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读的《孙子兵法 》,真的应该时常重温啊
战斗技术岂能与战略匹敌。 在计篇第一中,孙子强调行动之前一定要做谋划、分析,向我们展示出其对战争情势的分析方法(经之以五,校之以计,而索其情):将广大的范畴细分为若干要素,分别加以考量,最后统观每个层面,得出科学的结论(实际上,这是我们研究任何问题时都要用到的方法)。具体道来,为预测战果,可分别从“道、天、地、将、法”这五个要素上展开分析。所谓“道”,指令民众、手足之士誓死追随的政治路线,所谓“天、地”,指天气和地势等自然条件,所谓“将”,指将领(对将领有五点要求:智、信、仁、勇、严),所谓“法”,指制度、规则。孙子认为,在前述五个方面具有较大优势的一方便能获胜。此外,孙还讲到为将者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其一是去留问题,如果自己的策略能引导战争走向胜利,被采纳就留下,若不被采纳而必败,就离开。其二是方法问题——向国君分析有利的条件,使之认同并采纳,然后便迅速执行,创造出有利的态势作为外在条件。 在作战篇第二中,孙子认识到军事行动会消耗巨大的财力、人力和物力,乃是日费千金的事,因此,为了尽量降低内部消耗,应力图速战速决——让消耗尽早停止,并且,在作战过程中应想方设法弥补损失,故而提出“因粮于敌、卒善而养之”的思想,以求胜敌而益强。 在谋攻篇第三中,孙子提出胜乃可全的思想,“全”的理想状况是指,让敌人自动发下武器,在无战斗伤亡的情势下使对方臣服,所谓无剑胜有剑(把剑比作战争行为),取得胜利的最高境界就是不战而胜,战争行为并不是什么时间都会爆发,而是在矛盾发展到不得不用战争这种最高的斗争形势时才会发生,战斗总是伴随着伤亡,与人周旋时,必以取胜为目的,尽量避免矛盾激化。不过,讲到战斗,就不能不知晓用兵法则,孙子认为,应根据对敌我双方的实力所作的比较,来决定战略步调,一句话:遇弱可战,遇强则避。而如何作出比较?这就要求“知己亦之彼”(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失败的领导者使团队受到祸害,是因为他在未了解情况时作出错误决定,这是不知彼的后果。懂得用兵的法则,上下齐心,领导者不乱加干预,此乃取胜的前提。 在行篇第四中,孙子提出善于战斗的人在暂处劣势的情况下总是先消灭自身的弱点,在防守阶段极其深密地隐藏自己的力量,使敌人无隙可乘,以此来等待敌人暴露弱点,转而进攻,气势如虹(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使出全部力量将敌人挫败(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深谙此道的人在战斗未打起时就能预料到谁胜谁负,胜利的获取完全是一件水到渠成的易事,就像举秋毫,见日月,闻雷霆一样简单。 在势篇第五中,孙子提出了奇、正的概念,这是军事上的对立范畴,在实际作战中,总是用正规军挡敌,用奇兵取胜,而奇正之兵的巧妙运用是无穷无尽的,孙子道:“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又云:“奇正相生,如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什么是“势”?孙子用水这一物质,在迅猛奔流的运动中产生的冲力和能量能冲走石头作比喻,来说明“势”的含义,“势”即气势,物质运动的冲击力就是“势”,善于战斗的人,能够选择指挥人员,在战略上造成有利的态势,指挥军队就像从八百丈的高山陡坡上滚下石头一样轻而易举;什么是“节”?孙子用飞鸟疾击猎物来说明“节”的含义,“节”就是距离,准备出击之前要缩短与敌人之间的距离,出击时势如扩弩,节如发机。孙子还指出矛盾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其所谓“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使事物向着对我方有利的方向转化,向着对敌方不利的方向转化(用假象和小利益诱使敌人中我埋伏,以利动之,以卒待之),做到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孙子强调组织军队要有一定的编制、指挥军队要有统一的号令(言不相闻,故为金鼓,视不相见,故为旌旗),才能整齐划一(一人之耳目),统帅大军;军队组织要严密,纪律要严明,才能在遇到意外不利的情形时仍能作战而不至混乱,部署军队要使各方面发生情况都能应付自如。 