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只是战争
电影大部分是旁白和配音让我们在脑海里重现那个残酷的战争,画质并不是很清晰,但是足以让人想象到所有的战争。感觉这部电影和我之前看的一本小说《西线无战事》很像。同样的小小年纪参军、同样的炸弹、毒气战,同样迷茫!我特地再次查了这部小说的介绍—— “《西线无战事》以一战中西面战线川为历史背景,以第一人称的手法讲述了主人公保罗·博伊默尔和同学受到校长坎通列克及其沙文主义的煽动,满怀着狂热的“爱国主义热忱”投人到了这场所谓的“保家卫国”的战争中。在持续四年的战争里,他目睹了可怕的伤亡以及战争对人类肉体和心灵的摧残,见证了战争的非人道性。起初的“爱国主义狂热”荡然无存,留下的仅仅是肉体的伤痛和对德国军国主义以及参战目的的质疑。雷马克笔下没有富丽堂皇的军容和壮观的战争场面,只有恐怖、残酷、肮脏的战场。”也就是说,小说的视角是德国兵的,电影的视角是英国兵的,战场上他们处于对立,但是对战争的感受却一模一样!
电影里面英国兵参军是处于那个时代,周围人的都参军了,你不参军就被视为懦弱的代表,他们对战争没有一个具体的概念,所以大家参军我也参军,为了国家,为了勇气、为了虚荣……那些孩子正是不知天高地厚的年纪,连自己的父母也劝阻不了。参军是需要年纪限制的,十九岁才合法,里面关于谎报年纪参军的片段让人心酸。一些十五六岁的孩子,他们为了心中的家国也好,为了面包也罢,他们谎报年龄到了合法,招募的人相信了,他们当然信!这些孩子进入了军队。还有的孩子比较胆小,不敢说谎,第一次说真话只有十六,招兵的人说你要告诉我你有十九,孩子出去,再次进来,十九岁,进入了军队。
我不想说战争全是残酷的,在这场战争里面,参军的这些人也有自己的快乐和温暖。但是我觉得战争的残酷早就把那些小小的快乐给覆盖了,就像我整部电影看完之后记住的是压抑!一开始这些孩子是开心的,就像野营一样,虽然每天训练,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快乐。当真正上战场时,他们进入了一个压抑的、残酷的、血腥的世界。
这些新兵训练一段时间之后被分派到其他地方,长官对他们说“好吧,你们没有机会去成为中士了,所以我直接给你个军衔”这些新兵瞬间成为了下士。在去往新目的地的船上,这些新兵发现船上一些从战场上下来的军人,其中伤亡人数最多的是士官,一个新兵走进厕所摘下他的条杠军衔扔进舷窗。他们还发现船上下来的这些人没有一个是笑着的。
他们来到了战场,进入战壕。周围全是战火,炸弹和子弹在周围轰鸣。他们的饮用水一般是接雨水或者和泥塘里的水,而这个泥塘里泡着尸体。虽然有供水点,但是是最危险最有可能有狙击手。他们也有面包、培根、罐头、香烟等,只是很少或者很劣质。
整部电影想说的很多最后又什么也说不出来,战争结束后,这些回家的士兵面对的不是欢迎!不是荣誉!是失业!是别人的不理解!是别人的歧视!他们经历的那段时光只能自己在午夜梦回或者半醒半醉的时候自己体会。电影里的镜头是真实的,那些士兵看着镜头,有些害羞、有些无视、有些积极。有一个士兵把自己的战友拉起来,说“兄弟,你上电视了”;有一个士兵对着镜头喊妈妈,你好!大部分士兵一张迷茫的脸盯着镜头,他们不知道这个镜头是干嘛的。看着他们探究的眼神,有时候真的想说你好,我是2020年的人,希望你们能活下来!
“你永远不会听见击中你的炮弹声,因为大部分时间他们的速度比声音传播快,但是你能真切感受到你的心脏砰砰直跳,心理变化真的像过山车一样”“子弹落下来,就像地狱的声音”“在你身边的人”“很多死人躺在地上,很难做到不踩到他们,我试图去跨过他们,我身后的中士说继续前进,不要注意这些细节。我们是真正的踩在同伴的尸体上” “人在死的时候会回忆一些东西,但是我没有什么可回忆的,我才19岁”这些动人心弦的旁白是亲身经历过的人的自述啊!“你永远不会听见击中你的炮弹声,因为大部分时间他们的速度比声音传播快,但是你能真切感受到你的心脏砰砰直跳,心理变化真的像过山车一样”“子弹落下来,就像地狱的声音”“在你身边的人”“很多死人躺在地上,很难做到不踩到他们,我试图去跨过他们,我身后的中士说继续前进,不要注意这些细节。我们是真正的踩在同伴的尸体上” “人在死的时候会回忆一些东西,但是我没有什么可回忆的,我才19岁”