两蜗角,所得一牛毛” (《不如来饮酒七首》其七)的诗句。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 (《与元九书》),从而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 这类闲适诗富于禅家的哲理和智慧, 精妙、小巧,注重启示和象喻,需要有深切而敏锐的感悟,读后令人“身世两忘,万念俱寂”,充满禅家超尘脱俗、淡帕宁静的情趣。 禅通过内省体验,产生妙语,形诸文字。 禅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文化,在国际上也产生重要影响。 禅的实质是追求真我,追求生命的自由与解放。 禅诗的出现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影响深远,但长期以来没有受到中国文学界的重视,反倒在国外影响极大。 在中国历史上很多著名文人参禅崇道 , 蔚为大观。晚年白居易的生活, 以诗、禅、琴及山水自娱, 大多是以“闲适”的生活反应自己“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哲学。他退居洛阳香山, 笃信佛教,号香山居士。公元846年,他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白居易的墓园,是位于龙门东山的琵琶峰的白园。 中外仰慕白居易的游客和族裔都在此立石纪念。其中有块石碑用中文和日文刻着“伟大的诗人白居易先生,你是日本文化的恩人,你是日本举国敬仰的文学家,你对日本之贡献恩重如山,万古流芳,吾辈永志不忘。” 清代主张性灵说的袁枚亦给予白居易极高的评价。清乾隆皇帝对白居易的诗文与为人均给予极高的评价,认为白居易“实具经世之才”,并认为官员应以白居易的诗“救烦无若静,补拙莫如勤”作为座右铭。 白居易的文集在日本受到高度评价。

少有人知的白居易精彩禅诗
《明》
定慧相合,合而后明, 照彼万物,物无遁形, 如大圆镜,有应无情。
《定》
真若不灭,妄即不起, 六根之源,湛如止水, 是为禅定,乃脱生死。
《偶吟二首》之一
“眼下有衣兼有食,心中无喜亦无忧。正如身后有何事?应向人间无所求。”
《夏日独直 ,寄萧侍御》
“夏日独上直,日长何所为?淡然无他念,虚静是吾师。”
《闲居》
“心静无妨喧处寂,机忘渐觉梦中闲。是非爱恶销停尽,唯寄空身在世间。”
“人心不过适,适外复何求”。——《适意二首》
“知分心自足,委顺身常安”。——(《咏怀》
“淡然无他志,虚静是吾师”。——《夏日独直寄萧侍御》
“穷通不由己,欢戚不由天。命即无奈何,心可使泰然。”——(《咏怀》
"内无忧患迫,外无职役羁。此日不自适,何时是适时。“——白居易《首夏病间》
“心为身君父,身为心臣子。不得身自由,皆为心所使”。——《风雪中作》
“平生尚恬旷,老大宜安适。何以养吾真?官闲居处僻。”——《昭国闲居》
“逍遥无所为,时窥《五千言》。无忧乐性场,寡欲清心源。”——《养拙》
“为学空门平等法,先齐老少死生心”。——《岁暮道情二首》其一)
“本是无有乡,亦名不用处。行禅与坐忘,同归无异路”。——《睡前晏坐》
“朱门有勋贵,陋巷有颜回。穷通各系命,不系才不才。推此自豁豁,不必待安排。”——《谕友》 “外物不可必,中怀须自空。无令怏怏气,留滞在心胸”。——《闻庾七左降因咏所怀》
“去国辞家谪异方,中心自怪少忧伤。为寻庄子知归处,认得无何是本乡。”——《读〈庄子〉》
“亦莫恋此身,亦莫厌此身。此身何足恋,万劫烦恼根。此身何足厌,一聚虚空尘。无恋亦无厌,始是逍遥人。”——白居易《逍遥咏》

《苦热,题恒寂师禅室》
“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可是禅房无热到?但能心静即是凉。”
《感芍药花寄正一上人》
今日阶前红芍药,几花欲老几花新。 开时不解比色相,落后始知如幻身。 空门此去几多地?欲把残花问上人。
《欢喜二偈》之二
眼暗头旋耳重听,唯余心口尚醒醒。 今朝欢喜缘何事,礼彻佛名百部经。
《负冬日》
杲杲冬日出,照我屋南隅。 负暄闭目坐,和气生肌肤。 初似饮醇醪,又如蛰者苏。 外融百骸畅,中适一念无。 旷然忘所在,心与虚空俱。

《自觉二首》之二
我闻浮屠教,中有解脱门。 置心为止水,视身如浮云。 抖擞垢秽衣,度脱生死轮。
胡为恋此苦,不去犹逡巡。 回念发弘愿,愿此见在身。 但受过去报,不结将来因。
誓以智慧水,永洗烦恼尘。 不将恩爱子,更种忧悲根。
《策林》六十七
若欲以禅定复人性,则先王有恭默无为之道在。若欲以慈忍厚人德,则先王有忠恕恻隐之训在。
若欲以报应禁人僻,则先王有惩恶劝善之刑在。若欲以斋戒抑人滛,则先王有防欲闲邪之礼在。
虽臻其极,则同归或能助于王化;然于异名,则殊俗足以贰乎人心:故臣以为不可者以此也。
《动静交相养赋》
“天道有常道,万物有常性。道不可以终静,济之以动;性不可以终动,济之以静。
养之则两全而交利,不养之则两伤而交病……不有动也,静将畴依?
……不有静也,动奚资始?则知动兮静所伏,静兮动所倚。”

戒杀诗 :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 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谈禅诗:须知诸相皆非相,若住无余即有余。 言下忘言一时了,梦中说梦两重虚。
空花岂得兼求果,阳焰如何更觅鱼? 摄动是禅禅是动,不禅不动即如如。
寄韬光禅师: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原作一寺分。 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
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 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
白居易僧院花诗:欲悟色空为佛事,故栽芳树在僧家。细看便是华严偈,方便冈开智慧花。
“身适忘四支(肢),心适忘是非。既适又忘适,不知吾是谁。百体如槁木,兀然无所知。
方寸如死灰,寂然无所思。今日复明日,身心忽两遗。行年三十九,岁暮日斜时。
四十心不动,吾今其庶几。”——白居易《隐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