在虚实篇第六中,孙子强调致人而不致于人,指出战斗时要争取主动权,先占领要地,获得休息、整顿队伍以及备战的时间,避免受对方的牵制而疲于奔走。 而我方却要调动敌人、牵制对方(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用利益让他们上当,让他们现身、靠近,以便歼灭,或者,进攻敌人必须救援的要地,从而调动敌兵,引蛇出洞,以便击败敌人;设法使敌人别有顾忌,或者诱使敌人远离,从而不来进犯(我军便有充足的时间备战或者急速撤离)。攻必破,是因为进攻的是敌人防御力度薄弱、敌人所意料不到之处(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避实击虚,敌人虽实,亦可虚之而后攻);守必固,是因为防御的是敌人不敢来犯、无力攻下的地方;行不乏,是因为行进在没有敌人备守的地区(日行千里)。充分了解敌情(策之,作之,形之,角之)才能集中兵力打击敌人的要害,隐蔽行迹(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才能迫使敌人处处防备,不得不分散兵力(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造成“以多战寡”的有利形势。若能预料到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便能千里会战,否则即便近在咫尺也难以相互救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每次战斗不是重复老一套的方式,而要适应不同的情况,灵活运用作战方法,变化无穷。 在军争篇第七中,孙子讲到战略上抢占先机的困难。我们应辩证地认识到争取先机之利时附带的危害,务必懂得以迂为直的计谋(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化不利为有利。 孙子强调,在未将外部情形查清时不可贸然行动,从熟悉情况的人那里获取信息是一项重要手段,总之,勿盲动。一个字,变,用兵作战要奇异多变,这世间唯一不变的是变化,为人行事不能违背这一原则(兵以诈立),而行动是以追求利益为前提的(以利动),有利才行动(其疾如风,侵略如火,动如雷震),无利则静观其变(其徐如林,不动如山)——充分体现了“变”之精髓。在战斗过程中吸收资源、扩张势力,做到愈战愈强。正面和反面,手心和手背,强与弱,精神和疲劳,沉着和急躁等等,这些矛盾着的对立面不胜枚举,我们自身要处在有利的那一面,以等待或者主动造成对方处在不利的那一面,这就是战略,孙子所谓“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就是这个意思。 在九变篇第八中,孙子所谓的“九变”,意在说明行事风格不照正常情况、循规蹈矩,而根据具体情况,从当时客观情况之需要出发,作特殊处置(圮地无舍,衢地交合,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灵机专断、不拘常法(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怎样合适就怎样行动。看问题应看到利和弊两方面,从有利之中提高胜利的信心,从有害之中预防祸患和意外(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为将者,有五种性格上的缺陷(此缺陷,是因可被利用,不一定含贬义):只知拼死,贪生怕死,愤怒急躁,廉洁,爱民。所谓可被利用,指的是对只知拼死者可用计杀之,对贪生怕死者可设法俘虏之,对愤怒急躁者可激怒以动之,对廉洁者可侮辱之,对爱民者可使为民劳烦,而后击之。 在行军篇第九中,孙子列举了山地、江河、沼泽、平原四种地形,强调在行兵、驻军和判断敌情时,应针对四种地形遵守对应的原则。 一.在山地中必须靠近山谷行进,因为在山谷地带有丰富的水草可供食用。军队应驻扎在视野开阔的高处,这样既利于明辨敌情,又利于出击。在面对占领高地的敌人时,不能仰攻。 二.渡过江河之后要远离江河,占领高地,顺着水流的方向伏兵驻扎,以等待敌人渡河一半时发起进攻。 三.途经沼泽地带应迅速撤离,如果不得已在斥泽地遭遇敌军,就必须靠近水草、背靠树林部署军队。 四.在平原地带驻扎,应选择平坦的地方(利于车骑奔驰),让主力部队背靠高地。 总之,要本着选择向阳的,地势高的,靠近水草的,顺着水流的地方行兵布阵,以保证军队中无疾病发生,人强马壮。 此外,孙子指出料敌的法门,“料敌”,即要求能透过事物的表象看到本质(然后才能正确决定行动步调),又指出兵力不在于越多越好,重要的是能明辨敌情,不冒进,能集中力量,懂得选拔人才。孙子还强调管理士卒应恩威并济,做到“令之以文,齐之以武”。 在地形篇第十中,孙子指出地形是用兵的辅助条件,不可不察(知己知彼,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孙论述了与作战有密切关系的六种地形,分别是通、挂、支、隘、险、远。交通方便的是为“通”,遇通地应占领高地、保持粮道通畅;前往容易离开困难的是为“挂”,遇“挂”地分两种情况处理,第一,敌人无防备,可突袭而胜,第二,敌人有防备,不可出击(难以取胜,撤退困难,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使敌我双方谁出击都不利的是为“支”,遇支地采用诱敌战术(引军离开,让敌人前出一半时回击);所谓狭路相逢之狭路是为“隘”,遇“隘”地应占领路口,伏兵待敌,若敌人先到,路口已被占领,便不出击,路口未被占领,则可攻;地形险要的是为“险”,遇“险”地应占领高地,伏兵待敌,若敌人占领了制高点,必须退兵防守;距离遥远的地方是为“远”,遇到远地,在敌我双方实力相当的情况下不宜出战。将领的过失:不了解敌情,指挥武断,以寡敌众;指挥不力,致使纪律松弛、遇敌作战陷入混乱或士兵逞匹夫之勇;将领逞匹夫之勇。合格的将领应该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孙子说:“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 在九地篇第十一中,孙子给九种地理上的情势(并非地形)下了定义,意在说明地区在战略上因位置和条件不同,对作战将发生不同的影响。第一,散地(不宜作战),“散”指逃亡、溃散,如果战争发生在本土,因为战场离家近,士卒容易畏战而逃,便被称作为散地;第二,是相较于“散地”来说的,指进入敌国境内不深,离本国尚还不远的地方,士卒仍容易逃散,把这种地理情势称为“轻地”(不宜停留),若再进一层,深入敌国境内,远离本国,便说到第三种,重地(掠夺资源);第四,某地十分利于驻军抗敌,敌我双方势必争夺,被称为“争地”(先占领);第五,“交地”(保持通讯),指道路交错,交通方便的地方,而与之相对的是第六种“圮地”(急行而过);第七,某地四通八达,十分利于争取盟友助阵,被称为“衢(qú)地”(建立联盟);第八,在有的地区是可以以少胜多的,因为进入的时候道路狭窄,撤退的时候道路迂远,被称为“围地”(巧施计谋);第九,在有的地区作战不成功便成仁,被称为“死地”(拼死战斗)。 孙于本篇中反复强调一点:利用人求生的本能激发战斗力。所谓“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这拘,不得已则斗”、“如登高而去其梯”。而谈到同舟共济、相互策应,孙子引出一绝妙比喻,将能征善战的队伍比喻为常山之蛇,名为“率然”,因为蛇遭到攻击便会首尾相救,说明善战者,能够通过正确的指挥和领导,通过对地形的适当利用,使得全军像蛇一样自我策应。 如果实力悬殊,我强而敌弱,则在打击敌人时彰显出绝对优势,可使敌人孤立无援(因为多方势力忌惮我方的强大,所以不敢偏帮结盟)。凭借强大的实力,不必拉帮结派,仅仅施展自己的力量便能致胜,当自己强大时,就不会有所依赖,就能打破常规。 保密工作的重要性(政举之日,夷关折符,无通其使),做事时避免夹带恐惧心理,才能愤而始,善而终。 在火攻篇第十二中,孙子将火攻的种类分为五种,不过简单说来便是烧人,烧吃的,烧用的。实施火攻的条件有二,一是器材,二是天气、时辰(有风,干燥)。有一点应特别注意:火烧起来而敌兵镇静不哗,表明敌方先有准备,这时不能马上发起进攻,而应加强火势。 孙子还于本篇中提出了他的慎战思想(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在用间篇第十三中,孙子阐述了用间的重要性,如何知彼?用间是最好的方法,事先了解情况是成功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